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涪陵县县长谢汝霖修葺扩建钩深书院,并将“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迁入书院新建校舍。
1937年,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女生部并入涪陵县立初级中学校。“农科班”迁石桥沟(今涪陵新光造纸厂处),改为四川省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
长江师范学院(8)1943年,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招收高级农业科,更名为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
1946年,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涪陵县立师范学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普通师范生。
l950年,涪陵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涪陵县师范学校,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并入,为其附设农科部。
1951年,涪陵县师范专科部成立涪陵农业技术学校,隶属涪陵专区。
1953年,长寿县师范学校中师班、丰都中学初师班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
1954年,涪陵专区文化干部学校(开办时间不详)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
1959年,在涪陵黄旗镇成立涪陵农机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将涪陵大学更名为涪陵专科学校,正式启用“涪陵专科学校”印鉴。
1962年,涪陵专科学校停办,复设涪陵师范学校,保留“中师部”,改建为涪陵专区师范学校,并开办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
1963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与原涪陵高中达成互换校址协议。
1964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由李渡镇太乙门迁至涪陵城(乌江东岸群沱子)现师院江东校区。
1968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改称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隶属于涪陵地区革委会。
1982年,涪陵地区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在菜场公社原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址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启用四川省高教局制发的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校印,废除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印,涪陵师专党委成立。涪陵县师范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涪陵师范学校。
198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育厅研究同意,正式建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1984年,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
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涪陵工业学校增挂四川省涪陵工业学校校牌。
1991年,四川省涪陵工业交通干部学校并入涪陵农机校,同时增挂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区经贸委党校校牌,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的建制。
1993年,重庆市批复同意成立“三峡联合大学”,属股份制,涪陵分校设在涪陵师专。涪陵师专校名调整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仍隶属于四川省教委领导。
1999年,涪陵区教师进修校合并到涪陵师范学校,仍挂两块牌子,成为涪陵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基地。涪陵大学校名改为涪陵师范学院。
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涪陵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涪陵教育学院大会在教育学院隆重举行。涪陵工业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教学部,涪陵师范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
2001年,涪陵师专与涪陵教院合并升本,成立涪陵师范学院。
2005年,涪陵师范学院李渡新校区正式启用。
2006年,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2017年6月,学院获批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学校。
2018年11月,长江师范学院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开办机器人工程学院。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8]。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1个二级教学院(部),立项建设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2个、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2个,有5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招生[9]。
二级院系 | 专业设置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小学教育(全科教师) | |
传媒学院 | 广播电视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网络与新媒体 | |
财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财务管理 | |
财务管理(卓越会计师实验班) | |
金融工程 | |
经济统计 | |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旅游管理 | |
物流工程 | |
公共事业管理 | |
旅游管理(对口高职)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 |
英语(非师范) | |
日语 | |
政治与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历史学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应用统计学 |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联网工程 |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汽车电子(对口高职) | |
通信工程(对口高职)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师范)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制药工程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生物工程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园艺 | |
园林 |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工业设计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程造价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音乐表演 | |
舞蹈学 |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体育教育 |
绿色智慧环境学院[10] | 环境科学 |
环境生态工程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教师教育) |
雕塑 | |
视觉传达设计 | |
数字媒体艺术 | |
环境设计 | |
产品设计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教学教师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国际学院 | — |
二级院系 | 专业设置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小学教育(全科教师) | |
传媒学院 | 广播电视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网络与新媒体 | |
财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财务管理 | |
财务管理(卓越会计师实验班) | |
金融工程 | |
经济统计 | |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旅游管理 | |
物流工程 | |
公共事业管理 | |
旅游管理(对口高职)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 |
英语(非师范) | |
日语 | |
政治与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历史学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应用统计学 |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联网工程 |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汽车电子(对口高职) | |
通信工程(对口高职)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师范)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制药工程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生物工程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园艺 | |
园林 |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工业设计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程造价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音乐表演 | |
舞蹈学 |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体育教育 |
绿色智慧环境学院[10] | 环境科学 |
环境生态工程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教师教育) |
雕塑 | |
视觉传达设计 | |
数字媒体艺术 | |
环境设计 | |
