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贵族军官毕巧林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腕,于是他感到失望;他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恨;他说实话,别人不相信,于是开始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感到迷茫。他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精力,但不知道向何处发泄,于是玩世不恭,到处寻找刺激,惹是生非,将非凡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耗费在卑劣的情欲上,不知餍足地啜尝着别人的温情、爱恋、欢乐和痛苦,以此作为维护自尊的养料。在滨海小城塔曼,他无端扰乱了走私贩子的宁静,自己也差点葬身海底。在温泉疗养时,他百般挑逗梅林公爵小姐,玩弄她的感情,并与另一追求梅林公爵小姐的军官格鲁什尼茨基发生冲突,在决斗中将他找死;他与维拉关系暖味,却又不愿结婚,待到维拉离去,他又策马狂追。在高加索,他煞费苦心占据了美丽的契尔克斯少女贝拉,但“野姑娘的淳朴无知也跟贵妇人的卖弄风骚同样使人厌倦”,他的薄情又导到贝拉惨死。他希望车臣人的子弹能驱散他的无聊,可是子弹的嘘嘘声还不如蚊子的嗡嗡声更引起他的注意,……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他矛盾和复杂的心理。他的自私冷酷给他人造成了巨大不幸,自己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乐趣,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和绝望。

作者简介

 

俄罗斯杰出诗人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出身贵族家庭,三岁丧母,由外祖母扶养成人。他天资聪颖,自幼通晓德语。法语和英语,颇有绘画。雕塑和音乐才能,就读于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期间即开始诗歌创作。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勒令退学。军务之暇写成揭露上流社会的诗剧《假面舞会》和充满爱国热情的名篇《波罗金诺》。1837年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立即写出了《诗人之死》一诗。184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及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代表其最高成就的社会心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于同年问世。后诗人因参与决斗再度被流放高加索。1841年初获准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同年5月在五岳城疗养,来自彼得堡的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

内容分析

 

小说《当代英雄》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和《宿命论者》五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五个故事又由一个总的故事讲述人(作者)的回忆凝结成一个整体,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作者从同路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口中听到的第一个故事《贝拉》,随后在客栈中他亲身经历的第二个故事《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他得到了“毕巧林记事簿”,里面记着第三、四、五个故事,即《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他给“记事簿”加了个序,把它献给读者。如果打破这一阅读序列不难发现:几个故事都在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着同一个人——当代英雄毕巧林。作家不以主人公的生平为序而是将五个故事作了巧妙的安排,小说中迷津般的结构网络和情节是:彼得堡青年军官毕巧林奉命前往高加索作战部队,途中滞留海滨小城塔曼,投宿在一所不大的、紧紧坐落在海边的茅草房子里。夜间毕巧林发现一个叫杨珂的走私贩子在海上偷运货物,接应他的是房东家的一位年轻美丽姑娘和约十四岁的盲男孩。第二天,毕巧林追问这件事并扬言要告发他们。夜色降临,含情脉脉的姑娘邀请毕巧林夜里到海边约会。毕巧林赴约,跟着姑娘上了一艘小船。在海上姑娘巧妙地卸掉了毕巧林身上的手枪,并企图淹死他。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惊险较量,毕巧林终于脱险。毕巧林为无端搅乱了走私者宁静的生活、自己险些丧命而懊丧不已。毕巧林在作战部队受伤后到基斯洛伏茨克疗养,在这里他遇见分队的腿部受伤士官生格鲁什尼茨基。

格鲁什尼茨基利用贵族小姐崇拜被贬军官的心理,拼命追求随同母亲前来温泉疗养的公爵小姐梅丽。毕巧林对他的庸俗浅薄十分反感,为了捉弄他,毕巧林故意向梅丽献殷勤,并以自己风流倜傥的骑士风度赢得了公爵小姐的爱情。实际上毕巧林绝不可能爱上梅丽,更不可能与她结婚。恰巧这时,毕巧林与以前的情人维拉在温泉重逢。此时的维拉已与前夫离异,嫁给了一位瘸腿的小老头。维拉在心里一直保持着对毕巧林的爱,毕巧林也觉得她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女子,两人经常在梅丽小姐家见面。格鲁什尼茨基认为梅丽对自己冷淡是毕巧林从中破坏的结果,因此怀恨在心,暗中观察并到处散布毕巧林与公爵小姐私会偷情的言论。毕巧林要求他收回谣言,遭到拒绝,便提出与他决斗。决斗前夕,毕巧林无法入睡,他回顾自己一生,不禁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我醉心于空幻而卑劣的情欲的诱惑,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我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快活才去爱的。此后还值得活下去吗?然而你还是得活下去—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你在期待着新鲜的东西。决斗以格鲁什尼茨基丧生而告终。

当毕巧林孤独地返回驻地,得知维拉已经离开,他像疯了似地跳上马冲了出去,狠狠地鞭打那匹疲惫的马,他多么想能与自己最珍爱的人叙别,哪怕只有一分钟。坐骑因劳累过度而中途倒毙,毕巧林倒在濡湿的草地上,像小孩似地哭起来。毕巧林因参与决斗而被贬到边塞。在一次婚礼上他与当地王爷的女儿贝拉邂逅,并深深爱上了这位16岁的美丽少女。毕巧林设计将贝拉抢到手,但她的单纯无知同贵夫人的卖弄风骚一样令他厌倦。四个月后,毕巧林对贝拉更加冷淡。后来,贝拉在塞外散心时,被一直倾心于她的当地人卡兹比契刺伤,两天后死去。要塞司令出于礼貌安慰毕巧林,不料毕巧林抬头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不久,毕巧林调至格鲁吉亚,而后又返回彼得堡,接着又去波斯,后在归国途中死去。

