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年月不详)。因村周围有四座土冢,村前连片水泊,取名四冢泊。后改为青冢泊。
青冢泊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小麦、地瓜、玉米、谷子、高梁是种植的主要作物,油料作物乃是花生、大豆等。全村粮食总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亩产300公斤,总产约330000公斤。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2005年,粮食亩产750公斤,总产110万公斤,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
青冢泊村由于建村的历史原因,致使村庄房屋杂乱无序,几乎没有一条正式街道,给村庄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70年代开始进行村庄规划、整治,80年代初期得到了彻底治理,形成了四纵四横的街道格局,并修建水泥街道1条。
1972年,村里通上了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使村民富裕了,每家农户都有电视机、电话和其它家用电器,50年代人们企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变成了现实。很多农户买上了农业机械。1984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党支部连年被评为胶州市“先进党支部”。1995年获得了胶州市“百花村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