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执行国家交通运输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承担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 。
(二)组织拟订公路、水路行业规划、政策、标准和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监督实施;承担民航机场建设行业管理、项目布局节点衔接以及项目前期和建设中的相关协调服务工作;承担邮政管理的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参与拟定物流业发展规划、有关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三)承担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责任。组织拟定道路、水路运输有关政策、准入制度、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并监督实施;指导城乡客运及有关设施规划和管理工作,负责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
(四)承担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负责地方管理水域水上交通管制、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检验、登记和防止污染、通航保障、救助打捞、通信导航、船舶与港口设施保安及危险品运输监督管理等工作;负责船员管理有关工作;负责地方管理水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依法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五)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公路、水路行业有关投融资政策建议,提出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按规定审核省规划内和年度计划内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拟定公路、水路规费管理的有关政策办法并监督实施,提出有关财政、土地、价格等政策建议。
(六)承担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监管责任。组织协调公路、水路有关重点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组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按规定承担港口规划和岸线使用管理的有关工作。
(七)指导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协调国家、省重点物资和紧急客货运输;负责公路路网运行监测和协调,承担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八)指导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监测分析运行情况,开展相关统计工作,发布有关信息;指导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九)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安徽省公路路政总队)
办公室
政策法规处
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综合规划处
安徽省地方海事局
财务处
安徽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
人事教育处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管理处
综合运输处(民航机场管理办公室)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机关服务中心
安全监督处(应急办公室)
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交通招待所
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处
交通战备处(省交通战备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处
直属机关党委
省交通工会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梅劲
分工:主持厅全面工作。
个人简历:梅劲,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安徽肥东人,1974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7月入党,大学学历。1974年1月含山县泮湖公社下放知青;1976年12月含山县邮电局工作人员;1978年3月至1982年7月在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管理系学习,毕业后任南京海运学校教师;1984年9月任安徽远洋公司助工;1985年3月任安徽远洋公司党委书记、经理;1988年1月任安徽省航运局副局长;1994年1月任安徽交通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书记;1997年11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2006年4月任中共淮北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2006年9月任中共淮北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2007年11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书记;2007年12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 2009年5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巡视员胡冰
分工:具体负责办公室、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公路运输等工作,分管办公室、体改法规处、综合运输处、省公路运输管理局、省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沪办交通处,联系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
个人简历:胡冰,男,汉族,1953年10月生,安徽芜湖人,1970年4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入党,大学学历。1970年4月泾县丁桥公社下放知青;1972年4月泾县车队工人;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安徽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办公室主任科员;1984年12月起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科员、副处长;1992年12月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二办、一室副主任;1995年12月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一室副主任(正处);2001年2月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督办室副主任;2001年12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2009年5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党组成员;2012年4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党组成员。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宁
分工:具体负责基本建设、交通战备、工程质量管理等工作,分管基本建设处、交通战备处、省公路局、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联系省高速公路总公司。
个人简历:罗宁,男,汉族,1957年9月生,江苏涟水人,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88年7月入党,大学学历。1976年2月肥西县农兴乡下放知青;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学习;1982年2月江苏常州市可锻铸铁厂技术员;1984年5月起任安徽省经委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1992年12月起任安徽省经贸委副处级调研员、副处长、处长;2002年1月任安徽省经贸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4年2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2009年5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驻厅纪检组组长闫如政
分工:具体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分管驻厅纪检组监察室,并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个人简历:闫如政,男,汉族,1957年8月生,安徽长丰人,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79年6月入党,大学学历。1976年2月霍邱县石店公社新楼村下放知青;1979年8月至1983年8月在安徽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任淮南市商业干校教师;1984年4月淮南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1985年11月起任安徽省纪委干部处副科、正科、副处级纪检员;1993年1月任安徽省纪委干部室副主任(副处);1993年12月任安徽省纪委干部室副主任(正处级)(其间:1994年10月至1996年11月挂职任阜阳市〔县级市〕市委副书记);2002年6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省纪委驻省交通厅纪检组长;2009年5月,任省纪委派驻省交通运输厅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丁庆领
分工:具体负责人事、教育、水路运输、安全管理、党建、工会、老干部等工作,分管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交通工会、离退休工作处,省地方海事局(港航管理局、船舶检验局)、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
