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气候条件 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中文名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现任主任 宋道军
火车站 合肥站、合肥西站、合肥高铁南站
行政区类别 开发区
政府驻地 合肥市蜀山区望江西路860号
奠基时间 1990年10月
邮政区码 230088
面积 179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90年10月,合肥科技工业园奠基

199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合肥科技工业园,并题写“合肥科技工业园”园名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7月,国家科委同意将“合肥科技工业园”更名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视察合肥高新区

1997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

199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合肥高新区,并题写了“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名

2003年9月,在国家火炬计划实施15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4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起步建设

2005年4月,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举行签约仪式,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冰洗产业工业园正式落户合肥高新区

2005年10月,合肥高新区与肥西县签署协议,合作开发柏堰科技园

2005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合肥高新区

2006年10月,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项目在柏堰科技园开工

2006年12月,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来高新区参观科大讯飞公司

2007年8月,高新区与蜀山区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南岗科技园

2007年10月,高新区管委会和德国大陆集团签定协议,大陆集团在华第一家工厂落户合肥高新区,项目拟投资1.5亿欧元

2007年11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2008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高新区中电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鼓励科研人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争取更大成绩

2008年8月,被科技部、中国保监会批准成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园区”

2008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管理单位”称号

2008年12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称号

2009年1月,高新区再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高新区

2010年6月,被科技部批准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2010年9月,合肥高新区在全省首家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0年10月,长安汽车合肥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

2010年12月,合肥高新区跻身全国首批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2011年1月,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揭牌仪式在合肥高新区科大讯飞公司举行

2011年6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连续跃升至第12位

2011年8月,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

2011年10月,首个日资重大项目——日本精工合肥恩斯克有限公司项目开建

2011年12月,高新区提前一年实现千亿目标,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1015亿元,成为全省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高新区

2012年2月,获批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

2012年5月,跻身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7月,被授予“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10月,合肥市与中科大在高新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

2013年1月,全国第八家、中部地区首家网上路演中心——中国(安徽)路演中心在高新区正式启用

2013年1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在高新区正式启用

2013年8月,国家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发布,合肥高新区成为合肥市惟一入选智慧城市试点的市(区、县)

2013年8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1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名单

2013年11月,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投产仪式在高新区举行

2014年4月,高新区管委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4年5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先导试验网开通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

2014年6月,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启动仪式在高新区举行

2014年7月,长安自主品牌轿车合肥基地正式投产,首款产品奔奔mini成功下线

2014年8月,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安广传媒产业集团总部落户高新区

2014年9月,高新区被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授予“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称号,成为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2014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安徽国购投资集团签署发展合肥机器人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4年9月,安徽美时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全省首家大型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落户高新区

2015年1月,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2015年3月,高新区第一所公建民营零租金幼儿园——合肥高新七彩复兴家园幼儿园正式开园

2015年3月, 美的&博世合资合作项目签约

2015年4月,联发科技合肥研发基地项目在合肥高新区奠基

2015年9月,举行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线点火仪式

2015年10月,与安徽协创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12月,高新区与徽商银行总行签署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12月,举办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

2015年12月,合肥新能热电联产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2015年12月,合肥高新创业园通过工信部审核成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2016年1月,“安徽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项目正式开工

2016年1月,长安CS15汽车投产下线

2016年3月,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签订合作协议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区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并对科技人员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4]。”

2016年4月,合肥高新区首次推出区域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合创汇,推出电子化服务兑换券——合创券

2016年4月,举办中安创谷苏河汇众创空间开业仪式暨沪合众创空间联盟签约

2016年4月,承办2016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2016年5月,砂之船(合肥)奥莱开业

2016年6月,“合肥环境技术服务联盟”揭牌

2016年6月,与合肥中科医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项目的合作协议

2016年6月,合肥高新区28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2016年6月,高新区申报的《实施“政、产、研、医立体合作,培育合肥离子医学健康产业》项目获2015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创新项目创新奖

