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社戏

水乡社戏

中文名 水乡社戏
遗产编号 Ⅹ-101
性质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申报地区 浙江省绍兴市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水乡社戏水乡社戏(3)社戏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是一种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民俗活动。绍兴社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到南宋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在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无数次的积累和融合后,绍兴的社戏在宋元时期与戏曲紧密结合,使祭祀活动与戏曲表演正式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一个“社—祭—戏”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

社戏是为祭社而演的戏。绍兴旧时习惯,每年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祭社之日叫“社日”。社戏一般在庙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场所演出。戏台搭在祠庙里,就叫庙台;搭在路口或空旷处,就叫草台;搭在河岸边,就叫河台;搭在临街,就叫街台。社戏的兴盛,成就了绍兴的古戏台。

浙江绍兴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享誉海内外,这为水乡社戏的孕育、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腴的土壤。

鲁迅外婆家皇甫庄村头濒河的包公殿前的戏台,三面临河,一面朝岸。其时,人们摇着各种船只,聚集台前,也有坐在船上看戏的,别有情趣。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秋,幼年鲁迅因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一度居皇甫庄避难,经常与村里的孩子一起观看河台社戏。他的《社戏》一文,就对这个戏台有十分精彩的描写。然而,许多社戏早已销声匿迹,《男吊》、《女吊》、《跳无常》的恐怖和刺激,早已被历史尘封。只有那些散落于庙堂、山岙、河边、桥下的戏台,仍坦荡着一派诗情画意,凭人遐想万里。

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称快,叫好。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社戏》等著名小说里,均不是他信手拈来之笔,而是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社戏受到绍兴人民的普遍欢迎了。鲁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笔,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儿少年代观社戏的美好回忆,一派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更激起了人们对社戏的眷恋和怀念。

文豪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鲁迅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多少吟咏和描绘社戏的诗文。

社戏舞台

水乡社戏的舞台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庙台,一般正对着大殿和神像;二是祠堂台,是设立在宗族祠堂内的戏台形式;三是河台(水台),这是充分体现绍兴地区水乡特色的一种社戏戏台形式,一般称之为“水上舞台”;四是街台,它是城镇中演出社戏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舞台形式,一般都设立在比较繁华热闹的地区,比如人流密集的街心或路口;五是草台,临时于旷野或广场中搭起的戏台,而在草台上演出的社戏,也称之为“草台戏”。

古戏台俗称“万年台”,它汇集了建筑、戏曲、书法、宗教等多方面的艺术文化,是迄今保存在绍兴境内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明、清以来绍兴境内戏曲声腔发展和繁荣的见证。据统计,解放前绍兴府至少有六七千座古戏台,而现在全市仅剩下300多座。

传统剧目

社戏剧目,常规分为3部分:彩头戏、突头戏和大戏。彩头戏,也称“口彩戏”,主要为恭祝发财、晋官的吉利戏剧。突头戏,当地称“骨子毁”,是为正戏作铺垫的戏剧。其剧目情节曲折,有较高艺术性;演技上唱、做、念、打各方面均见功夫。著名剧目有《龙虎斗》、《英列传》、《双龙会》等折子戏。彩头戏和突头戏一般均在白天演出。大戏即正戏,绍兴人称“平安大戏”,傍晚开始演出,著名的大戏如“目莲戏”,演出中根据剧情发展,插演鬼戏。
社戏以传统越剧为主,还有绍兴莲花落,的笃板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绍剧原是文戏多,不过为了迎合观众爱热闹的心理,加了不少杂耍和打斗场面,拉长了情节。平安大戏也是绍兴人喜闻乐见的剧作,曾多次被鲁迅先生称道。在《无常》中有些角色的念白,全是绍兴方言土语。比如“啥”的绍兴音读“SO”;“吃落去”,“我勒个”即是“我的”之意……绍兴音全压韵,都读入声。这使得念白诙谐幽默,都会令观众捧腹不已。