个人简历:丁庆领,男,汉族,1966年2月生,安徽安庆人,1983年11月参加工作,1991年12月入党,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3年11月在安庆市运输公司参加工作;1987年7月起历任安庆市运输公司调度员、副经理;1994年12月任安庆市运输公司第一副经理;1998年5月任安庆市交委工程科科长;1998年7月任安庆市交委主任助理;2000年5月任安庆市公路局局长;2001年10月任安庆市公路局局长,安庆长江大桥总公司副总经理;2002年4月任安庆市交通局副局长,安庆市公路局局长,安庆长江大桥总公司副总经理;2002年12月任安庆市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安庆长江大桥总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5月任安庆市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安庆长江大桥总公司总经理;2004年3月任安庆市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2006年4月任安徽省地方海事局(港航管理局、船舶检验局)党委书记;2007年8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2009年5月,任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跃辉
分工:具体负责规划、计划、统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招商引资、交通科技等工作,分管综合计划处、财务处、省交通科研所。
个人简历:程跃辉,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安徽屯溪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入党,大学学历。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同济大学桥梁专业学习;1983年7月起任安徽省路桥公司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7年7月起任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副队长、院长助理、工程师;1997年5月起任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副院长、院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9年5月任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副书记、副局长、高级工程师;2003年7月任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局长;2007年11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2009年3月任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总工程师;2009年5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总工程师;2011年12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徐乃强
分工:协助厅长工作,主要协助参与交通信息化建设、规划等工作。
个人简历:徐乃强,男,安徽合肥人,汉族,1954年2月出生,1970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1970年9月长丰县下放知青;1976年9月起先后任省07403工程指挥部技术员、省公路局工程科技术员、副科长;1992年6月任省公路局副局长(其间: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挂职任枞阳县委副书记);1996年7月起先后任省交通厅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处长;2009年3月,任省交通厅副巡视员;2009年5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2011年12月,任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安徽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也是沟通京、沪、宁的南北重要通道,为水陆交通之要津,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悠久。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秦朝大规模修筑驰道,汉唐以后陆上驿运已相当发达。近代交通始于二十世纪初叶,但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交通运输工作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进一步,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随着国家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富有创新精神的江淮交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敢走新路,勇破难题,甘当重任,安徽交通迈入快速、协调发展阶段,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8827公里。全面完成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安徽段的建设任务;公路密度达到106.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按照行政等级分,国道3241公里(含国道主干线677公里),省道8473公里,县乡及以下公路137113公里;其中国省干线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89%,居全国第6位。路网结构显著提升,整体通行能力显著增强。
1991年10月4日,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随后,又相继开工建设了合巢芜、安界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截止2008年底,全省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500公里,位居全国第九位。基本实现安徽高速公路东西向3小时过境、南北向6小时过境,合肥至十六个省辖市当日往返。
1995年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我省境内400公里皖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到2008年,全省共有桥梁27362座,总长1088633延米;隧道87道52701延米。拥有长江大桥3座、淮河大桥12座,在建各1座,真正实现了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水运建设步伐全面提速,到2008年,全省航道总里程达到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其中一级343公里,三级391公里,四级350公里,五级688公里,六级2527公里,七级707公里,七级以下590公里。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122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的五分之一。
2008年底,全省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列全国内河水运第三位、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沿江l000吨级及以上泊位超过200个,港口数量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芜(湖)马(鞍山)组合港战略稳步推进,力争早日建成内陆省份首个亿吨大港。
农村公路民生工程取得新业绩。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135806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1.3%。在农村公路中,县道23941公里,乡道36240公里,村道75625公里。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为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9.8%、通畅率为82.5%。
运输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到2008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到37.5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99万辆,载货汽车26.87万辆,公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45092家,从业人员达到735502人;营运客车中,中高级客车1.35万辆,占客车总数的17.2%,省际班线中中高档客车已经超过83.9%;出租汽车46662辆,出租车公司222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安徽省交通集团汽运公司、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阜阳汽运集团公司、芜湖汽运输公司等四家公司相继取得一级客运企业资质。汽车维修业户达到7999家,综合性能检测站61个,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166所,汽车租赁业公司219家。全省危货运输企业212户,从业人员达13140人;运输车辆5382台,其中危货专用槽罐车3313台,厢式车795台,集装箱车64台,专用车辆比重高达77.5%。营运船舶到2008年有30518艘、142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达475吨,载重吨跃居全国内河前列。民用航空从无到有,合肥、黄山机场共完成年旅客、货邮吞吐量275.3万人次和3.87吨,合肥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并实现扭亏为盈。2008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83亿人公里、货运量8.2亿吨、货物周转量1166亿吨公里。合肥、黄山、芜湖、安庆等七个国家级城市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我省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建设,建成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哈尔滨-海口”安徽示范段示范通道。农村客货运发展迅速。全省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504条,农村班车17333 辆,座位248186 座,1340个乡镇100%通了班车,21700个行政村中通班车的行政村达到19681个,建制村班车通达率为96%。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2013)第7号台风“苏力”将于7月13日在闽浙沿海登陆,或将于14日前后影响我省。为做好第7号台风的防御、准备工作,7月11日,省交通运输厅召开紧急会议并下发通知,要求全系统全面动员、全员参加、全力以赴,立即投入到应对台风“苏力”工作中。