产品设计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教学教师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国际学院 | — |
师资概况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海智工作站。有中国侨联、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农委创新团队12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个,市级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2个[9]。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78人,副高职称363人,博士学位教师469人。专任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54人。另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2]。
杰出人才
双聘院士:樊代明、郭柏灵[1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久渊、戴伟[12]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杜春雷[12]
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黄大勇[13]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彭寿清、张明富[13]
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兵[13]
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义华[13]
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米永生、张世威[14]
青年拔尖人才:熊正贤、符靓[14]
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王宝珍[14]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黄大勇、张明富、彭寿清、王凤羽、熊正贤、房少梅[15]
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吴文[15]
重庆市“鸿雁计划”(首批C类):谭星[15]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吴文、朱斌、胡建兵、卢春霞、朱金山、彭福荣[15]
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米永生、石文兵、崔莲、董立春、程晓红、许刚、王惠聪、杨复沫[16]
巴渝学者讲座教授:曾鹏、刘勇、韦昌富、谢先明、殷德生、李德凤[17]
巴渝学者青年学者:冯伟林、冉隆锋、王希辉、汤鹏主、李言栋、郭晓刚、李蕾、夏良平、姚闯[18]
特聘教授:崔洪亮、张卫明、徐怀宇、卢晓、周序、曾孝平、石胜友、潘丽梅、张锦文、江成顺、林飞、刘文正、汪时机、米海珍[19]
全国优秀教师:杨双[20]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于海洪[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项福库[20]
市级教学团队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带队人魏洪丘)、汉语课程教学团队(带队人杨雅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带队人项福库)、教育学教学团队(带队人彭寿清)、民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团队(带队人李良品)、艺术设计地域特色实践教学团队(带队人余继平)
截至2021年8月,学院现有“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8个,其中与国家民委等部委联合共建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7个[9]。
中国现当代文学
民族学、物理化学
教育学、民族学、化学、园艺学
教师教育特色学科专业群、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学科专业群
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9个;有市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0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重庆市一流课程71门[2]。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思想政治教育
市级特色专业(9个):汉语言文学、化学、物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
市级精品课程(10门):中国现代文学、体育、物理化学、色彩、模拟电路、分析化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遗传学、教师科学素养
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中国现代文学、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后现代经典影视解读、历史记忆与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电路、物理化学
2015年至2017年,校内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497项、市级奖1093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5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61人(次)。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5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2]。
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54个、创新团队16个,其中有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和部市共建研究基地6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7个。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个):无机特种功能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庆市点实验室
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生态环境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重庆市工程研中心、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与灾害防治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新材料技术与现代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武陵山片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
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无机特种功能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民族研究院
重庆市教育智库机构(1个):重庆教育改革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无机特种功能材料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超常配位键工程与新材料技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三峡库区特色作物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新材料技术与现代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共建研究基地(3个):乌江流域文化研究基地、巴渝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重庆民族研究院
国际合作研究基地(2个):中波文化研究中心、传媒发展与影响研究中心
中国侨联创新团队(1个):三峡生态高光谱遥感研究创新团队
重庆市科委创新团队(1个):粉体功能材料绿色制备及产业化创新创业团队
重庆市教委创新团队(5个):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创新团队、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榨菜种植及深加工创新团队、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创新团队、纳米生化传感技术及其应用创新团队
2015年至2017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3项,国家部委和重庆市科研项目354项,横向科研课题200余项。学校科研质量(FWCI)和高被引论文稳步提升,发表SCI论文577篇、EI(JA)论文208篇、CSSCI论文392篇,职务发明专利申请390件,授权164件,新品种认定及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
2016年,学校获国家级项目8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17篇件,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职务发明专利申请180件(其中发明专利67件),成功转让新品种1个、技术转让2项,合同金额114.568万元;新增重庆市高校优秀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8项,部(市)级科研项目立项105项,全年新增科研经费3279.24万元。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连续5年稳居全国高校前150名。科研经费连续4年突破1亿元,教师年均科研经费达15万元以上。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以上政府成果奖20余项[2]。
获奖时间 | 成果名称 | 获得奖项 |
2012年 | 武陵地区部分玉米地方种植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3年 | 高性能软磁复合料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 |
2014年 | 节能环保型无取向电工钢带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5年 | 环已烷合成已二酸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5年 | 非线性发展方程解的性质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6年 | 大型换热式转化合成氨工艺及节能技术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参考资料来源[21] |
获奖时间 | 成果名称 | 获得奖项 |
2012年 | 武陵地区部分玉米地方种植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3年 | 高性能软磁复合料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 |
