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街道

龙袍街道

气候条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车牌代码 苏A
地理位置 与栖霞山隔江相望
火车站 六合站
行政区类别 街道
外文名称 Longpao
邮政区码 211513
电话区号 025
面积 125.5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简介

龙袍街道是于2012年8月由六合区原龙袍镇和东沟镇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2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万人,下辖8个社区居委会,8个行政村,是中国汤包美食文化之乡,江苏乳鸽之乡,南京蔬菜之乡,江北中医之乡。规划中龙袍滨江新城,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南京市九个新城、六合区三个新城之一。[1]

行政区划

新城社区 新桥社区 长江社区 渔樵社区
楼子社区 东沟社区 大河口社区 蔡庄社区
赵坝村 新生村 金塘村 熊柳村
孙赵村 东河村 张窑村 团结村

区位条件

新城社区 新桥社区 长江社区 渔樵社区
楼子社区 东沟社区 大河口社区 蔡庄社区
赵坝村 新生村 金塘村 熊柳村
孙赵村 东河村 张窑村 团结村

历史沿革

龙袍跨滁临江,与闻名遐迩的栖霞风景区和南京港新生圩港隔江相望,是南京长江四桥的北桥头堡,宁镇扬地理中心点,南京二环、规建中三环,沿江高等级公路、东部干线穿境而过,北倚宁通高速,拥有南京唯一的未开发的25公里长江黄金岸线。

美丽传说

解放初,龙袍洲范围内的龙袍乡、白庙乡、新桥乡、青伏乡隶属六合县(现六合区)南圩区,1957年冬撤区,四乡合并,统称为龙袍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名为龙袍人民公社,其后并入红光公社,1959年,恢复龙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八一公社,1983年恢复原名龙袍乡。1985年,龙袍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1992年10月,撤乡建镇。2012年8月,撤销龙袍镇、东沟镇,合并设立龙袍街道。[2]

区位优势

(一)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尝长江美味,品蟹黄汤包,饮酒赋诗,忽然一阵旋风将龙袍卷入江中,龙袍飘落的地方后被称为“龙袍洲”,沿袭至今。

(二)项羽兵败,沿长江北岸西奔,仓皇间将龙袍弃于今龙袍镇境内,玉带弃于今玉带镇境内,至卸甲甸时已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后世即以龙袍、玉带、卸甲甸名之。

(三)朱元璋羽翼丰满之后,命人将小明王秘密沉杀于江中,将其龙袍弃于今龙袍境,玉带弃于今玉带境,遂以得名。[2]

人文资源

生态优势

龙袍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有东皋公义护伍子胥,韩世忠黄天荡退金兵,乾隆六下江南巡游地。今有蟹黄汤包美食文化蜚声海外。

产业发展

龙袍街道气候宜人,境内长江、滁河交汇于此,乌鱼洲、兴隆洲的江滩湿地交相辉映。奶山山形奇特,白马山竹林重叠翠绿,中国水杉大道景色秀丽。雨花石、白莹石、黄砂等矿产资源丰富。

发展规划

以智能电机、医疗器械为主导的南京长江四桥经济园已初具规模,已建有8万平方米标房,南航赵淳生院士的超声电机和清华大学毕业黄永年先生太阳能项目已签约落户。“六合英才”资助的南京诺源医疗机械有限公司一期已竣工;以高效种植、生态养殖为主导的南京循环农业园、高效渔业产业园已被评为市重点农业园区;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以蟹黄汤包为代表的美食众多,长江社区被评为市级十大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境内各类餐饮企业数百家,市场繁荣、商贸发达。

认识

目标

龙袍街道成立后,街道干部要迅速统一思想认识,认清区划调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要自觉支持改革,服从大局,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务必做到“四个认清”:

一是认清区划调整重大意义。镇街行政区划调整是全市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龙袍街道从过去围绕滁河两侧发展,拓展为滨江跨滁时代;从滁河时代迈入长江时代;从农村小镇美丽乡村升级为特色街道滨江新城。将拥有最佳区位优势、最长的江滁岸线、最美的山水文化美食资源、最有前景的新城规划等等。

二是认清四桥即将通车的重大利好。即将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四桥,使作为四桥桥头堡的龙袍,具有了宁镇扬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置身宁镇扬同城化核心,南京跨江发展接受江南主城辐射带动的最前沿,对汤包乳鸽为代表的美食经济、乡村旅游、高效农业渔业和南京四桥精密电机产业园及龙袍新城开发建设极大利好。

