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本为一座海上孤岛,后兴建发电厂而形成半岛状的突鼻。而著名的望幽谷及八斗子海滨公园,也因半岛的形成 八斗子而更加可亲。 自八斗子市街沿环山路爬升,可抵八斗子海滨公园,循木梯下行即抵位在长潭里与八斗子间的望幽谷。谷成V字形,碧绿宽敞,起伏有致,谷地中央有一块平台式草坪,多条石板步道自草坪辐射而出,通达四周小丘顶端,小丘上展望良好,可远眺基隆屿、和平岛、八斗子渔港。谷地北面尽头为一断崖,立于崖上,海天一色,景致悠远;越过崖顶,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徜徉其上,令人心旷神怡。
循崖顶旁小径下行,可至一片宽约20公尺的海滩,海滩遍布海蚀平台、豆腐岩等地质景观,沙、岩兼具的地形,适合拾贝、抓蟹及戏潮等活动。若沿环山路登上丘顶平台,在此展望,碧波万顷,入夜后,海面点点渔火与滨海公路的灯火相辉映,交织成亮丽的夜景,或是回眺九份山城的荧荧灯火,亦别具风情。
八斗子是台湾基隆市的一处聚落,范围包括基隆市中正区的八斗里、长潭里、碧砂里、砂子里、新丰里等五里。
八斗子的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最早该地住有八户杜姓人家,“杜”字在闽南语发音与“斗”字同音,故称八斗子;第二种当年杜氏兄弟带了十几斗米粮渡海,来到此地只剩八斗。最为可信的说说法是基隆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族的住地,而凯达格兰族的语言里Patau是女巫的意思,所以很有可能当时在现在八斗子有女巫住于此。
清朝雍正时期,杜氏来到八斗子以捕鱼维生,逐渐形成渔村。 八斗子1937年:日本当局将“八斗子岛”与台湾本岛之间填海造陆,形成八斗子半岛,为天然良港。 1968年:渔业局渔港兴建计划拟定。 1974年:行政院决定兴建八斗子渔港。 1975年9月:八斗子渔港兴建工程动工、第一期泊地工程。 1979年7月:第一期工程完工,正式启用。 1980年:渔市场、排水、道路、停车场的岸边设施完工。 1980年:第二期碧沙泊区工程动工。 1987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启用。 1989年:增设突堤码头、船梁入口缩小,第二期渔港工程动工。 1992年:第二期渔港工程(碧砂渔港)完工。 1998年:西内防波堤和南消波堤兴建。
位置位于基隆市中正区,因为地质层属于砂岩地形,因此在风雨及海浪经年累月的侵蚀下,海蚀地形相当奇特,是观赏奇 八斗子海滨公园岩怪石的好景点。形成
由于海蚀地形造成的嶙峋海岸景观,再搭配渔点点渔船,在夕阳西下所构成的美景更是不在话下,为欣赏美景许多游客会不约而同来到八斗子滨海公园。 历史
早期的八斗子滨海公园附近为军事重地,并不开放一般民众进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八斗子从战略地位转而提升观光地位,才开放民众入游玩,有关单位也将此兴建为滨海公园,是观赏八斗夕照及基隆海景的好景点,并设有一处宽广的木制观景平台,还可眺望至基隆屿,也十分适合露营野餐,在海风的吹佛下,格外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