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曲立,1974年12月生,博士,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996年和1999年先后于南京大学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加盟南邮,现任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执行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功能材料、纳米生物传感和分子影像。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 Bio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16篇,IF>4.0的71篇,他引2195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52篇,单篇最高他引89次,H-index因子为35,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4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4)、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09)、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3)获得者。
1992年至1996年就读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分子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攻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于1999年7月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1月起,受新加坡国立大学奖学金资助,在新加坡材料研究院攻读博士,于2003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3年回国工作,就职于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是“有机光电材料与生物传感”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兼任有机信息材料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6年8月随团队加盟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并有幸被评为南京邮电大学首批“学术带头人”(2006年),也是学校学位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目前是纳米生物研究所所长,带领5位青年学者开展研究工作。2009年起担任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主持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并担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与运作。
主要任职:
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纳米生物研究所所长,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光电功能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化学与生物传感等方面。
主讲课程研究生课程:化学与生物传感、光谱原理;本科生课程:高分子化学。
目前指导指导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
承担人才项目
1) 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50万,在研。
2) 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特殊拓扑的嵌段共轭高分子的聚集态与光电器件”, 编号111051,2008年5月-2011年4月,1.88万美金,项目负责人,在研。
3)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有机电子与纳米技术”,编号TJ207035,2008年1月-2010年12月,30万,项目负责人/团队带头人,圆满完成。
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2008年12月-2011年12月,6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荧光性质的水溶性聚合物/磁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生物检测应用”,编号20874048,2009年1月-2011年12月,32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相关原理”,编号2009CB930600,2009年1月-2012年12月,3200万,负责第一课题,在研。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刚柔嵌段共轭聚合物的生物功能化”,编号20504007,2006年1月-2008年12月,25万,项目负责人,圆满完成。
4) 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水溶性荧光磁纳米粒子及其生物检测应用”,编号BK2008453,2008年12月-2010年12月,8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共轭聚合物传感材料的制备及生物检测应用”,编号:60537030,2006年1月-2009年12月,150万,材料部分负责人,圆满完成。
6)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水溶性含铱配合物的刚柔嵌段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传感应用研究”,编号:20093223110003,2010年1月-2012年12月,6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7)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重大专项:“新一代共轭聚合物传感材料及器件”,2011年1月-2013年12月,300万,项目负责人,在研。
在Biomaterials、Macromolecule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Organic Letters、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6篇,IF>3.0的有59篇,他引823次,单篇最高他引52次,H-index因子为19,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获得并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课题一负责人参与一项“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多项重点项目。同时,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的支持,并且获得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资助,作为团队带头人主持一项“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已结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受邀或口头报告十余次。
1.Liu XF, Fan QL and Huang W; "DNA Biosensors Based on Water-soluble Conjugated Polymer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6 (5): 2154-2164, 2011. (IF=5.429,通讯作者)
2.Chen RF, Liu LY, Fu H, Zheng C, Xu H, Fan QL and Huang W; "The Influence of the Linkage Pattern on the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olysilafluorenes: A Theoretical Stud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5 (2): 242-248, 2011. (IF=3.471,通讯作者)
3.Xie J, Chen CY, Chen SF, Yang Y, Shao M, Guo X, Fan QL and Huang W; "Blue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Wide-Angle Interference Enhanc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Multiple-Beam Interference"; Organic Electronics 12 (2): 322-328, 2010. (IF=3.471,通讯作者)
4.Zhang ZY, Fan QL, Sun PF, Liu LL, Lu XM, Li B, Quan YW and Huang W; "Highly Selective Anionic Counterion-bas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Hg2R by Grafted 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sa";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31 2160–2165, 2010. (IF=4.263,通讯作者)
5。Y, Zhou Y, Quan YW, Chen QM, Chen RF, Zhang ZY, Fan QL, Huang W and Ding JF; "Macrospirocyclic Oligomers Based on Carbazole and Fluorene"; Organic Letters 13 (2): 200-203, 2011. (IF=5.42,通讯作者)
6.Qi XY, Pu KY, Li H, Zhou XZ, Wu SX, Fan QL, Liu B, Boey F, Huang W and Zhang H; "Amphiphilic Graphene Composit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49 (49): 9426-9429, 2010. (IF=11.829)
7.Pu KY, Qi XY, Yang YL, Lu XM, Li TC, Fan QL, Wang C, Liu B, Chan HSO and Huang W; "Supramolecule-regulated photophysics of oligo(p-phenyleneethynylene)based rod-coil block copolymers: Effect of molecular architecture";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14 (4): 1205-1215, 2008. (IF=5.382,通讯作者)
8.Fan QL, Neoh KG, Kang ET, Shuter B and Wang SC; "Solvent-free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poly(ethyleneglycol) monomethacrylate)-grafted Fe3O4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ellular uptake"; Biomaterials 28 (36): 5426-5436, 2007. (IF=7.365)
9.Liu SJ, Zhao Q, Deng Y, Xia YJ, Lin J, Fan QL, Wang LH and Huang W; "pi-conjugated chelating polymers with a charged iridium complex in the backbones: Toward saturated-red phosphorescent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1 (3): 1166-1175, 2007. (IF=4.224,通讯作者)
10.Cheng F, Zhang GW, Lu XM, Huang YQ, Chen Y, Zhou Y, Fan QL and Huang W; "A cationic water-soluble, poly(p-phenylenevinylene) derivative: Highly sensitive biosensor for iron-sulfur protein detection a";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7 (10): 799-803, 2006. (IF=4.263, Cover Feature,通讯作者)
11.Fan QL, Zhou Y, Lu XM, Hou XY and Huang W; "Water-soluble cationic poly(p-phenyleneethynylene)s (PPEs): Effects of acidity and ionic strength on optical behaviour"; Macromolecules 38 (7): 2927-2936, 2005. (IF=4.539)
12.Fan QL, Lu S, Lai YH, Hou XY and Huang W;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novel cationic phenyl-substituted poly(p-phenylenevinylene)s"; Macromolecules 36 (19): 6976-6984, 2003. (IF=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