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五屯街道

下五屯街道

中文名 下五屯街道
外文名 XiawutunSubdistrict
别名 下五屯
火车站 兴义站、兴义威舍站
机场 兴义万峰林机场
国家/地区 兴义市
著名景点 贵州醇景区、万峰林
电话区号 0859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下五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军功封袭的屯地,地名最早见于《兴义府志》。

明代,称“花阁五屯”,属黄坪营;清代,花阁五屯直属兴义府。明代以前,下五屯人烟稀少,十分荒凉。为了开辟疆土,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洪武十六年,南方实行改土归流、屯田开发政策,调来的人户平时为农,战时为兵。下五屯境内为黄姓、景姓、刘姓和王姓等居民,其先人皆属于以军功封袭来到下五屯,他们从发达地区带来先进下午屯街道的思想观念,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兴义教育,不断培育新人,使下五屯成了人才辈出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下五屯有名人学者如保衡、李儒清、刘燕山、王伯群、王文华等20余人,留学国外19人,革命烈士6人,一等功臣2人,全国先进3人,省部级劳模1人。这些人中,有3人被授以上将军衔,为此,当地又有“一寸土一寸金,一坝走出三将军”的说法。[1]

清嘉庆三年,兴义建置,拨花阁五屯属县,有433个屯寨。下五屯属于左右里,左里屯寨45个,右里屯寨23个;民国期间,为了加强管理,繁荣地方经济文化,在下五屯、上五屯设置交易市场,以子午为场期,并统一称之为“花阁五屯”。民国初年,下五屯属于第二区,称“永康镇”。

新中国成立后,改“永康镇”为“永康乡”,属环城区;

1954年,设下五屯区,辖下五屯、丰都、桔园、坪东4个乡;

1958年,下五屯区改为下五屯人民公社。

1962年,设下五屯区工作委员会;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乡镇,下五屯区辖下五屯、桔山、坪东、纳灰、安章、洋坪、坝佑、丰都等乡,境内有兴义名优产品“大红袍”和粉条、建筑、养猪、运输及粮油等产业。

1992年,撤销下五屯区,设下五屯镇。

2003年,撤销下五屯镇,设立兴义市下五屯街道,成立兴义市人民政府下五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1]

基本概况

下五屯街道办事处位于兴义市南部,是兴义市的南大门之一,与坪东、兴泰、丰都、万峰林、七舍、白碗窑、敬南等接壤,是通往广西、云南两省(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国土面积5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41亩。

兴义下五屯辖区内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雨热同季,雨旱季明显。

下五屯以独特奇秀的万峰林为天然背景,美丽的田园为绿色地毯,秀丽的纳灰河为玉带,以历史名人故居为文化底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峰林如海、田园似锦、绿水如带的美丽的一幅人文自然景观。素有“一寸土,一寸金,一坝走出三将军”的美誉。[1]

产城互动

城市建设

下五屯街道作为兴义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建成了峰林大道、文化路、西南环线、景峰大道、S105兴拢高等级公路等城市主干道和庄园路、公园北路、文教1路、2路和路、凤凰路、景苑路、永康路、商业路等城区支线,辖区内的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投用,下五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干已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万峰林国际旅游城系列项目建设土地征收工作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万峰林景区西南入口广场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王电轮将军故里、刘氏庄园旅游景点改造完成向旅客开放。

2018年启动下五屯片区永康、庄园、科佐屯、景家屯(城中村)棚户区改造4803户,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科佐屯棚改项目,其他片区正在进行房屋测量和群众签字确认阶段,共商联合建设安置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完成环城高速公路建设12.6余公里的征地搬迁工作,即将完工的运通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将极大改变下五屯旅游居住娱乐环境,对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五屯办未来城市发展将以天然的山水和文化优势,努力打造集旅游服务、居住、商贸、娱乐、康养休闲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田园式城区。[1]

农业产业

辖区内蔬菜种植面积约11450亩,采收12650吨,产值约3116.8万元,中草药种植455亩,精品水果车厘子、蓝莓、草莓、西瓜、杨梅、葡萄820余亩,核桃产业5800亩。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3100亩,选择11个替代品种,现已完成蔬菜种植612.3亩,水果种植532.7亩(其中杨梅、葡萄265.2亩,车厘子163.9亩),中草药种植242.7亩,其它作物种植1436.5亩,已完成产业结构调整3100亩。[1]

工业产业

目前,辖区内有一家化工企业,总资产约2亿元,年生产能力为30000吨,年产值约1.5亿元,年纳税额约3000万余元。辖区内有轻工业企业一家,贵州醇酒厂,历史悠久,酿酒文化底蕴深厚。

现代服务业

下五屯街道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开放的旅游景区有贵州醇风景区、刘氏庄园——永康堡、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兴义王伯群故居、万峰林景区西南入口广场;待开发旅游资源有:纳灰河沿岸、耳寨人头山、耳寨桥上三斗种、坝佑笔架山谭家桥、高卡龙潭——灵迹天池、高卡茶马古道、纳山刘氏家族墓群, 茶马古道、科佐屯村祭山林、下五屯平桥等,辖区内旅游景区年接待约330万余人次,综合性收入约6200万元。[1]

文化旅游资源

兴义下五屯街道奇香园兴义下五屯街道奇香园下五屯境内旅游资源富集,山水迷人,风光旖旎,境内拥有全省最大盆景基地—阳光盆景园、黔西南州最大石景园—八百罗汉石景园。

下五屯街道是通往国家4A级风景区——万峰林、万峰湖及风景名胜区——泥凼石林、云湖山的必经通道。 下五屯山水迷人,风光旖旎。

下五屯街道境内有二狮山,在新屯和科佐屯之间,茂树浓荫、蔚然神秀,中有一小山,状宛如球,被当地人称为“双狮戏绣球”;

马鞍山,位于庄园社区,其颠双峰,形似马鞍,惟妙惟肖。

笔架山,位于坝佑,三峰相连,中峰高立,左右略低,形如笔架,因此得名。

坝佑境内,还有灵迹山池,当地俗称“高卡龙潭”,《兴义府志-诸泉》载:灵迹山池在高卡后,山半有洞,高6米,池在洞内,水深浅,约1米,游鱼可数;登上笔架山,从上俯视,碧碧水茵茵,到寨内,捧水品尝,甘醇可口;普戛山上,但见两山相连处,有梯田一片,西来的高卡河水从山下伏流而出,上有小桥,浑然天成,巧夺天工,固有“天生桥”、“桥横三亩”、“桥上三斗种”之说。

兴义下五屯街道奇香园兴义下五屯街道奇香园

下五屯街道境内拥有民国初年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兼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永康堡,以及黔军总司令王电轮将军故居;[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