三是认清当前困难和压力。街道刚刚成立,总体实力在全区还比较薄弱,还面临国内外宏观大环境影响,街道上下对美丽乡村建设,龙袍新城开发,基本现代化实现,期盼强烈,加上街道保持运转、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压力十分繁重艰巨。

四是认清责任和使命。加快脱贫致富崛起振兴,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惠顾于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致富群众,加快新城规划启动、南京四桥精密电机产业园、南京循环农业高效渔业产业园建设,强街兴业,任重道远。

定位

龙袍街道以区划调整为起点,抢抓四桥通车,青奥盛会,宁镇扬同城化机遇,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力度推进,加快打造四桥桥头堡,开发龙袍新城;建设东皋古镇,开发东沟水街;实施生态工程,保护滨江湿地;宣传美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坚持特色发展,推进龙袍振兴。到十二五末龙袍街道综合实力达到全市街镇中等以上水平,全面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

举措

中国美食文化之乡,江苏美丽乡村,南京滨江新城。努力建设一个生态龙袍、文化龙袍、特色龙袍、和谐龙袍、现代龙袍。

龙袍蟹黄汤包

龙袍街道将坚持发扬“三不五干”精神,以“双提升”为动力,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不辜负群众的厚望,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做到“六个突破”,为建设一个崭新的龙袍街道而努力奋斗:

一是在乡村旅游上求突破。进一步挖掘资源,充分发挥“中国龙袍汤包美食之乡”的金字招牌,办好中国南京龙袍汤包美食文化节,以“五大文化主题”为抓手,通过挖掘滁河、长江、乌鱼洲、兴隆洲湿地公园、长江社区省级旅游专业村、浓厚的汤包节庆氛围、白马山竹海、奶山生态开发区、两个重点农业(渔业)园区、方山古火山口、中医文化等独特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对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加快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乡村旅游全市争一流,全区争第一目标。组建龙袍新城开发公司,加力招商选资,加快筹资融资,制定新城开发计划,加紧新城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加速启动新城大道建设,以城代街,以城促乡。

二是在新城规划建设上求突破。着眼全球视野,邀请高水平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参与龙袍新城规划,突出现代、生态、宜居特点。

三是在东皋古镇建设上求突破。坚决贯彻市区综合改革精神,在原东沟镇区基础上组建东沟中心社区,组建龙袍街道东沟便民服务中心,投资10亿元,实施大河口社区搬迁,打造新禹河风光带,建设22万平方米安置房,启动危旧房改造,建设东沟特色水街。

四是在财税经济上求突破。创新招商理念,办好珠江路龙袍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宁镇扬高科技创业中心,引进一批科技型税源企业,创建特色平台。加快城市设计开发。加快实施奶山综合生态开发、东皋古镇、滨江湿地和龙袍新城建设。通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龙袍综合实力达到全区第一方阵,全市特色街道水平。

五是在环境整治提升上求突破。围绕建设江苏美丽乡村 ,大力推进“三清两整一提升”活动,迁移坟墓3000座,打造长江、金塘两个三星级村庄,28个二星级村庄和153个一般整洁村庄。实施四桥连接线、沿江高等级公路、东部干线、土地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强力推进老街道整治出新,道路改造,长江旅游专业村“五大园”改造,白马山庄提档,让全新龙袍迎接汤包节开幕,四桥开通和十八大召开。

六是特色发展上求突破。一是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以南航赵淳生院士超声电机产业化项目,超声电机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为龙头,规划建设1000亩南京四桥电机产业园。同时推进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清华毕业生黄永年的新型太阳能科技型企业早日投产,加速宁镇扬高科技创业中心建设。二是加快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市级南京东沟循环农业产业园,加快南京1万平米玻璃温室项目,深化宁台合作,打造全市重点蔬菜产业基地;加快总投资600万元的市级肉鸽中心建设,全年乳鸽总量可达400万只;争创省级示范农业园区。龙袍高效渔业产业园加快特种水产、江鲜驯化新品培育、争创市级重点渔业产业。努力实现鸽业全省争第一,蔬菜、特种水产全市争第一,做大汤包乳鸽品牌,做优长江社区、白马山庄等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做强劳务装卸品牌,实现农民增收。

