潜水员必须进入再压舱以避免减压症。减压症可因下列几种状况发生:
潜水员急速上浮,或在长时间或深潜后没有进行减压停留造成肺气压伤或者气体栓塞,严重时会影响潜水员的生命;
未有加压设施的飞机升空时;
飞机的座舱增压失效时;
潜水员于潜水后马上搭乘飞机。纵然飞机有进行加舱,但座舱压力若未能维持在海平面的压力时亦会出现;或
工程人员从加压后排除地下水的沉箱或坑道出来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漫步,或舱外活动时,而宇宙飞行服内的压力较舱内压力低时。
这些状况都会使溶在身体组织内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溶出,在体内形成气泡致病的。
根据亨利定律,当一种在液体上的气体的压力下降时,该气体溶于液体的量亦会下降。示范这个定律的例子就时当开启软性饮料的樽或罐时,气体会从中出来,在液体中亦有气泡。这些二氧化碳的排出是因在容器内的压力下降至大气压力。
同样地,氮气是一种存放人体内的组织及体液。当身体暴露于压力下降的环境时,氮气会溶于离开身体的气体中。若氮气被逼离体液的速度太快时,气泡会在身体内形成,造成减压症的症状,如皮肤发痒及皮疹、关节痛、感觉器衰弱、麻痹及死亡。
因其它过程而造成的空气栓塞症,与减压症的大部份症状相似。这两个被分类为减压病。
最早记载减压症的报告在1841年,由一位采矿工程师发现很多煤矿工人从隧道高压环境出来后出现肌痛抽痛的状况。潜水艇驾驶员朱利尔斯(Juius H. Kroehl)在1867年的潜水艇试验中因减压病丧生。另一名早期的减压症病患是1869年时一位使用潜水衣潜水的人员。
减压的幅度:压力大幅下降会有较高出现减压症的可能。例如,周边压力在潜水上升10米后或从海平面飞行上升5000米后会减半。在潜水不久后飞行亦会扩大压力的下降。
重复暴露:在短时间内(约数小时)重复潜水或上升超过海拔18000呎以上亦会增加患上减压症的风险。
上升的程度:上升越快,患上减压症的风险亦越高。
高海拔的滞留时间:飞到6000公尺以上的时间愈久,愈容易得到减压症。
年龄:有多篇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年纪增加罹患减压症的风险也愈高。
之前受伤病史:曾有关节或肢体损伤者较易加重减压症的发生。
环境温度:有些证据指出低温环境中更易造成减压症的发生。
身体型态:一个有较高身体脂肪的人会较易患上减压症。这是由于不健康的血液供应,氮会较多储存于脂肪组织之内。虽然脂肪只占成人身体的15%,它却储存了超过一半的氮。
运动:在飞上约6000公尺以上高空前、或潜水前后曾经从事激烈运动中,都有较高的风险得到减压症。
饮用酒精:饮酒后从事会有减压状况的活动有较高的风险得病。
心房中隔缺损:胎儿心脏心房间的孔洞,在出生后的第一口呼吸会靠垂下物来遮盖。约有20%的成人这个垂下物并没有完全封死这个孔洞,因咳嗽或其他提升胸部压力的活动会使血液流过这个孔洞。在潜水时,静脉内的血液及微气泡会经此孔直接进入动脉,而非经过可排放气泡的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