《通知》要求全系统各单位严明纪律,严阵以待,在台风影响期间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确保公路水路运输、生产、作业安全。要求全省地方海事(港航)部门在台风影响期间,重点加强渡口、渡船、港口作业区的安全监管,如遇有大风天气不能保证安全航行、作业时,要立即禁航、停止作业;全省公路管理部门重点加强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的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等次生灾害地区公路的监控,立即开展一次全面排除隐患检查,一旦发生公路阻断,要全力以赴组织抢通,保障道路通行;全省道路运输部门重点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督促运输企业做好车辆安检工作和驾驶员安全叮嘱工作,严防冒险行车,确保防台风防汛期间道路运输安全;全省交通建设工程项目主管机构重点督促施工单位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有针对性采取加固大型临时结构、检查机械设备抗风等措施,对易受台风、雷雨、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施工工地和驻地,要及时转移施工人员,凡安全生产条件得不到保障的,一律停止
2013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要点
2013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交通先行、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勇于改革,依法行政、强化管理,提升能力、改进服务,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201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500公里;公路水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增长14%、15%;完成港口吞吐量3.7亿吨。
一、突出重点,超常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续建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岳武高速等在建项目。确保新开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济祁高速利辛至淮南段、宣城至狸桥高速等项目。确保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接线、黄祁高速、阜新高速、宣宁高速、泗许高速泗县段、北沿江高速马巢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12公里,力争宁绩高速、徐明高速路基主体工程完工。
(二)强力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一级公路2500公里,新改建二级公路500公里、路面改善400公里。充分发挥好各市交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健全省市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指挥部工作机制,确保资金到位、政策到位、前期工作到位。强化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确保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加强公路养护管理,进一步提升保通保畅能力。
(三)大力推进内河水运建设。加快芜申运河航道整治、沙颍河航道整治、郑蒲港区一期等重点在建项目建设,确保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工程、淮北南坪港等竣工投产。提升长江干线芜湖到安庆段主航道维护水深,开通铜陵东港航道、裕溪口水道上段为设标公用航道。加快推进合裕线南淝河航道、沙颍河颍上复线船闸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水阳江航道整治、沙颍河杨桥船闸扩建、马鞍山慈湖港综合码头等项目。加强与省水利厅、水利部淮委的合作,加快推进江淮运河的前期工作。
(四)统筹推进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民生工程1000座,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3000公里,县乡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认真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改进投资方式,加快合肥汽车客运东站等运输站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异地候机楼网络,加快出租车服务中心、公交车调度中心、城乡客运换乘中心建设。配合做好合肥机场转场、池州机场开通工作,推进芜湖、蚌埠、亳州等机场前期工作,支持通用机场建设。
二、注重协调,集中精力抓好建设项目调度管理。
(五)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提请省政府召开省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坚持每月一次督查通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和前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充分利用与铁路、电力等部门建立的协调机制,重点解决工程交叉建设问题。加大与地方政府衔接力度,妥善解决施工环境问题。加强与周边相邻省份的协调,力争省际通道断头路及早开工、及早对接。
(六)积极消除项目要素制约。紧紧抓住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稳货币,宽财政”政策机遇,全面落实银行承诺的融资额度。指导各市交通投资公司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部、省补助资金使用监管。省级补助资金与各市政策落实、资金到位情况挂钩。加快一级公路设站审批,为交通投资公司的融资提供基础条件。继续帮助做好两大高速公路企业增加资本金工作,提高融资能力,在企业发债、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参与交通建设方面争取有新突破。加强与省国土资源厅的衔接,尽力保障项目用地指标。在《国家公路网规划》正式批复前,争取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支持,力争解决土地指标紧缺的问题。
(七)深入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以施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通过强化设计方案比选、实行大宗物资业主直接采购以及加强招投标管理等措施,努力节约用地和资金,降低建设成本。完善公路建设、养护市场信用评价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监理和试验检测市场管理,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继续推进“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推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升现场执行力。启动全省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年活动。
(八)认真做好规划中期调整。全面评估《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及时修订规划目标。重点做好与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各项规划中期调整工作的衔接,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加强衔接,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九)大力推进枢纽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皖江示范区及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枢纽节点建设。健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开工建设合肥、滁州、宣城等市综合客运枢纽以及芜湖东部物流园区、蚌埠西部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强公路客运站场与铁路、民航、水路枢纽站场及城市交通方式的对接,按照功能匹配的要求,强化换乘系统的合理设计。鼓励现有传统货运站场向物流园区的转型升级,促进公路货运站场与港口、铁路的无缝衔接。
(十)着力优化运输结构。加快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鼓励运输企业优化货物运输组织,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货物甩挂运输。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启动班线客运公车公营三年改革计划。改进旅游客运,扶持汽车租赁业等新兴业态发展。继续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加快LNG燃料动力船舶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岸线管理,积极发展公共码头,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运输市场监测体系,实施运价动态监控。做好节假日和重点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推进交通节能减排,抓好低碳城市交通试点。
