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县-尽忠县-剡县
王莽公元8年,因当时 王莽称帝建立 新朝,把历法改了,定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当时剡县被改名为“尽忠县”。王莽非常迷信 符命。所谓符命(又称谶纬),是一种诡秘的隐语、预言,王莽利用符命想说明包括他篡权称帝在内的一切改变皆是顺应天命的。所以他一登基,就刮起了一股改名风,不仅历法改了,钱币改了(废除了五铢钱),所有的官位名也改了,朝中官职均一一改名,郡 太守改名为大尹,县令、县长改名为宰。许多地名也改了,长安改名 常安后,又改名为 新安。汉时今属浙江的20县,改名的有13县。有的还三番四次地改。剡县就是那时候被改名为封建意识极浓的“尽忠县”。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他当然认为 王莽的滥改不成体统,于是将“尽忠县”恢复西汉时的原名“剡县”。
剡县-嵊州-剡城-剡县
嵊州(30) 据《剡录·县纪年》载,“唐武德四年,平 李子通,以剡县立嵊州及剡城县。八年废嵊州及剡城。”武德是唐高祖 李渊的年号,这位皇帝怎么会对立州设县这等大事随心所欲、时立时废呢?原来这立州之事非他所为。 隋末唐初,江南一带群雄争霸,开始剡县为隋末 吴兴太守沈法兴自称“江南大总管”(梁王)的辖地,不久李子通赶走了沈法兴,自称吴帝,剡县又为其属地。唐武德四年(621),占据江淮,自称 吴王的杜伏威归顺唐朝,被封为东南道行台 尚书令、兼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仍封吴王。 杜伏威立即派义子 王雄诞讨伐李子通。这李子通早先曾投靠过杜伏威,后两人有隙,他就带兵袭击杜伏威,几乎要了他的命,后移师 江都,抢占了沈法兴的地盘称帝。在王雄诞的攻击下,李子通兵败投降,被杜伏威解送朝廷。次年(622)杜伏威去长安入朝称贺,被封为 太子太保,留在京师。他临行前将军权交给了 王雄诞。然而与他有“ 刎颈之交”、共同举事的辅公祏却心生异心,乘王雄诞生病时,伪造杜伏威来信,让他交出军权并杀了他,自己称帝,国号大宋,公开反唐。辅公祏称帝后,任命帮他谋划称帝的道人左 游仙为兵部尚书,兼越州总管,处理军务。所以设越州总管府是这个时候这些人的决定。其时越州总管府下新立了三个州: 鄞州(今宁波)、 姚州(今余姚)、嵊州,嵊州下设剡城县。因此嵊州设立的确切时间应在622年甚至稍后,存在时间恐怕不会到四年。因为武德七年(624), 唐高祖命 李孝恭领兵南征,辅公祏战败被擒杀。至此,中国大势,已归统一,唐高祖开始整顿内治,正官制、定学制、修刑法,对割据势力自设的州县,当然视为不成体统,予以废除,嵊州与剡城县又复原名剡县,时在武德八年(625)。
剡县-赡县-剡县
嵊州在五代十国时,剡县一度改名 赡县(一作瞻县)。那时剡县为 吴越王钱镠的属地。 钱镠虽不称帝,但“行天子之制”,出于避讳忌讳、避凶趋吉、荣耀乡里等原因,他和他的继承人大量地、频繁地进行县名更改。当时其属地中在今浙江境内的62县,经改名命名的近三分之一。梁 开平二年(908),钱镠以剡城“人物稍繁”,分剡东13乡置 新昌县,余下27乡,改为赡县。近据钱镠研究者考证,改名系钱镠的第一任继承人、 文穆王钱元瓘所为,时间在后晋 天福五年(940)。《 十国春秋·文穆王世家》有“改剡县为赡县,恶剡有二火一刀为不祥也”的记载。赡与剡同音,是个吉祥字,充裕、安定的意思。但“一作瞻县”却有些费解。 太平兴国三年(978),其时的 吴越国王 钱俶将其所属的军、州、县、户、籍、仓、库,尽献于朝,史称“纳土归宋”。 宋太宗对吴越国时所置的 新昌等多作认可,却将赡县复名为先朝留下的旧名剡县。
剡县-嵊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剡县被改名嵊县。起因是剡县有个仇道人( 裘日新)于宣和二年率众响应 方腊起义,攻克县城,杀死知县,声震朝廷。朝廷急命太监 童贯率军南下镇压。第二年4月,方腊兵败,5月仇道人被杀,战事息。参与镇压仇道人的越州统帅刘韦合(《剡录》称知越州刘述古,似为一人)认为剡城多事与“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有关,奏请朝廷改剡为嵊,诏从之。另说此名为童贯所改,亦有可能。因宋徽宗几乎不理朝事,行政大权均操童贯之手,既然是“诏从之”,也算是皇命了。
嵊县-嵊州市
嵊县存县时间874年,至1995年,经批准,撤县设市,改名 嵊州市。从此,一座钟灵毓秀的城市升起在世人面前。
区划沿革
嵊州2001年12月3日,市政府公布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撤销博济镇、苍岩镇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甘霖镇合并,设立新的甘霖镇;撤销开元镇、绿溪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长乐镇合并,设立新的长乐镇;撤销富润镇、广利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崇仁镇合并,设立新的崇仁镇;撤销蒋镇、友谊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三界镇合并,设立新的三界镇;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嵊州市政府直辖,设置三江、鹿山、剡湖、浦口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11个镇、6个乡和4个街道。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浦口街道;甘霖镇、仙岩镇、长乐镇、崇仁镇、石璜镇、三界镇、下王镇、黄泽镇、北漳镇、金庭镇、谷来镇;雅璜乡、通源乡、王院乡、竹溪乡、贵门乡、里南乡。共有463个行政村、16个社区。
2019年2月,撤销石璜镇、谷来镇、金庭镇、北漳镇、贵门乡、里南乡、雅璜乡、王院乡、通源乡、竹溪乡建制,合并组建新的石璜镇、谷来镇、金庭镇、贵门乡。
截至2021年,嵊州市下辖10个镇、1个乡、4个街道。[7]
4个街道:剡湖街道、三江街道、鹿山街道、浦口街道。
10个镇:甘霖镇、长乐镇、崇仁镇、黄泽镇、三界镇、石璜镇、谷来镇、仙岩镇、金庭镇、下王镇。
1个乡:贵门乡。[7]
