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季勤,一作季木,浙江嘉兴人。廷济(一七六八至一八四八)弟。善墨竹,间写山水。著作《嘉兴县志》、《清画家诗史》。
张沅是我国动物遗传育种学和养牛学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主持全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奶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总专家组组长。
196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本科生;
196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
1968-197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实员;
1970-1978年河南洛阳生化制药厂助工;
1978-1980年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0年赴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留学,获博士学位;
1984年12月回国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家畜育种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2000-2005年 农业动物杂种优势分子遗传机理研究(973项目) 主持人
2002-2004年 反刍家畜MHC抗原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自然基金) 主持人
2002-2005年 奶牛选育与快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 主持人
2004-2007年 奶牛遗传改良关键技术引进与良种牛群的扩繁(948计划) 首席专家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1、动物数量遗传学理论与方法
2、家畜育种方法与育种规划(奶牛和猪为重点)
3、动物生化遗传学在育种中的应用(血液蛋白、MHC多态性及应用)
4、动物生物技术(胚胎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5、家畜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主要著作
《Animal Production Multilingual Illustrated Dictionary》多人合编 1986年 德国GTZ出版公司;
《畜禽育种中的线性模型》 张 沅 张 勤 1993年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高产奶牛的培育和饲养》 姬作义 张 沅 1993年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家畜育种规划》 张 沅 2001年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动物育种原理和方法》主编 1989年北京农业大学
《畜牧概论》参编 1995年 农业出版社
《动物育种学各论》主编 1996年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家畜育种学》主编 2001年 中国农业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获奖情况
1992年 获农业部科技进步3等奖(第3完成人);
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1等奖(第1完成人);
200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2等奖(第1完成人);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第1完成人);
1991年 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称号;
1992年 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3年 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宝钢奖励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养牛学分会理事长;
动物数量遗传学分会副理事长;
畜禽遗传标记分会副理事长;
北京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育种委员会主任;
畜牧兽医学报副主编;
中国畜牧杂志副主编。
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政协常委;
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国土资源部特邀监察专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网络营销数据挖掘资深专家,易观商学院高级讲师张沅女士面向中小企业授课以“理论指导实践,系统优化营销,用数字说话”为工作原则
曾为上百家中小企业提供在线销售系统的优化指导
相关评述
张沅女士在网络营销和数据挖掘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曾获得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受邀出席CIS国际计算机智能与信息安全会议,并在会上做英文学术报告。
她服务过的客户包括阿里巴巴、eBay、北交所、中国移动、工行、用友、中粮我买网、宏图三胞、苏果等知名企业。
张沅女士深入研究“将线上线索转化为线下销售”的方法,以“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客户”为己任。在易观商学院,她将自己经过市场验证的科学方法转化为系统课程,惠及更多有梦想的企业家,帮助他们成功提升网上销售额。
张沅,籍贯:广东省南雄市水口镇大部村。
出生年月:1990.10.23。
性别:男。
身高:168cm
座右铭:不要说人生如梦,我们的人生并非梦境,只要正视现在,脚踏实地,青春的梦想就会在我们的努力中变为现实。
经历:
1996-2003 就读于水口小学
2003-2006 就读于水口中学
2006-2009 就读于南雄中学
2009-2012 就读于广州大学
张沅(1880年3月17日~1952年3月19日),字子聪,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四川资中。1903年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土木系。在日本期间加入华兴会,1912年回国。1915年(民国4年)主持都江堰大修,修复分水鱼嘴,又历时4年完成淘修工程。1935年任四川省水利局局长,第三次主持大修都江堰工程,修复被洪水完全冲毁的堰体,改建内、外江分水鱼嘴,淘河,维修金刚堤、百丈堤以及飞沙堰等,于1936年4月告竣,奠定了现代都江堰的基础。1952年3月19日逝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