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委任新四军七个师的军政负责人,任命张鼎丞为新四军第七师师长,曾希圣为政委。1941年3月17日,新四军军部致电曾希圣,就成立七师及其编组问题做出指示:“决定孙仲德无为纵队,林维先挺进团及现有散布在皖南的部队,及已突围过江之皖南部队,均归七师编制:即由张(云逸)、邓(子恢)协同曾希圣商定编制办法,并开始工作。”指定“七师活动地区,暂时以孙、林部驻地为中心,积极整训编制”。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和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在无为县白茆洲正式成立。第七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皖南突围部队700人,二是林维先挺进团500人,三是孙仲德无为游击纵队800人。师长张鼎丞(在延安,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委李步新,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1941年1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的傅秋涛任副师长、代理师长。突围部队与游击纵队两个团合编为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何伟,师部和旅部合署办公,辖五十五、五十六团,每团辖三个营,每营辖三个连,每连七八十人不等。挺进团与张体学团编为鄂皖挺进支队,地方部队除编入五十六团外,编三个地方独立大队(独立一营、独立三营、特务营),在十九旅司令部设一个教导大队。
1941年皖南事变后,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纵队、皖南突围部队和部分地方武装整编为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任),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九旅、挺进团。1942年4月,第十九旅旅部撤销,由师直辖第五十五至第五十八团和三个游击大队、特务营及教导大队。1943年3月,第七师师部兼皖中(皖江)军区领导机关,部队编为含和、皖南、沿江、巢湖四个支队和一个独立团。9月,第二师六旅十六团划归第七师建制,谭希林任第七师代师长。1945年3月,皖中军区改称皖江军区。4月,第三师独立旅转隶第七师。6月,沿江支队与第十六团合编重建第十九旅,另将沿江独立团和部分地方武装新建沿江支队。9月,第三师独立旅归建,皖江军区及所属各军分区奉命撤销。10月,第七师奉命编为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撤离皖江地区北调山东后,改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至此,新四军第七师番号撤销。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