2016年7月,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高新区第17家上市公司

2016年8月,同智智能机电设备及管理系统产业化项目、合肥倍豪海洋装备技术生产基地项目签约

2016年8月,承办了2016“创响中国”巡回接力合肥站活动

2016年9月,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PPP项目完成资格预审工作

2016年10月,安谱隆半导体(合肥)有限公司开业

2016年10月,合肥再生医疗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启用暨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合肥欣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2016年11月,合肥市首家市级社区志愿服务广场揭牌

2016年11月,西门子(合肥)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中国声谷”语音及人工智能项目集中签约

2016年11月,首届安科生物“精准医疗研讨会”暨转化医学中心揭牌

2016年11月,安徽省首家民营银行——安徽新安银行总部项目落户

2016年11月,合肥高创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函(合肥高创股票代码870176),成为全国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国有孵化器管理公司

2016年12月,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合肥高新区天乐、兴园、江河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甲综合性医院”医联体

2016年12月,合肥市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开工

2016年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建设

2017年1月,组织召开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揭牌暨2017年度合肥高新区智能制造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2017年1月,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高新区第18家上市公司

2017年2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

2017年5月,合肥市政府与联发科技签署战略合作

2017年5月,“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

2017年5月,合肥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签约

人口

截至2021年6月,常住人口26.99万人[1]

双创活动

2019年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5]

产业集群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超2万家,其中多数为科技型企业,集聚形成了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

2016年,合肥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4亿元,增速11.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71亿元(分成后1349.3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47.2亿元,增速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9亿元,增速8.8%;其中工业投资260.1亿元,增速16.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亿元,增速12.5%;完成进出口总额24.12亿美元,增速2.1%;完成招商引资263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79亿美元,工业招商引资187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8.62亿元,增速1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4亿元,增速20.2%。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2万家,其中多数为科技型企业,集聚形成了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

智能家电产业集聚格力、美的、惠而浦、等企业151家,白色家电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智能语音、应急产业、量子通讯、集成电路等领域快速集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已具备全国技术领先优势,其中,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依托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智能、嘻哈学车、安徽国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集成电路快速集聚联发科技、群联电子等企业70余家,打造“芯之城”。

生物医药产业的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实力省内第一,精准医疗全国领先。

光伏新能源产业以晶澳、通威、3M、阳光电源等知名企业为引领,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依托中科大在量子科学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优势,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的量子产业高地。

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位优势突出。北接4E级新桥国际机场,南临4A级紫蓬山森林公园,东距合肥高铁南站约10公里,西至六安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合淮阜高速、长江西路高架贯穿而过,地铁2号线和规划中的4号、7号、8号线直通市中心。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完善,“七纵六横”骨干道路体系全面建成,拥有合肥七中、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安医附院高新医院、砂之船奥特莱斯等优质配套,坐拥“生态绿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柏堰湖、蜀西湖交相辉映,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

产业体系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了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科大国创、安科生物等领军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区内市场主体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852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22家。

牢记使命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新时代,高新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区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承载国家使命,参与全球竞争,重点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倾力打造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聚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阔步前行,到203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核心枢纽、全球原创科技和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之一,实现“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

创新成果

合肥高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合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创新产业为灵魂,聚焦重点,集中发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11519件,增幅达70.58%;专利授权数3865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均居全省各县区第1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62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家,同比增长42%,20多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

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

由中科大潘建伟团队主研的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亮相,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首次成功实现。安徽科大国盾量子通信公司支撑“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16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世界首条长距离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中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成功磁场强度世界第二稳态强磁场装置。

在关键技术领域:

中国电科38所“魂芯一号”填补了我国高性能芯片国产化空白,打破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四创电子研制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上舰服务我国首艘国产航母。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治疗系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射频腔系统、降能器系统和超导磁体三大核心部件顺利实现国产一体化全覆盖。

合肥芯碁微电子LDI设备打破高端集成电路装备国外垄断;合肥皖化电机公司 “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启动系统再循环泵”填补国内空白;美亚光电三维口腔CT实现高端口腔医疗器械零的突破。

在产业创新方面:

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晓曼”成为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中国电科38研究所博微太赫兹公司研发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人体安检仪,产品已在新疆反恐一线全面部署,成为守卫人民公共安全的“反暴恐”新利器。华米科技发布世界上第一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支持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手环——米动手环7;合肥联睿微电子公司研发的可穿戴超低功耗锂电池保护芯片BX100填补国内空白,功耗功耗仅为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10。安徽克洛斯威智能乐器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台软硬件一体化互联网智能钢琴,构建了“智能硬件+线下体验馆+音乐教育大数据”为一体的音乐教育生态,颠覆传统钢琴及传统钢琴教育模式。阳光电源在全球率先推出1500V组串逆变器,逆变效率、功率指标等全球领先,就在当年,公司的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由阳光电源开发并供应逆变器的淮南潘集40MW漂浮式光伏发电项目于2017年4月建成并网,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让昔日的采煤沉降区变成水上发电站,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生态建设的有力融合。

园区自主培育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

科大讯飞 全球领先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企业

科大国盾 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企业

华米科技 全球第二大智能可穿戴企业

阳光电源 全球最大的逆变器生产商

美亚光电 国内领先的光电检测与分级专用设备提供商

四创电子 全国雷达第一股

嘻哈网络嘻哈学车、机器人电子教练全国驾培知名品牌和产品

润华安全 喵咪智能语音鼠标全球第一款无线智能语音鼠标(喵咪鼠标)

科教资源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类高校60多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国电科38所、43所、16所、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等各类研究院所50余家,两院院士80多人。

合肥高新区在核心位置建设占地3000亩的中科大高新校区,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工程学院、核科学学院、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若干学院、机构。已经建设运营的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共孵化创办企业200余家、注册资本约14亿元,建设各类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平台60多个。

正在建设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超导核聚变中心、国家量子技术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5大平台落户高新区。

截至2017年2月,全区拥有“万人计划”4人,省、市“百人计划”95人,省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23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1600余人,研发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的34%,初步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创业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群体。

服务体系

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51家,其中众创空间25家(国家级9家),孵化器18家(国家级7家),加速器8家,各类孵化场地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0余家。

依托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和为企业服务模式,打造“合创汇”品牌,在线上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电子化服务券——用于购买科技咨询认证、检验检测、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2016年共发放“合创券”5000万元,惠及企业897家,2017年已完成首批2000万元“合创券”发布工作,领券企业共379家。

合肥高新区产业体系完善。已集聚形成智能家电、汽车及配套、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应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集聚发展基地等省级以上新兴产业基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聚集,培育了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国盾量子等知名企业,引进了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惠而浦(中国)、大陆轮胎、长安汽车、晶澳、美国3M、日本NSK、新华三集团等龙头企业,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园区企业18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15家,外商投资企业400余家,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0余家。自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3家,国家及省市创新型企业285家,上市企业1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6家。

构筑全周期、多层次科技融资服务体系。着眼企业需求,设计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政府增信类财政金融产品,如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税融通”、“转贷资金”等,累计惠及企业700余家,发放贷款16亿元;发起和设立高新科投等20支,总规模372亿元,直接支持企业成长;同时积极打造“中安创谷”基金生态圈,吸引省高新投、德丰杰雷名等近百家风投、创投机构,累计已集聚基金90余支,管理规模超千亿元。

以人为本,推进产城融合。引进建设了合肥七中、中加国际学校、安医附院高新分院、省妇幼保健院国际妇女儿童医院、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等优质学校和医院,建有人才公寓、员工公寓、文体中心、砂之船奥特莱斯等生活配套,中海、保利、绿地、旭辉等品牌名企入驻,建成、在建高品质社区20余个,围绕“一山两湖”规划建设国际化都市区。

生态环境优良,围绕“一山两湖”建设森林化、花园化、低碳化、国际化“四化”开发园区,绿化覆盖率达64%,获批中西部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综合能耗弹性系数低于国家标准的9倍、CO2排放年均削减率是国标的7.42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市前列。

领导班子

宋道军 —— 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所获荣誉

2019年7月,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6]

2020年4月,入选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7]

发展目标

合肥高新区以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力争到“十三五”末,培育市场主体3万家以上,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超过3万名,完善并提升中科大先研院在内的协同创新平台10家以上,建设好国家量子技术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创新平台,新 建各类孵化器和创新载体200万平米,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75%以上,率先建设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全国自主创新的引领区,建设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

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7位)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全国首家综合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词条图册

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7位)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全国首家综合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