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行政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副主任。
兼职:
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妇科内分泌学组成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中国免疫学杂志》等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同时兼任上海市青联联合会医药卫生学部委员。
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宫颈疾病诊治、妇科微创手术、尤其是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诊断和治疗[1]。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仁济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科副主任、妇科主任、,仁济医院生殖免疫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妇科内镜推广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生殖免疫分会委员
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2]。
蜕膜基质细胞调控髓系抑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分子机制
髓系抑制细胞与滋养细胞的交互对话及其分子机制
蜕膜免疫细胞交互对话与妊娠免疫耐受机制[3]。
长期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反复自然流产的诊治、妇科良恶性肿瘤和妇科微创手术。是国内著名的妇科学和生殖免疫学龙头专家,曾参加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建立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并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口服抗原以及FasL修饰的DC细胞方法诱导自然流产小鼠产生妊娠免疫耐受治疗自然流产获得成功,同时还在国际首次发现自然流产的发生与某些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模式改变有关,而IL-4、IL-10可诱导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可向有利于妊娠的模式改变,研究为习惯性流产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