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革命之前,沙皇政府的粮食供应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俄国的国家粮食储备就开始告急。战争使工业转向生产军用品,减少了民用品的生产,导致工业品日益匮乏和价格上涨。农村居民对此的反应是不再向城市供应粮食和按照固定价格向国家交售粮食。另外,在俄国,把粮食和燃料从生产者运到消费者的距离比德国或者法国长4倍。但是俄国欧洲部分铁路网的密度仅为法国的1/8,德国的1/10。铁路运输由了军事需耍而增加了数倍的负荷,货运量大大超过铁路的运输能力。沙皇政府于1916年9月23日宣布实行强制余粮征集制。尽管如此,粮食形势仍继续恶化。临时政府上台后实行粮食垄断,所有谷物和饲料的剩余都被宣布为国有财产,这造成工业品的价格重新急剧上涨。 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等协约国就在巴黎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对付苏维埃俄国。作为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结果,英法两国于12月下旬签署了一份武装干涉苏俄的协定。俄国国内的各种反动阶级,也仇视这个政权,不断进行破坏活动。战争的危险不断向布尔什维克袭来。接连的战争迫使苏维埃政府把所有力量和所有剩余的俄国「业潜力转向军事目的。托洛茨基指出,在1918到1921年这几年当中,“苏俄政府的经济问题缩小为主要支持军工业,利用过去遗留下来的贫乏资源来达到军事目的,同时使城市居民活下去”。从本质上看,“战时共产主义”就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堡垒内有系统地组织消费工作。”在此情形下,余粮征集制被提了出来。
军事共产主义,又叫做战时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1918到1920年底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要在当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供应前线的需要,保卫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具体观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农民必须将全部余粮交给国家,不许私自买卖粮食。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市场和货币。对全部工业进行工业化,消灭资产阶级。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高度集中制,用军事化方法领导一切。列宁最早在1921年写作的《论“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使用这一术语。 1918年1月27日颁布的《关于土地社会化》的法令明确规定:无论对外还是对内的粮食贸易,都由国家垄断。1918年11月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以便动员工业和全国一切资源,组织交通运输,扩大军事工业,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敌人进行斗争。苏维埃政府还决定对所有有劳动能力者实施普遍劳动义务制。1919年1月11日颁布了《关于在产粮省份中征集应归国家支配的粮食和饲料》的法令,即余粮征集制法令,重申对粮食和粮食产品实行国家垄断,同时特别指出要在产粮省份的农民中摊派其应该交给国家的最低粮食额,即农民必须上缴全部余粮。1918年6月对基本工业部门的企业实行国有化。1920年11月29日进一步规定,凡拥有机械动力而工人数目超过5人,不拥有机械动力而工人数目超过10人的一切工业企业都实行国有化。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军事共产主义的结束和新经济政策的开始。
“战时共产主义”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胜利,列宁充分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历史功劳:“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苏俄领导人曾设想在军事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遭到了重大挫折。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中指出:“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如果不能说计划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很少进行计划),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设想过(可以说是缺乏计划地设想),旧的俄国经济将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我们为热情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随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被提上日程,苏俄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阶段。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