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全国放映队 100 多个;
1950年 中央电影局培训放映队 600 个;
1957年 全国流动放映队 6692 个;
1965年 全国农村放映队 9835 个;
1976年 全国农村放映队 81367 个;
1998年,在“2131”工程启动的大势下,农村电影放映队开始复苏。到2005年,我国新增农村放映队近1800个,全国农村电影放映队总数已达3.5万个,全年农村放映电影365万场,观众达13亿人次。
2009年6月,全国已建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195条,建设地面卫星接受中心站67座,全国共有流动数字放映设备近2.6万套,放映队14359个,数字放映点已经覆盖31个省的1699个县、17317个乡,297907个行政村。
2010年,也就是到‘十一五’末,全国估计将建成5万个数字流动电影放映队
出席表彰会,他一手拿着荣誉证书,一手提着一大袋药
一年365天,他大都在路上奔波,翻山越岭为农民放电影——
一个人的放映队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163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他们正日渐成为我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支撑和脊梁,也正是这些人,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来农民群众的欢乐和开心。
“放电影喽!放电影喽!……”25日晚,吃罢晚饭,夜幕降临的嵩县车村镇黄柏树村,一声声清脆童音响彻山谷,静谧的小山村一下变得热闹起来。
搬着长板凳、小椅子的大爷、大娘们乐乐呵呵地来了,嗑着瓜子、拉着家常的大嫂子、小媳妇儿们嘻嘻哈哈地来了,四处呼喊着、跑跳着的孩子们也来了……村委大院里,大家站着、坐着,说着、笑着,满怀期待地等着“陈放映员”的电影早点开场。“陈放映员”,这是一个在嵩县伏牛山区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号,每当夜幕降临时,由他一个人组成的放映队为成千上万的山村百姓带来欢乐,点亮原本贫乏的山村人的夜生活。
26个村1个放映员
“陈放映员”名叫陈启平,今年46岁,是我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嵩县工作站的一名普通放映员。陈启平负责的,是嵩县车村镇26个行政村的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根据国家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总体要求,一年365天,除去恶劣天气,一年有2/3的时间,他都会背着心爱的放映设备,走村串巷地放电影。
25日下午6时,当我们来到陈启平的农家小院时,他正忙着把放电影的机器、音箱等往三轮摩托车上装,妻子楚雪峰一边给他帮忙一边笑着告诉我:“今天是在村里放,不用很担心,平时到深山里的村子,路远,不好走,他一去就是一个星期到十天,我在家里总是特别操心!”陈启平放电影去的最远的村子叫柏石村,位于伏牛山深处,与嵩县白云山风景区距离很近。他告诉我,去柏石村放电影,一般上午就得装好设备出发,山路不好走,逢上刮风下雨,就更困难,碰到道路泥泞的地方,三轮摩托车拉着设备骑不上去,他就只能一样一样驮在背上、扛在肩上往山上爬。
尽管一路辛苦,可一到村,听到村民们热情的招呼,看到大家激动的笑脸,陈启平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因为来一次不容易,陈启平每次到这些村子,都会把所有适合村民们看的数字电影下载下来,供大家选择,往往一放就持续好几个晚上。那些日子,山里的老百姓像过年一样,一吃过晚饭就搬着小凳子耐心地守候在银幕前。25日晚,陈启平给黄柏树村放的电影是《建国大业》。那晚,村委大院里,乡亲们的欢笑声响彻了整个小山村。
辛苦而快乐的放映之路
乡亲们对电影的喜爱是陈启平这些年坚持下来的最大理由。而其中的辛酸,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日前召开的一次我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2009年度表彰活动的会议室里,我们遇到陈启平时,他左手拿着荣誉证书,右手却提着一大袋药。他笑着告诉我们,一年365天,除了农忙,他都在路上奔波,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地为农民朋友放电影,难得来一趟市区。这次来一是领奖,二是要给妻子买药。
父母已经过世,妻子长期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女儿正在读高中,但陈启平几乎每天都要离开家去放电影。很多时候,看着卧病在床的妻子,他都觉得万分愧疚,可想到深山区群众热切盼望数字电影的眼神,陈启平的心就难以平静。正是和丈夫有着共同的感受,很多时候,妻子楚雪峰都硬是把病痛的折磨咽到肚子里,为的只是让陈启平能安心地给群众放电影。
从1982年走村串巷放映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陈启平的心始终和放电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多年来,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个人走在孤单的放映路上?他笑着告诉我们,那是出于自己对电影的爱好。他说,这些年来尽管走得很艰难,很多时候翻山越岭,饿了啃点干馒头,困了裹着大衣睡在村委会,但每每想到有热心观众的期盼,他就觉得什么苦都不苦了。
