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洪州窑碗泥岭“古法制陶”技艺是一种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碗泥岭陂下村手工制作的日用陶器,品种繁多、质地坚硬、器形优美、古朴醇厚,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制陶工艺的现实翻版和“活化石”。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始于东汉晚期,终于晚唐五代,历史长达八百余年。窑址多分布在宜春丰城一带。是中国青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此地岗唐代阉洪州,而唐代是洪州窑最盛的时期,故称“洪州窑”。五代以后,洪州窑逐渐让位于后来居上的景德镇窑与吉州窑。至宋元时期,丰城碗泥岭异军突起,成功烧造出影青瓷与黑釉陶瓷,但由于屡遭兵燹之故,这一新兴工艺未能发扬光大。
技艺流程为:取土、手工捣碎、和泥、揉碾、搓条、盘条、加固胎壁、拍花、晾晒、上釉、装烧。整个流程从取土开始至成品件为期一周。主要产品有:缸、坛、盆、盘、罐、擂钵、屋脊覆盖器。主要用于盛酒、水、米、盐、茶叶、酱醋,及捣制各类如辣椒、茄子等食物陈设器。随葬品随着风俗变迁而绝烧。
相关制品:陶制工具、陶器用具、土窑
以前手工制陶技艺在丰城是个非常热门的行当,学的人很多,销路好。随着金属、玻璃和塑料器皿的出现,陶器生产逐渐走向机械化,土陶的质量、销量都限制了农村手工制陶业的发展。赚不到钱,年轻人都不愿来学习。这门继承和沿袭了几千年洪州窑历史的手艺也将随着这批农村制陶人的老去而面临消失。
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拯救陂上村手工制陶,保护最后的碗泥岭龙窑。运用现代手法结合古法制陶,创造更美观实用的东西;努力开发旅游线路,把传统制陶工艺作为一种新的游乐项目进行推广传承;按照碗泥岭古龙窑样子又重新开设了一个新窑,减少古龙窑的使用次数延长其寿命,期待洪州窑文化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