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 曹娥江上游,北纬29°35′,东经120°49′。[8]东邻宁波市 奉化区 、宁波市 余姚市,南毗 新昌县、 东阳市,西连 诸暨市,北接 上虞区、 柯桥区。嵊州市境域东西长64.1千米,南北宽55.4千米,总面积1784.43平方公里。
嵊州市嵊州境四面环山,中为盆地,剡溪横贯其中,地貌构成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嵊州市四面环山,西北地势较高,中部到东南地势较低,丘陵山地面积占嵊州市的77%,剡溪以东有四明山脉,主峰海拔1096米,以西为 会稽山脉,主峰山脉西白山,海拔1017米。
嵊州市位于曹娥江流域上游,境内有澄潭江、 长乐江、新昌江三大水系在城关以南汇合于剡溪,还有 黄泽江在城关以下六公里处汇入剡溪,四大水系呈向心状分布,剡溪至三界以下汇入曹娥江。嵊州(20)
嵊州市年平均气温16.4℃,1月平均气温4.2℃,7月平均气温28.6℃。年平均降水量1446.8毫米,日照1988小时,无霜期235天。
嵊州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硅藻土储量约2亿吨,萤石(砩石)储量200万吨,黄沙、麦饭石储量各1亿吨左右,有中型高品位银矿1处。水力资源总蕴藏量6万千瓦,已开发3.06万千瓦,为中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
2021年,年末全市总户数254511户,户籍总人口714469人。其中男性人口364491万人,女性人口34997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1%和48.9%。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297966人,农村人口416503人。全年出生人口3090人,出生率为4.32‰;死亡人口5989人,死亡率为8.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1]
职务 | 姓名 |
---|---|
市委书记 | 徐建役 |
市委副书记 | 裘建勇 屠强 |
参考资料来源:嵊州市新闻网[9] |
职务 | 姓名 |
---|---|
市长 | 裘建勇 |
副市长 | 周尊隆、李剑光、蒋明、宁春、郭伟锋、王霞燕 |
参考资料来源:嵊州市人民政府[10]、腾讯网:嵊州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1] |
职务 | 姓名 |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孙海荣 |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潘启富、孔志刚、夏春燕、俞忠毅、竺理文、张小文 |
参考资料来源:腾讯网:嵊州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1] |
职务 | 姓名 |
---|---|
市政协主席 | 柴理明 |
市政协副主席 | 张科卿、钱群飞、史萍、裘庆军、卢秋桢 |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新闻官网[12] |
职务 | 姓名 |
---|---|
市委书记 | 徐建役 |
市委副书记 | 裘建勇 屠强 |
参考资料来源:嵊州市新闻网[9] |
职务 | 姓名 |
---|---|
市长 | 裘建勇 |
副市长 | 周尊隆、李剑光、蒋明、宁春、郭伟锋、王霞燕 |
参考资料来源:嵊州市人民政府[10]、腾讯网:嵊州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1] |
职务 | 姓名 |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孙海荣 |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潘启富、孔志刚、夏春燕、俞忠毅、竺理文、张小文 |
参考资料来源:腾讯网:嵊州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1] |
职务 | 姓名 |
---|---|
市政协主席 | 柴理明 |
市政协副主席 | 张科卿、钱群飞、史萍、裘庆军、卢秋桢 |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新闻官网[12] |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58.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81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94.64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321.95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3:44.8:48.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618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4905美元。[1]
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1.66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4%、-10.6%、9.5%、-3.4%和16.3%。据粮食监测数据推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13万亩,粮食总产量13.14万吨。年末生猪存栏69.22万头;出栏22.75万头;猪肉产量1.89万吨,能繁育母猪存栏6.25万头;年末家禽存栏1205.27万只;出栏1082.92万只;全年肉类产量3.80万吨。[1]