还有许许多多的陈启平
其实,像陈启平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的放映员,在我市还有很多很多。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163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他们正日渐成为我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支撑和脊梁,也正是这些人,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来农民群众的欢乐和开心。
市新农村数字电影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晓和告诉我们,我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启动于2007年,至今已开展了3年。2009年,在我市各级电影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全年共免费为广大农民朋友放映电影35748场,有1200多万人次观看。
李晓和说,2006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确定浙江、河南、陕西、江西4省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省,每个试点省可在本省内选择两个地市作为试点地区。按照试点地区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国家将对每个乡镇资助一台价值5.2万元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每放映一场公益电影还提供一定的场次补贴。同时,凡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县的,其资金100%由国家财政承担;非国家级扶贫开发县的,其资金的60%由国家财政承担,省、市两级政府财政各承担20%。我市作为省试点市,1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用在了广大农村数字电影的推广上,农民们的夜生活因此被“点亮”。
电影结束了,乡亲们说笑着离开,黄柏树村渐渐恢复了宁静,月光照在陈启平的身上,他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一大早,徐九斤就醒了,他今天要去海宁许村镇敬老院免费放电影,这是农历新年前最后一场电影。扳指算起来,去年他在海宁市的乡镇、村落、学校共放映了800多场电影,给广大村民、中小学生送去欢乐。
上午把放映设备运到敬老院,安装调试好之后,徐九斤和80多位老人一起吃了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今天放的是越剧电影《醉公主》,片子旧了些,却适合老人的口味,银幕上咿咿呀呀地唱,场下众人眯缝着眼睛摇头晃脑。“现在又赶上了电影的好时代。”徐九斤说,20世纪80年代,他刚当电影放映员就碰上一个黄金时期,扶老携幼看电影是当时农村常见现象。后来,电影放映市场萎缩,乡镇放映队纷纷解散,徐九斤成了个体户,凭着一份对电影的热爱苦苦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强势崛起,政府文化惠民的力度逐年加大。2006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放映综合试点省份,农村电影放映迅猛发展。作为最基层的电影放映员,徐九斤深切感受到了这一变化,“省里的补贴,加上市里配套的补贴,每场可以拿到300块钱。”记者算了一下,除去成本后,每场差不多可以赚100元。
目前,我省11个市都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旗下共有810支电影放映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全省58个县(市)、32个区、1513个乡镇(街道)、2万余个中心村,去年送电影下乡28.9万场,远远超过省政府年初确定的20万场惠民目标。仅此一项,省财政和各级政府提供资金约7500万元。
春节将临,一轮“送温暖”电影惠民行动正在全省展开,电影放映队把影片送到社区、村庄、福利院、孤儿院、民工集聚地,让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
1月中下旬,宁波市组织放映了100场免费电影,并向外来务工人员赠送600张光盘,丰富大家的节日文化生活。在衢州,除了放映免费专场外,开化、常山等地还准备了《徽商情缘》、《风云2》、《血战四平》等不同题材的影片,准备长假期间深入农村流动放映。
省广电局有关人士介绍,“十一五”期间,浙江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投入3亿多元,其中省级财政承担超过8000万元。“十二五”期间,我省提出各级政府投入增加30%,力争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到3万余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