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里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约25公里,全村寨子虽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惊讶的纪录:解放以来人口自然增长为零,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占里的祖先为躲避战乱,在500多年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迁徙而来,他们溯都柳江而上,最后找寻到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
占里侗寨,全部为吴姓侗族,寨中有鼓楼一座。2005年以前不通公路,寨种人很少外出。占里人性格温和,对外来人友善,现在逐渐开发旅游,将来也会成为侗族的旅游胜地。
占里人的祖先是1368年从江苏逃难,长途跋涉后,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最终定居此地的,占里村的得名就来源于其祖先“吴占”和“吴里”。由于地理环境好,祖先们在这里定居以后,开垦了很多土地,生活过得十分富裕,享受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渐渐的,这里的人口逐步从最初的两户发展到了100多户。
占里人历来团结和睦,互敬互助,他们劈山开田、创建家业,过着祥和的生活,人口由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百余户。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能开垦的山土几乎都被开垦尽了,和睦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争田斗殴等现象,子孙们尝尽了人多粮少、忍冻挨饿的苦头。于是,占里的祖先不得不理性地思考村民未来的生存问题:长此以往,子孙将无田可耕、无地可种。最先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是清朝初期一个叫吴公力的祖先,他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楼开会,给子孙们订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不得再回到这里居住。
这一寨规,在占里一直沿袭了数百年,至今还未有人违反过。如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全寨人都要聚集到鼓楼里听寨老训诫,并用侗歌传唱寨规;青年男女行歌做夜时,也要被要求先唱控制人口增长的歌,确保这一习俗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传到每一个后人心田。
1952年开始截至2000年,整整48年里,占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几近为零。1952年,侗寨占里有168户人家,人口总数为729人。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间里,由于政府鼓励少数民族多生多育,占里的人口才开始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占里自古沿袭下来的节育思想和本土制度遭到了首次“外来力量”的否定和“破坏”。
1980年、1981年、1985年和1986年,占里的人口户数竟然降到了125户,人口总数也只有600多一些。至1992年开始,人口户数的增长才开始有所回升。然而截止到2000年,人口户数也才增长到150户。而且,人们还发现,在占里人口增长和下降的过程中,增长的速度明显要比下降的速度慢得多。
1980年,占里开始执行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又重新恢复了自古承袭下来的人口观念和节育思想。2000年,有154户人家,而人口总数则有739人。
据了解,人口下降快的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老年人口达到高峰期,并且又几乎同时在那几年里相继谢世,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增长状态。而三年自然灾害,也是占里人口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
建寨700多年来,代代流传下来的寨规森严地写着:不许外娶、不许外嫁,以保守换花草的秘密。占里村的祖先吴公力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召集村名订立寨规: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不得再回到这里居住。[1]
占里村的孩子在占里村流行着许多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歌词,比如:“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崽多了无田种,娶不了媳妇;女多了无银两,嫁不出姑娘”、“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等等,歌词含义深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迪。这一有利于全寨安泰祥和的寨规,后人代代坚守不渝,形成了占里人独特的节育惯制,被人口专家称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村自古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使全村的人口长期保持在零增长状态。
1951年全村总人口为762人,到2006年全村人口总数为791人,在55年间只增加了20余人,直到现在,2009年全村人口总数为803人,很好地保持了该村的生态平衡,使他们拥有的土地、森林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
占里虽然地处边远,但朴素、先进的人口意识却厚厚地回报了他们,这里群众的生活可以说丰衣足食、富足安康,人均耕地面积1.3亩,比全县人均稻田面积高出一倍多,高于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人均占有粮食大大高于全县人均水平,家禽饲养量也居全县前列。
占里,是锁在深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原生民族生态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如今,占里不仅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而且迎来了五洲四海的宾朋,它已开始愈来愈受到世人的瞩目。2000年8月,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副司长肖绍博专程到占里进行了考察。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了专题片《大山深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及台湾《汉声》杂志都作了专题报道。
占里村的妇女占里青年男女的社交十分自由,一般在十八九岁就可以开始谈恋爱。但占里村同时又遵循着晚婚晚育的习俗,因此姑娘们大都在23岁以后才结婚。在占里人看来,结婚晚就老得晚,早要孩子就意味着会早当老人,寿命也就短了。正是这种淳朴的生命观使占里的青年不愿意过早的结婚,而生育期的缩短,客观上降低了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除此之外,占里村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使得村里的青年即使早婚也不会早育。在占里村,男女结婚后,新娘会仍住在娘家——“不落夫家”。农忙时,男女可以到对方家里帮忙干活——“夫妻互助”,待姑娘年纪稍大一些——二十七八岁时,才会住到夫家去。
有趣的是,几百年来,占里人一直都举行着“集体婚礼”——在占里村,只有在正月初五和初六的日子才能举行订婚仪式,而婚礼则只能在农历二月十六日或十二月二十六日才能举行,其他日子都不允许结婚。
除了对结婚严格限制外,占里人对离婚者还会进行严厉的惩罚:如要求提出离婚者上缴“稻谷300斤、白酒50斤、肉100斤”,而这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会用来充公。之后,提出离婚者,不得继续留在村里生活。
在占里村,还有一条规定很特别:女儿继承棉花地,儿子继承稻田。此外,父母还要给女儿一份“姑娘田”,谁家若不给女儿“姑娘田”,不仅会遭人取笑,还会被男方退婚。在老人的财产继承上,山林、菜园实行男女对半分成,房基、家畜归儿子,而金银首饰、布匹让女儿带到夫家。因此在占里村,中国的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并不存在,而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占里人也没有“多子多福”这种观念,他们说,孩子一多,每个人分的就少了,人家就不愿嫁给你或娶你了,因此谁也不愿意多生孩子。
占里村的孩子占里侗寨,几乎98%的家庭的孩子均为一男一女,很少有双男双女的现象。这里面有一个近乎神话的秘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用一种叫做“换花草”的草药来平衡胎儿的性别。在整个侗寨占里,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换花草”的庐山面目,能有资格知道的也就只有一人,这个人被寨里人称为“药师”。并且“药师”通常都是传女不传男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这种现象是自占里人迁来此地时开始的。
据说,当女人生完第一个小孩后,倘若第一个生的是男孩的,那么“换花草”就会让她的第二胎怀上一个女的;倘若是女的,则第二也就必定会怀个男孩。换花草据说是一种藤状的植物,但根部却不相同。
2018年7月,司法部、民政部发布通知,表彰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占里村上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