2021年,全市618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43.73亿元,同比增长17.7%;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30.62亿元,同比增长11.6%。发展动能加快释放,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25.9%、18.0%、20.4%、23.0%和17.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1.2%、62.2%、34.7%、6.2%和21.8%。企业效益较快增长,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530.20亿元,增长20.8%;利润总额31.72亿元,增长62.0%。新中港、盛泰集团A股上市,入选省“放水养鱼”培育企业33家,列入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家,新增股改企业29家,完成企业数字化改造106家,获评中国集成智能厨房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
2021年,全市建筑业省内总产值实现131.65亿元,同比增长15.2%;建筑业总产值实现194.73亿元,同比增长4.0%。[1]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实施招大引强“1330”工程,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8个、开工31个、投产30个。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高效落地,晶越半导体、长鸿生物建成试产,贝达药业、科元精化、金达视讯推进顺利,市县长项目全部落地。202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76亿元,同比增长13.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60.02亿元,同比增长20.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168.96亿元,同比增长12.0%。重点领域看,民间投资完成投资额172.37亿元,同比增长26.9%;交通投资完成投资额34.73亿元,同比增长19.6%;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完成投资额27.71亿元,同比增长33.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投资额28.32亿元,同比增长12.4%。
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82.03亿元,同比增长0.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111.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5%,商品房销售额实现108.46亿元,同比下降5.3%。
国内贸易
2021年,从四大行业来看,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13.28亿元,同比增长79.9%;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4.86亿元,同比增长11.0%;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26亿元,同比增长8.5%;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19亿元,同比增长31.4%。从商品分类销售情况来看,比重占前七大类的商品中,呈“四增三降”态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39.4%,书报杂志类商品同比增长3.6%,汽车类商品同比增长2.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0.7%;中西药品类同比下降1.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下降14.2%,服装鞋帽针织类商品同比下降33.0%。
2021年,中国领带城、江滨市场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亿元以上市场合计成交额47.32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2.95亿元,成交额居首位,江滨市场和中国领带城分别实现成交额8.28亿元和6.09亿元。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市自营进出口73.28亿元,同比下降9.7%,其中出口71.50亿元,同比下降10.0%,进口1.78亿元,同比增长2.6%。加工贸易进出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4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出口2.06亿元,同比增长18.5%,进口0.48亿元,同比增长5.5%。
旅游
2021年,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嵊州文化博物馆群、嵊州市博物馆、唐诗之城、温泉城二期、文化传媒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开展旅游业改造提升,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全年实施项目91个,完成投资1.67亿元。做好文旅宣传工作,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书法朝圣活动;完成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晋京演出,相关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150多个媒体平台报道或转载;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建设,做好“享诗路风华 品诗韵兴”全国新闻媒体代表“跟着唐诗游绍兴”嵊州唐诗之路段推广宣传活动。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转移性收入57.30亿元。收入合计109.33亿元。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21亿元(含上年结转、省级拨款),比上年增长11.1%。剔除一般债券因素影响,比上年增长18.9%。转移性支出29.11亿元。支出合计109.33亿元。
