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村原是顺昌北部与邻县建阳交界的古集镇,离县城60公里。境内有6个坊,房舍毗连,长达1公里,人烟稠密,商业繁盛。清代,曾列为全县四大集市之一。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连遭兵患、火灾,街坊屋舍被毁千余间,商业一蹶不振,至解放前夕,仅有平房280幢,商店75家。
建国后,仁寿街坊建设逐步开展,1962年,建成埔(上)宸(前)公路,南通顺昌城关,北达邻县建阳,并开通华家山、余塘、江墩各村的3条乡间公路,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状况。1962年后,先后建成3座装机总容量320千瓦的水电站,1座日供水量250吨的水厂,从此户户有电灯,饮用自来水。仁寿旧街道狭窄,排水沟宽不盈尺,雨天道路泥泞。1983年进行改建,路面加宽至8米,用水泥铺面,两旁下水道由明沟改为宽0.65米的暗沟,排污畅通,街道整洁。新建住宅、商店逐年增多,至1988年,已建住宅714幢、商店51幢,还有学校、卫生院、文化娱乐场所等建筑总面积达15.44万平方米,街坊建设面貌一新。
仁寿村包括上岭、后桥两自然村,位于安海西部,为纪念革命烈士朱仁寿而命村名。
上岭在宋、元、明时曰“州岭”,宋时属开建乡、仁孝里,元、明、清属六都,清代改“樟岭”,据传州岭在历史上曾经是安海港一主要内港,现存的“龙尾桥”(俗名松尾桥)就是当年的商船停泊处;在龙尾桥至后桥村的龙山地界有一条“海客路”,以及繁荣闹市(现已废为农地,但尚有破碎砖瓦为证);此外,州岭在废村后,尚存的“康王宫”(航海护神康王公、圣侯公)。就是当年对外贸易较为繁荣的见证;海客路起自龙尾桥至后桥直达闽粤大道,上可通泉州,下过南安“康店铺”通厦、漳到广东,北经南安官桥达安、永、德,南出安海港海运四通八达。特别在明代实行禁海缉私时,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正是私人商贸一重要货物集散地。据老一辈传说:“上岭早於明末毁于地震,我们是后来再搬进来的。当时树林茂密,常有母鸡自孵小鸡自林间出。”按《朱氏族谱》记载,上岭朱姓人系清乾隆年间从后山迁入(部分为朱询后裔),而现存的墓志仅有“樟岭”而无’州岭”字样,说明州岭在清代已不存在。经查《晋江县志》,历年地震的记载,未见有因此而“废村”之说,根据《晋江县志》的记载,安海曾经历过三次毁城浩劫。“安海经丙辛毁镇后,夷废近30年,变成荆棘遍野,狐兔出没的荒滩野地”。为此有理由认为,地处内港的州岭、海客路毁于清顺治年间。县志中的“狡兔出没”和传说中的“母鸡带小鸡自林间出”是相吻合的。
上岭现有人口1684人,先为周姓人开辟,继而茂山朱氏部分房祧迁入(俗称上下钞茂)。约于1735—1745年间,后山朱氏又有二房祧迁居上岭。现尚有几户吴姓人,但何时迁入未明。1959年,南安建后桥水库,又有几户洪姓人家移居上岭。
后桥村,是烈士朱仁寿出生地,是古“闽粤大道”的小站点。后桥早时何年置村已无从稽考,但据后桥《朱氏族谱》记载,后桥朱姓人约于清乾隆年间(1735———1745),为势所迫从后山迁入,现人口600余人。
上岭、后桥均为革命基点村。
<!--农家店
本村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