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赋柏梁体

两仪殿赋柏梁体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作品出处 全唐诗:卷1-87
创作年代 贞观四年四月
目录导航

原文

两仪殿赋柏梁体

绝域降附天下平, 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 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 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 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 萧瑀

作者简介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1]。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背景介绍

柏梁体联句最早源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在柏梁台和群臣唱和之做。贞观四年四月,突利可汗归附唐朝,太宗皇帝大喜,设宴招待可汗和群臣时所作。

柏梁体是七言古诗的一种,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 清代赵翼《陔馀丛考·柏梁体》上说:“ 汉武宴柏梁台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汉高《大风歌》、荆卿《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柏梁体耳。” 其实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比如曹丕的《燕歌行》。那时候并没有隔句用韵的规矩。只是过了唐代以后,古风的格局越发松散,无论用韵排句都大不如以前讲究,反而一句一韵的成了异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