村居介绍

龙袍蟹黄汤包是六合龙袍的美食一绝,其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逢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以蟹黄蟹肉等为馅的包子以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也受宠若惊,便称此种包子为“乾隆汤包”。清朝末年,划子口街道的陶戟师傅创办了“太平春饭馆”,继承了乾隆汤包传统工艺并对包馅进行了再加工,佐以多种配料,使汤包味道更佳且更名为“蟹黄汤包”开展经营,20世纪30年代,陶戟将此艺传至秦有发、易春炳、沈老二继续经营,深得食客好评,誉满乡里。20世纪60年代,秦有发传人周玉春接手“老鸿园”,将蟹黄汤包工艺传承并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龙袍街道汤包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环境,“六八酒家”、“长江大酒店”等餐馆应运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2004年,在市餐饮商会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由24家汤包店组成的“南京餐饮商会龙袍蟹黄汤包分会”,从而使得龙袍蟹黄汤包业做大做强,盛况空前,享誉海内外。

龙袍蟹黄汤包以其皮薄、卤多、馅嫩、形美、味鲜、肥而不腻出名,选料讲究,配料独特,工艺精湛。龙袍蟹黄汤包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从螃蟹的选择、蒸煮到熬制蟹黄油与皮汤并做成皮冻,再从包子皮的擀制到包馅配料的精选,直到汤包捏制成功,共有33道工序。其成品小巧玲珑,底部呈圆形,上面有33道匀细的褶纹,金黄色的蟹黄嵌入褶纹中心,宛如花蕊,形如待放的秋菊。蒸熟的汤包晶莹剔透,香气四溢,包子馅清晰可见,品尝时再佐以香醋、姜丝,其味鲜美无比,令人回味无穷。

龙袍蟹黄汤包在清朝末年即享有盛名。民国年间至解放前后,许多政府要员、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慕名而来,品尝蟹黄汤包,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步入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连续六届蟹黄汤包节的精心打造,其品牌效应与日俱增,誉满大江南北,众多省内外游客、港、澳、台同胞,外国友人与商贸宾客纷至踏来,使其更加名声鹊起。

龙袍街道地处六合区东南部、长江北岸,与一整接壤,倚宁通高速,辖区内河塘沟溪纵横交错,水域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达,随着南京长江四桥、沿江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沿江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龙袍街道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品牌优势更加独特,资源优势进一步放大。

改革开放以来,龙袍蟹黄汤包质量越做越好,声誉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对发展龙袍街道餐饮行业,振兴地方经济,继承传统工艺,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和旅游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龙袍蟹黄汤包这一独特的传统工艺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3]

平原社区村

楼子社区

[4]袍街道平原村位于龙袍街道西北部、西与雄州街道红光社区接壤、北与横梁街道王子庙社区相连、地理位置优越,四桥公路从村内穿境而过,四桥公路在龙袍街道留有出口,使平原村距南京市区不到25公里,交通便捷。平原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拥有蔬菜种植与肉鸽养殖两大特色产业。平原村域总面积约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72亩,常住人口6448人,党员151人。近年来,在龙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团结和动员广大村民,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2012年,实现全村工业、农业总产值3.9亿元,人均纯收入13400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98.6万元。

长江社区

楼子社区位于龙袍街道杨庄河以东,滁河以南,长江以北,毗邻渔樵社区、长江社区、新城社区,新建成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及南京长江四桥跨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2011年末辖西沟、东红、楼子、翁板、扬坝等10个自然小组,总人口5680人,其中流动人口100余人,耕地面积5860亩,2011年改村建社区。

楼子社区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产业。2012年新增“庆胜生态园”休闲中心一处,集养娱乐、餐饮、养殖、垂钓、采摘于一体。村内建有一处水产品交易市场,管理规范、品种多样、物美价廉;村庄路路畅通,全村100%的农户出门都是水泥路;基础设施齐全,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近几年来,为四桥和沿高建设,多个自然小组参加拆迁,拆迁农户全部得到安置,小区配套齐全,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已大多完成。村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村民使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垃圾集中处理到组覆盖率达100%,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100%,计划生育多年来一直保持镇先进,无一计划外生育。曾先后获得“南京市先进老年人协会”、“南京市村(委会)文化活动室示范[5]