2021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123.62亿元,同比增长11.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10.41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年分别新增存款和贷款116.24亿元和152.81亿元。[1]
嵊州方言隶属 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嵊州位于浙嵊州中偏东地区,与浙南 吴语区毗邻,长期来为杭温线上的交通要津,再加上通过舞台语言(以嵊州方言为基础语言)的广泛传播,故嵊州方言在省内影响较大。1964年,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农村方言节目,即以嵊州方言作为广播用语。
嵊州方言也是越剧道白的基础,唱腔韵脚的依据。
嵊州方言大致可划分为城关镇、崇仁、甘霖、长乐、黄泽、三界等6个方言小区。
越剧始于清代咸丰、 同治年间,是由嵊县农村(以 马塘村为主)初以田头说唱的“落地唱书”,继则沿本卖唱,再而进入茶馆酒肆的说唱技艺衍变而来。 光绪三十二年(1906)艺人首次登台演出,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 小歌班,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于绍兴一带农村演出。民国初年,诞生了男女小歌班,20年代进入上海,以“ 绍兴文戏”之名与绍兴乱弹的绍兴大班相区别,并在音乐唱腔上进行改革,把原来的徒歌清唱改为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民国十二年(1923)又出现了绍兴文戏女子科班,简称女子文戏,为适应女子演唱,又改“丝弦正调”为“四工调”而享誉绍兴和上海。
后来,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遂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1938年,女子绍兴文戏队伍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深,绍兴、上海各地戏剧专刊和小报遂称“绍兴文戏”为“越剧”。1942年,女子绍兴文戏进一步倡导改革,正式改称“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越剧得到迅速发展,演剧团体之多,流动面之广,列中国之首,成为除 京戏以外的中国第二个大剧种。越剧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不断改革,形成了一种具有慢慢梳理、娓娓道来、诗情画意般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方式。剧目大多取材于传统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小歌班和绍兴文戏阶段,有《养媳妇回娘家》、《九斤姑娘》、《 珍珠塔》、《琵琶记》、《 梁山伯》等;女子文戏时期,有《九美图》、《三笑姻缘》、《大闹嘉兴府》和《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大量 折子戏;女子越剧时期,有《花木兰》、《 雷雨》、《祥林嫂》等。建国后,新创作越剧剧,目400部以上,其中被摄制成电影片的就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祥林嫂》、《碧玉簪》、《孟丽君》、《 西厢记》等30多部)它的观众主要是中下文化程度的普通市民,其中又以妇女观众为多。由于大多数越剧演员重视唱腔功夫,逐步形成了众多流派,使观众从不同的唱腔中获得美的享受。
越剧音乐渊源于唱书时期的[四工调],其基本唱调,由落地唱书的[吟哦调]发展而来,小歌班时期以[吟哦调]派生出的【吟哦北调】和【吟哦南调】为基本调。用笃鼓和檀板击节,人声帮腔。20年代配以丝弦锣鼓伴奏,并以[丝弦正调]为基本调。改称绍兴文戏。30年代女子绍兴戏改用【四工调】为主调。40年代初改为[尺调]为主调,以反调[弦下调]为辅。确立了女子越剧的音乐唱腔格局。越剧唱调常用词格有二:一为七字 齐言对偶,一为十字齐言对偶,上句可韵可不韵,下句必须押韵,平仄通押。唱调乐体结构,以上下两句为基础,往往以不同落音的四句构成一个单位。
越剧角色行当分为小生、旦、老生、花脸4堂; 小生堂有穷生、儒巾生、武小生; 旦堂有小旦、老旦,小旦又分闺门旦、悲旦、花旦、正旦、泼旦; 老生堂分为老生、老外; 花脸堂分为小花脸、大花脸。但也不受此限。其表演以唱为重,唱做结合,武戏文做。常以大段演唱叙事抒情和刻划人,几乎每部大戏均有几场以唱为主的重场戏。越剧的做功,融话剧的写实性与戏曲的写意性手法于一体,既有程式,又不受程式制约,善于从塑造角色的人物形象出发去驾驭传统程式,开拓新的表现程式。
越剧从落地唱书、小歌班、女子文戏到女子越剧,涌现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小歌班时期的 卫梅朵、王永春、白玉梅、 马潮水等,女子文戏时期的 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 马樟花和姚水娟等,更有称为“ 越剧十姐妹”的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 范瑞娟、吴小楼、 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 尹桂芳和戚雅仙、王文娟等。建国以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吴凤花、 钱惠丽、钱爱玉、 何英等。
桃形李 | 小红毛 | 香榧 |
榨面 |
越乡龙井 | 小笼馒头 | 麦虾汤 | 春饼 |
