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文名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展道路 高技术企业
目录导航

机构简介

为探索药物研发中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研与产业化的衔接,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为全国医药行业提供服务,1996年国家科技部决定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科技部在国内建立的唯一的一家新药研发工程中心。

工程中心组建的宗旨是:

探索药物研发中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新途径

加强科研与产业化的衔接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

为全国医药行业提供服务

2002年10月,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在北京注册为“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新药工程中心在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初创期的整合磨砺、创业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基础条件建设、新药研发项目量、创新资源整合、技术服务功能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家新药工程研究体系、新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新药工程中心为核心的新药研发工程化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中试基地群初步形成。共建成了3家不同中试功能的试验基地,为新药研发及工程化、产业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

几年来,新药工程中心与国内外合作,共研制新药72个,其中包括16个创新药物;开展中试放大、工艺研究项目46个,在研项目40余项,有部分创新药正在与企业洽谈商业合作中。与全国近百家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研发企业及制药企业进行了科研项目合作。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一经成果转化,必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共同支持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以药物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作为坚实的技术后盾.中心又是独立于药物所的经济实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研发部、工程部、市场部、财务部、办公室、手性药物放大实验室、中试车间、双鹤中试基地等各级管理及专业部门,在中心管委会领导下,在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研究推广制药生产工艺和工程技术,完成新药工程化中重大、关键性研究任务。

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水平,促进新药产业化拓展。

新药研制开发,特别是一类新药和高技术含量新药的研制开发。

含手性中心药物的拆分、定向合成及检测研究。

对引进的产品、工艺技术和先进设备吸收、熟化,并在其基础上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

公司自成立之际便以“诚信、合作、求索、创新”作为企业精神,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对股东、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同时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整合,通过各种方式确立双赢价值观,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重“诚信”、守“信用”是企业的根本,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无论从传统伦理文化而言,还是从当今市场经济而论,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作为企业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加强信用建设,使现代经济与现代人格相得益彰。在当今社会,合作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途径,它需要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以及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合作是成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理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力求使所有员工都胸怀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使求索精神更具有思想性、包容性、理论性、可读性、传承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使我们的求索之树常青,求索之花常开。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总之,我们坚持以诚信为根本,以合作为方式,以求索图发展,以创新求突破,进一步发挥公司在我国药界链接科研与产业的“工程”及“中心”作用。

科研团队

新药工程中心顾问委员会

黄量

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粱晓天

粱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周同惠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学部副主任。

刘耕陶

刘耕陶,男, 1932年生. 湖南双峰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同年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工作。曾去法国留学一年半,去日本大正制药厂合作研究六个月,去美国Rutgers大学客座研究三个月。

于德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

王晓良

王晓良,研究员,1955年5月出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德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耕陶

刘耕陶,男, 1932年生. 湖南双峰县人.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同年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工作。曾去法国留学一年半,去日本大正制药厂合作研究六个月,去美国Rutgers大学客座研究三个月。

其他成员

郭宗儒教授 药物化学家

尹大力教授 药物化学家

石建功教授 天然药物化学家

申竹芳教授 药理学家

科研实力

中心本部拥有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396平方米的中试实验室,拥有500兆核磁、多台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液质连用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手性旋光检测仪、中压氢化、两台30L玻璃反应釜(-80℃—200℃)、中试用CC系列层析设备、大型薄膜浓缩设备、中试并符合GMP标准的冻干车间、冻干机、中试型滴丸机、压片机等多种仪器设备。拥有三个中试基地,能够完成国家和依托单位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技术委托。已研制成功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并完成了数十个新药创制项目、国内外企业委托的工艺改进项目及剂型改革项目。

目标:根据创新药物产业的技术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解决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特色:拥有多个中试基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药物中试研究能力; 具备较强的手性药物合成与分析检测能力;具备独立研发创新药物能力;拥有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力,具备化药、中药研究能力;采用完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长:手性药物,包括手性药物和中间体的合成以及手性化合物分析测试;制剂,包括常规药物制剂、控缓释制剂、难溶药物技术研究。中试放大工程化,在北京协和药厂及浙江、新疆等地建立包括化学药物、中药与天然产物原料以及制剂的中试放大研究基地,可承接过多项新药的中试研究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