新城社区

长江[6]社区地处六合区龙袍街道南部,与闻名遐迩的栖霞山风景区隔江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水。现有住户746户,其中低保户28户,五保8户,残疾人41名,总人口2579人。2011年三业产值2.2亿元,人均收入12605元/人。村居成矩形,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1公里,社会面积约8.5平方公里。社区境内有风景秀丽的中国水杉大道、千亩杨树林,林业面积近5000亩,森林覆盖面积率达36%;境内现有水面养殖面积2200亩,从事淡水鱼以及特种水产养殖;耕地面积4823亩,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交通依托长江四桥、沿江高等级公路。村庄路路畅通,全村100%的农户出门都是水泥路;基础设施齐全,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村民使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垃圾集中处理到组覆盖率达100%,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100%。境内现有企业四家,年创产值1.5亿。2008年被省农林厅定为农家乐旅游专业村,现有农家乐接待户42户,年创旅游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是区级新农村示范村。2011年已通过省康居示范村建设验收。眼下长江社区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按照超三星的标准建设美好新家园,提升对外新形象,把农家乐旅游业推向新的高度。

新桥社区

新城社区地处龙袍街道的西南部,南临长江,与栖霞古寺隔江相望,东至杨庄河与楼子、长江社区接壤,北部西隔滁河与瓜[7]埠、玉带两镇相望。长江四桥沿江高等级公司从境内贯穿,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全社区占地面积约10.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100余亩,下辖18个居民自然组。现有居民户2538户(低保户135户)、总人口9086人(领证残疾人133人,五保人数44人),外来流动人口约2000余人。辖区内有规模私营企业30余家,个体工商经营户400余户,规模化饭店24家,是集餐饮、娱乐、休闲、开发与一体的新型社区。居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居民使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垃圾集中处理到组覆盖率达100%,全社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100%。社区道路畅通,全社区100%的农户出门都是水泥路;基础设施齐全,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自合并以来,我社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题,用“又好又快”、“环保优先”的发展的理念,实行“生态与自然、绿色与健康、发展与环保”综合考虑,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强化环保意识,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加大对环保基础建设的投入,扩大社区内环境整治面、力求环境无破坏、卫生无死角、路旁无杂草、水源无污染,社区内实现水清路明空气爽,田园村庄绿如蓝。

赵坝村

新桥社区位于街道龙袍片区东北部,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距长江四桥匝道出入口约1公里,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8]过,区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居民总人口4891人,1242家住户,其中村农户60户,低保户57户,五保39人(分散供养19人,集中供养20人)。辖区内有47个自然组,分9个片,分别为新桥前片﹑新桥中片﹑新桥后片﹑陶摆前片﹑陶摆东北片﹑陶摆西北片﹑青伏边华片﹑青伏片﹑庆祝片。村内集体资源有一所闲置的新桥小学校舍20间,青伏小学空地7亩。近年来,新桥社区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流转青伏片200多亩土地开发龙袍街道新桥社区农业旅游,建设南京红领巾农庄和农业景观公园,有利推进新桥社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社区土地肥沃,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5万元。目前已实现了宽带、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全覆盖、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运行正常,同时我村的网络资源对群众开放,方便群众查阅相关资料不流畅。村庄路路畅通,全村100%的农户出门都是水泥路,共计13.5公里。此次环境整治中共刷白了4700个平方。社区管理民主,乡风纯朴,社区容貌整洁,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同时,不断完善服务中心的功能,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满足服务群众的要求,努力打造融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服务、群众议事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阵地。

词条图册

赵坝村位于街道东南端,南临长江、北依滁河、东与仪征市青山镇隔江相望,拥有长江与滁河之间自然形成的几千亩江滩湿地和9.5公里风景秀丽的江滁堤沿线,是长江之滨,滁河入江口处的纯农业村,而且也是一个三面环水、一方通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级生态村。目前的赵坝村是经过几次村级区[9]划调整,由五个行政村(原赵坝村、林摆村、林牧村、鹅留村和沿江村)合并而成,全村总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00多亩,江滩精养水面500多亩,全村拥有53个自然村庄,下设18个村民小组、1526户、5336个人口,党员人数138名,村现有干部12名,成立一个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村现有党总支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民主监督委员会。

赵坝村近年来在街道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级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村级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市卫生村”、“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六好关工委”、“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生态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区社会治安安全村”、“区社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2011年度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区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在“我为科学发展建功立业”活动中被六合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依托江滩独特的优势水面资源,开发江水养殖,形成江滁沿线千亩水产品养殖规模,成立“龙袍街道坝洲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吉坪坝”品牌,申报注册了无公害“长江龙虾、鳜鱼、螃蟹”水产品养殖品种;在发展农村两新组织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成立了“龙袍街道赵坝村林牧农民自商会”和“龙袍街道赵坝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