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多余人”画廊中又一幅出色的画像,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罗斯文学中最聪明、最博学的主人公。他思想深远,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比周围的人都要高出一头,无愧为时代的英雄。作品对这位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主人公的谴责中交织着惋惜,批判中流露出同情。小说构思巧妙,圆形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小说对富有诗意的地方作了最富诗意,同时又是最正确的描写,使语言大师契诃夫为之倾倒。小说以深刻的心理描写见长,开拓了俄国社会心理小说的领域。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不无感慨地说“假若莱蒙托夫尚在,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显得多余了”。别林斯基说,《当代英雄》是属于纯正艺术才具有的那样一种现象:作为文学的新鲜事会令人注目和欣赏的同时,变成了一笔雄厚的文学资金,随着时日的推移而利息越来越多。

作品评价

 

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以毕巧林为事件线索,选取了其生活中的不同片断,从不同角度予以再现。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通过一个片断讲述。五篇独立成章而又相互联结的故事以它们的共同的主人公毕巧林为主线,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主要是描写毕巧林作为受过很好的教育的贵族阔少,厌弃贵族社会的生活,踏上属于自己的征途,随后于途中死去的事件。作者对主人公毕巧林生活经历的描述,没有按着情节发展的顺序逐层展开,而是采用本末倒置的写法,把表现毕巧林生命最后阶段的两次经历的《贝拉》和《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置于全书之冠。《塔满》和《玛丽公主》本来发生的时间在前,却放在后部。

表面看来,似乎给人杂乱之感,但仔细体味,却感到互为表里,相映成趣。《贝拉》和《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是通过马克西姆讲述的故事和他同好友毕巧林邂逅的见闻,以客观叙述和静观默察的方式,介绍了毕巧林的外貌特征及其冒险行动,但这还只局限于从外部来雕刻主人公的形象。而总题为《毕巧林日记》的三篇故事,是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娓娓而谈的自述,倾心倒腹的独白,着力揭示出毕巧林人格分裂的心理状态。这种奇谲而不可思议的艺术构思,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反常与奇特,而且为表现主人公的“深刻的天性和可怜的行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服务。

这五篇故事人称形式不一,叙述手法也很多样,各自成章的故事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深刻表现出了小说主人公毕巧林的统一性及其性格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小说即曲折有致,又扣紧主题,突出重点,做到了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将毕巧林这个“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典型形象贯穿看似散乱的全章,并深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说,也是最优秀的心理小说之一。作者通过毕巧林这一贯穿全篇的人物形象对社会的态度揭示出他的个性以及社会的现状。可以说,毕巧林使看似散乱的故事变得条理清晰化。形散神聚的结构对毕巧林形象的塑造又起到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当代英雄》是经典巨作,因为真正的经典不仅有深邃而让人从不同视角去品味的思想,而且有独具匠心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的形式。毕巧林对贝拉的爱是真诚纯洁的,但他对梅丽公主的勾引追求掩盖了自己内心的纯洁,这种强烈的矛盾给读者以震撼和冲击。

但作者又意识到,单纯以日记形式固然有利于纵横捭阖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气质和状态,可是却不能做到表里相衬,使人物从外貌到内心都给读者明确的印象,因而他又在《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中重点描写了皮却林其人,并突出地表现了他因缺乏生活的目的,玩世不恭,我行我素而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创伤。至于《贝拉》,作者又是为了突出皮却林极端个人主义的本质,表现他如何地恣意妄为、践踏残害他的“猎取物”的人格、蔑视其人生权利和幸福的卑劣行为。作者将此篇置于首位,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件,来客观地反映皮却林的精神空虚、冷漠无情、我行我素、玩世不恭的思想性格。它与《皮却林日记》互为表里,遥相对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完成了皮却林形象的创造。另外,这种本末倒置的情节安排,也反衬了皮却林精神分裂、变态的复杂个性。

总之,这五篇故事人称形式不一,叙述手法多样,但由于作者紧紧地抓住了小说主人公的统一性及其性格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使这些各自成章的故事环环相扣,互为印证,犹如日月合壁,五星联珠,构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既显得山重水复,曲折有致,又扣紧主题,重点突出,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把皮却林这个“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构思独出心裁,严密无懈,使人觉得“这儿的一切,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真是恰如其分,写得又深刻又合情合理”。⑸

  

莱蒙托夫在这部小说中还借鉴并发展了普希金描写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运用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现手段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特征。

  

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作者不是用纤细的工笔手法,把人物外貌描画得生肖逼真,而是运用线条的勾勒,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相一致的外在形象来。譬如,在《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中,通过下级军官马克西姆的观察,由远而近,由略而详地描写了皮却林的外貌:他“身材适中”,有着“上流女人所特别喜欢的一种不平凡的面貌”。“他走起路来带着懒洋洋的,心不在焉的样子”。“他坐在板凳上时,他那直挺的躯干弯曲得就像脊背上没有一根骨头似的;他周身的姿态表现出一种神经衰弱的样子”。“当他笑的时候,他的眼睛却不笑”;“眼睛里有一种燐样的光在闪耀,但冷森森的;他的瞥视——短促,却锐利而逼人。”作者选取了与人物个性相协调的典型细节,既表现了他的外貌特征,又暗示给读者,这是一个充满着精神创伤和内心空虚的人物。由于他缺乏生活的目的,把自己灿烂的年华消磨在终日无所事事,一味追求和玩弄女性的无聊生活之中,严重地摧残了他的心灵和肉体,从而把他那孤傲冷淡、忧伤憔悴的精神状态、心理气质诉诸于形,透露出人物心灵的隐痛和奥秘。

  

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这部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小说描写的自然风光景物,充满着诗情画意,但这决不是“良辰美景虚设”,却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设计的。如皮却林因偶然的机缘同他的情妇维拉相遇时,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