2014年 | 节能环保型无取向电工钢带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5年 | 环已烷合成已二酸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5年 | 非线性发展方程解的性质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6年 | 大型换热式转化合成氨工艺及节能技术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参考资料来源[21] |
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校内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图书和报刊总量169.79万册,订购和自建中外文数据库33个,可提供读者使用数据库63个,数字资源容量达48TB。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长江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CEPS)全文收录期刊。
教学楼(2)根据2018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自2004年起,学校共招收来自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波兰、日本、韩国、泰国、斐济、刚果、也门、哈萨克斯坦、布隆迪、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16个国家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先后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艾迪斯科文大学、韩国公州立大学与草堂大学、泰国那空沙旺皇家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形成互派留学生、“1+2+1”人才联合培养等合作机制,并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120多人(次),共培养留学生185人。学校有来自波兰、泰国、哈萨克斯坦、赞比亚、刚果、津巴布韦、也门、布隆迪等8个国家的36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标识
校徽
校标长江师范学院校标呈圆状,以蓝色为基调。外环由学校名称和英文译名组成,内环由核心图案和1931字样组成。校标外环,下半环书有毛体校名“长江师范学院”,上半环为学校英文译名“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心为校标内环核心图案,形似迎风起航的帆船,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表达了全校师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决心和勇气;又似一本翻开的书卷,洋溢着书香气息,意喻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又似一朵盛开的鲜花,象征祖国的花朵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以此表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校标核心图案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要”的办学理念,展现“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境。
下方衬托取意两江交汇,与学校地处长江、乌江交汇的地理位置相符。字样1931,体现学校深厚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选择1931的字样,是经学校党委会研究决定,将1931年“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作为学校的前身。
校训
学高身正,敬业自强
“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
“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
“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
“学高身正”作为学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
“敬业自强”作为学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校歌
《长江师范学院校歌》 | |||
作词:集体 | |||
作曲:张承龙 | |||
乌江秀 长江长 钩深致远翰墨香 | |||
双亭外 鉴湖旁 柳妆荷影 书声朗 | |||
朝阳红 百花放 青春作伴心飞扬 | |||
薪火传 学术昌 巍巍学府誉四方 | |||
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复兴重任 我辈担当 | |||
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 大江风骨挺名族脊梁 我辈担当 | |||
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复兴重任 我辈担当 | |||
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 大江风骨挺名族脊梁 我辈担当 |
《长江师范学院校歌》 | |||
作词:集体 | |||
作曲:张承龙 | |||
乌江秀 长江长 钩深致远翰墨香 | |||
双亭外 鉴湖旁 柳妆荷影 书声朗 | |||
朝阳红 百花放 青春作伴心飞扬 | |||
薪火传 学术昌 巍巍学府誉四方 | |||
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复兴重任 我辈担当 | |||
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 大江风骨挺名族脊梁 我辈担当 | |||
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复兴重任 我辈担当 | |||
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 大江风骨挺名族脊梁 我辈担当 |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黄大勇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蔡家林 |
党委副书记 | 戴玄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袁革、杨双、向小川、米永生、李柳柏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赵骏 |
资料来源:长江师范学院官网[22]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黄大勇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蔡家林 |
党委副书记 | 戴玄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袁革、杨双、向小川、米永生、李柳柏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赵骏 |
党委书记 | 院长 | ||
长江师范学院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2006年12月—2008年11月 | 王久渊 | 2006年12月—2008年11月 | 戴伟 |
2008年11月—2011年1月 | 戴伟 | 2008年11月—2011年1月 | 彭寿清 |
2011年1月—2016年4月 | 李林 | ||
涪陵师范学院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 黄贵 |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 詹培民 |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 王久渊 |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 戴伟 |
原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1978年9月—1982年11月 | 徐行健 | 1978年12月—1982年11月 | 夏仕连 |
1982年11月—1986年2月 | 夏仕连 | 1982年11月—1986年2月 | 曾祥骏 |
1986年2月—1990年6月 | 王绍琪 | 1986年2月—1992年10月 | 吕德超 |
1990年8月—1995年12月 | 杨圭言 | 1992年10月—1995年12月 | 黄贵 |
1995年12月—2001年9月 | 黄贵 | 1995年12月—2001年9月 | 简大权 |
原涪陵教育学院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1985年3月—1988年4月 | 黄士高 | 1985年3月—1985年12月 | 黄堃 |
1988年4月—1989年12月 | 刘高宇 | 1985年12月—1988年11月 | 陈海福 |
1989年12月—1995年4月 | 李技良 | 1988年11月—1989年12月 | 刘高宇 |
1995年4月—2001年9月 | 刘国方 | 1989年12月—1992年7月 | 戚后果 |
参考资料来源[23] | 1992年7月—1997年9月 | 刘国方 | |
1997年9月—2001年9月 | 傅之平 |
党委书记 | 院长 | ||
长江师范学院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2006年12月—2008年11月 | 王久渊 | 2006年12月—2008年11月 | 戴伟 |
2008年11月—2011年1月 | 戴伟 | 2008年11月—2011年1月 | 彭寿清 |
2011年1月—2016年4月 | 李林 | ||
涪陵师范学院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 黄贵 |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 詹培民 |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 王久渊 |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 戴伟 |
原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1978年9月—1982年11月 | 徐行健 | 1978年12月—1982年11月 | 夏仕连 |
1982年11月—1986年2月 | 夏仕连 | 1982年11月—1986年2月 | 曾祥骏 |
1986年2月—1990年6月 | 王绍琪 | 1986年2月—1992年10月 | 吕德超 |
1990年8月—1995年12月 | 杨圭言 | 1992年10月—1995年12月 | 黄贵 |
1995年12月—2001年9月 | 黄贵 | 1995年12月—2001年9月 | 简大权 |
原涪陵教育学院历任主要领导 | |||
任职时段 | 姓名 | 任职时段 | 姓名 |
1985年3月—1988年4月 | 黄士高 | 1985年3月—1985年12月 | 黄堃 |
1988年4月—1989年12月 | 刘高宇 | 1985年12月—1988年11月 | 陈海福 |
1989年12月—1995年4月 | 李技良 | 1988年11月—1989年12月 | 刘高宇 |
1995年4月—2001年9月 | 刘国方 | 1989年12月—1992年7月 | 戚后果 |
参考资料来源[23] | 1992年7月—1997年9月 | 刘国方 | |
1997年9月—2001年9月 | 傅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