油氽果 | 油条 | 糟鸡糟肉 | 糯米白糖 |
糯米果 | 青饺 | 麻糍 | 崇仁炖鸭 |
本表格参考资料来自嵊州市人民政府网 |
桃形李 | 小红毛 | 香榧 |
榨面 |
越乡龙井 | 小笼馒头 | 麦虾汤 | 春饼 |
油氽果 | 油条 | 糟鸡糟肉 | 糯米白糖 |
糯米果 | 青饺 | 麻糍 | 崇仁炖鸭 |
本表格参考资料来自嵊州市人民政府网 |
2021年,杭台高铁(嵊州段)主线完工,金甬铁路(嵊州段)“管线迁改”工作已基本完成,三界码头二期工程、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527国道黄泽段等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完成金庭互通省发改委工可审批,基本完成诸嵊高速、浦口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嵊州城关码头、S310规划省道嵊州段项目研究工作。创建农村公路灾毁保险1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以及普通国省道全寿命周期养护、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等6个省级以上试点项目,嵊州“四港联动”相关工作已列入省“交通强国”试点内容。着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一路嵊风”农村物流体系逐步完善。[1]
2021年,成立嵊州市非遗中心(嵊州市越剧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专家组,加快推动越剧申遗工作。原创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成功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成为全国唯一的一部晋京演出的越剧舞台艺术作品;10月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并开展全国巡演。文化馆牵头编创的《永远的船娘》入选“学习强国”建党百年歌曲展播——浙江原创歌曲选集。原创越剧现代戏《傲雪芬芳》作为“风华再现——百越文创首届越剧优秀剧目邀请展”在杭州作开幕首场演出。举办民营剧团共庆“建党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52个民营剧团轮番演出,共持续27天,逾5万观众现场参与观看。
2021年,聚焦疫情防控,抓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完成返乡人员核酸检测浙里办线上开单全省试点建设,并成为全省唯一实现检测点全覆盖的县市区。加快妇幼保健院(嵊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市人民医院放疗中心建设项目、浦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建设。202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3个,其中:医院17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4家,卫生院17家,门诊部24家。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6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10人,注册护士2124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974张,其中:医院3133张(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7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4张,卫生院617张。
2021年,全市27个点32个项目的训练扎实开展,集训人数达1500余人。全年新注册运动员1139名,引进优秀运动员3名和高水平教练员1名,安置省队退役优秀运动员4名。14名嵊州健儿参加14届全运会,共获银牌2枚,铜牌1枚,7人进前8名,参赛人数和成绩为历届之最。高校新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优良率省级排名较去年分别提升34位和9位。成功举办“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1]
2021年,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专家评审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15家。平台建设实现较大突破,新增绍兴市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科创中心新增入孵企业12家,在孵企业62家。北航(嵊州)科创园入驻企业37家,嵊州创新中心(驻杭研发“飞地”)入驻企业11家。全力打造“中国智能厨房”“中国丝高地”,省级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成搭建嵊州市浙工大创新研究院、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方圆检测”和5个中心;省级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成搭建真丝原材料研究院和3个中心。
2021年,高考成绩稳中有升,全市一段线上线率和二段上线率分别超省平均水平3.49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高职考上线率达100%;1位学生位列浙江省第31名、绍兴市第4名,被清华大学录取;1名学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为绍兴市唯一。软实力建设不断增强,全年新增浙江省教坛新秀3人,绍兴市名师9人,绍兴市最美教师2人;引进优秀青年教师114名,其中研究生14名。双减行动打出组合拳,小学放学后晚托服务、初中晚自修全面推开,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仅剩27家。截至年底,全市有小学49所,在校生32367人,专任教师1938人;初中2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10所),在校生15392人,专任教师1792人;普高7所,职高3所,在校生合计15257人,专任教师1344人。[1]