(十一)努力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鼓励引导客运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及线路联运,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力争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加强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考核,加快公交车辆的更新和升级,积极发展智能公交。开展出租车行业“五化”建设。制定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和经营主体公司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面。
四、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行业管理体制机制。
(十一)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省政府要求,扎实推进全省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整和优化行政执法管理的职能结构。健全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密切与邮政、民航、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联系,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做好两大高速公路公司建设目标考核。按照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要求,整合内部审批职能。
(十二)继续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加强预算与计划的衔接,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强化预算执行。以审计监督为抓手,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完善公路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理顺财权、事权关系,妥善化解公路系统债务风险,为新一轮普通干线公路加快发展奠定基础。适应财税改革的新形势,争取各级财政一般预算投入,逐步将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
(十三)积极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新闻传播载体,切实提升宣传工作实效。做好《安徽交通运输(内刊)》的编办工作,逐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力争开通“安徽交通”政务微博,建设集电话呼叫、网络受理、微博互动、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问政和监管平台,进一步畅通与服务对象、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强化网络舆情研判,加强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五、标本兼治,始终保持治超高压态势。
(十四)深入开展治超专项行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治超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超和路面管控。适时调整、增设货物源头进驻点和巡查点,加大对超限超载严重路段的巡查力度。坚持依法治超,加强治超站点、源头卡点标准化建设。严厉打击高速公路、特大桥梁、危桥等重点路段和部位的超限超载行为,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推进“雷霆”治超专项行动,确保全省货源单位超限超载车辆出场率控制在3%以下,路面超限超载率控制在3%以下。深入开展非法改装厂、罐装车、农用车的清理整治,继续开展部门、区域、跨省联合治超。
(十五)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与各市签订治超目标责任书,落实治超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责任。研究组建治超督查机构,采取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加大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加快全省联网治超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治超案件网上巡检、网上抄告、网上督察。做好对抄告案件的交办和转办工作,督促各地及时办结。加大超限超载行为的倒查力度,实现对超限超载100%以上车辆全部倒查,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六、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十六)大力加强交通法制工作。积极争取《安徽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安徽省邮政条例》列入省人大实施类立法计划,推进《安徽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等立法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完善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加强交通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完成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开发,争取今年(2013年)在全省推广,逐步建成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运行和监督管理系统。
(十七)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职能。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以道路水路客运和交通重点工程施工现场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与公安部门建立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水上安全现场旁站制度,强化渡口渡船的安全监管,确保渡运安全。
(十八)切实提高应急维稳能力。充分利用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监测预警预防、应急指挥调度以及应急处置与保障能力。逐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联动与协调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应急处置水平。深入做好行业维稳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七、科技引领,有效提升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十九)坚持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力求取得重点突破。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统筹推进交通科研基地建设。科学配置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路子,加快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继续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工程建设、节能减排、运输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交通标准的制(修)订和监督执行工作。
(二十)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交通通信专网、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新技术在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强化信息化标准执行力度,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推进高速公路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加强ETC基础设施和客服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路警联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路网管理和服务水平。
八、自我加压,着力加强行业文明及能力素质建设。
(二十一)深入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努力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安徽交通运输精神。坚持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创建活动为载体,丰富实践内涵,进一步建立督查评议机制,促进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坚持把发展交通运输文化融入到建设、管理、服务之中,优化工作流程,规范行为准则和礼仪操守,切实增强行业软实力。坚持以文明创建引领行业文化建设,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习实践,打造文明服务精品工程和优质品牌。进一步修订完善行业文明创建标准和评比表彰办法,认真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适时进行全省表彰。
(二十二)继续强化作风效能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和机关的总体要求,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素质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落实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加强作风纪律教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重点支持省交职院推进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二十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推进具有交通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进政风行风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