学校
嵊州中学(原 嵊州市第一中学、嵊县中学)
嵊州马寅初中学(原 嵊州市第二中学)
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
嵊州市黄泽中学
嵊州中学初中部(原嵊州市嵊州中学)
嵊州市城关中学
嵊州市 马寅初中学初中部(原嵊州市马寅初中学)
嵊州市城南小学
嵊州市城北小学
嵊州市逸夫小学
嵊州市 剡山小学
嵊州市鹿山小学
嵊州市浦口中学
嵊州市东圃小学
嵊州市长乐中学
嵊州市崇仁中学
嵊州市 三界中学
嵊州市三界镇中学
嵊州市 北漳镇中学
博济中学
嵊州市育英小学
嵊州市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
嵊州市职教中心学校
嵊州市百兴小学
嵊州市小砩中学
嵊州市鹿山街道中心小学
嵊州市 三江街道中心小学
嵊州市 长乐镇中心小学
嵊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嵊州市剡湖街道中心学校
2021年,全年完成西后街、阳光花苑、上高里等11个小区的提升改造;白莲堂未来社区启动建设。整体加梯模式深入推进,全年完成35台电梯的加装工作。紧盯“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全年实施美丽城镇建设项目119个,投资34.96亿元;完成三界镇、黄泽镇美丽城镇示范创建工作。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1]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49.14万吨标准煤(当量能耗),增长9.48%(当量能耗);当量万元产值能耗0.090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95%;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2%。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3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22.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5%。
2021年,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改善率全绍兴市第一,全省排名较去年进位10名;AQI优良率为98.1%,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超出市定目标7.1个百分点。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协同推进水环境治理,15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达标率100%。完成3个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任务,8个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备案。完成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年度任务,创建无废细胞57个;完成工业固废“大排查”“大整治”年度任务。[1]
2020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起,同比下降20%,死亡5人,同比下降54.55%;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3起,同比上升50%,死亡2人,同比持平;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5起,同比下降37.5%,死亡3人,同比下降66.67%;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17起,同比下降58.54%,无死亡,同比持平。
2021年,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56242元,同比增长10.4%。从收入来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25646元,同比增长11.1%;人均经营净收入15238元,同比增长10.5%;人均财产净收入6633元,同比增长9.2%;人均转移净收入8725元,同比增长9.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9692元、37876元,分别同比增长9.3%和10.2%,两项增速均跑赢了GDP。城乡居民收入比1.84,比上年缩小0.01,收入差距不断减小。
202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088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5%。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88%。完善“智慧养老”网络,开展康养联合体试点工作,积极谋划市级普惠型养老综合体建设,建立健全“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式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1]
嵊州的 旅游点有: 马寅初故居、百丈飞瀑、百丈飞瀑漂流、南山水库、冰川火山谷,剡嵊州(29) 溪漂流景区、 清溪漂流、崇仁古镇、 城隍庙、 王羲之故居、 华堂村、小黄山遗址、 天章塔、 红佛寺,浙江嵊州温泉湖国际度假旅游区,覆卮山度假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