绍兴水乡社戏包含着人们虔诚的信仰,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有着浓郁地地域特色,绍剧《龙虎斗·大斗》、越剧《梁祝·回十八》、绍兴鹦哥戏《买青炭·朝奉先生看见白牡丹》、新昌调腔《西厢记·游寺》、诸暨西路乱弹《哑背疯》、绍兴目连戏《张蛮打爹》、《男吊》等传统戏曲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叫好声。此外,还有《王婆骂鸡》、《女吊》、《男吊》、《张蛮打爹》、《调无常》、《哑背疯》、《滑油山》等。

民俗文化

在社戏演出时,绍兴群众还有一个习惯,就是邀请自己的亲友来看戏。过去农村难得有看戏的机会,因此一到演社戏的时候,往往都会向亲友们发出邀请。亲友们来到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操办,这样的风俗也延续至今。社戏在绍兴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一项民俗活动。

绍兴水乡社戏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是绍兴水乡特有文化空间和生活习俗。为庆祝2012年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宣传绍兴市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举办“绍兴水乡社戏”摄影比赛。比赛由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绍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绍兴市摄影家协会承办。摄影爱好者聚集在市区马太守庙的戏台前后,围在鲁迅故里水岸戏台前,运用镜头语言,拍摄府山街道钟堰庙戏台、马太守庙戏台、城市广场戏台、马山东安村戏台(传承基地)、柯岩风景区戏台(传承基地)、鲁迅故里戏台(传承基地)演出的绍兴地方戏。

传承保护

传承

时过境迁[2],水乡社戏在传承,在发展。现今的水乡社戏以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为主要形式,重现绍兴演社戏、看社戏的民俗风情和越地戏曲特色,将原始社戏风貌和现代表演艺术有机结合,定能赢得无数观众的喝彩。

2012年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绍兴水乡社戏民俗活动在钟堰庙戏台、马太守庙戏台、城市广场戏台、马山东安村戏台、柯岩鲁镇戏台、鲁迅故里戏台等场地举行。绍剧、越剧、绍兴鹦哥戏、绍兴目连戏、诸暨西路乱弹、新昌调腔等极具绍兴地域特色的传统戏曲在这六个戏台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和追捧。

作为一项民俗活动,社戏的传承是群体性的,绍兴一带的民众都已经把社戏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自觉地世代传承,积极参与其中,或是组织策划,或是广为宣传,或是亲身参与、观看,可以说人人都是传人。绍兴各村各镇在重大节日或特定时节往往邀请浙江绍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及各县职业剧团和民间剧团演出社戏。以越剧的诞生地嵊州市为例,该县有民间职业剧团数十个,他们仍活跃在绍兴各城镇和乡村,以社戏的演出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而他们的演出又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保护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绍兴市对“水乡社戏”开展了以下一系列保护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开展社戏舞台普查,掌握资源情况

2006年至2007年,绍兴市文化馆组织摄影干部,走遍全市118个乡镇,拍摄了200多座古戏台,掌握了这些古戏台的历史、用料、构架、造型等有关资料。

二、设立传承基地,社戏展演常态化

2008年,水乡社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做好水乡社戏的传承保护工作,绍兴市文广局随之设立了柯岩风景区、鲁迅故里、马山镇东安村等三家展示性传承基地,并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使社戏展演常态化。

三、组织专家研讨,理清保护思路

2011年11月,水乡社戏专家研讨会在绍兴市非遗中心召开。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童芍素、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宏图,以及绍兴市地方文化和民俗专家任桂全、裘士雄、杨乃浚、张观达,绍剧表演艺术家王振芳等省市专家出席会议,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乡社戏传承、保护、发展的文章。

四、设立专题展馆,传播社戏知识

为对“水乡社戏”进行集中展示,2011年年底,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马山镇东安村设立“水乡社戏专题展馆”,免费对外开放。展馆以文字、音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社戏的历史渊源、演出程式、演出内容、传承情况等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前去参观的群众对绍兴的水乡社戏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五、组织大型展演和现场摄影比赛,扩大社戏影响

为充分展现水乡社戏的风情,扩大社戏影响力,绍兴市文广局连续几年以“看千年社戏 品水乡风情”为主题,组织大型展演活动。

2011年11月,水乡社戏展演活动在传承基地马山镇东安村举办。千余名观众在蒙蒙细雨中观看演出,品味鲁迅笔下的水乡社戏风情画卷。

2012年6月,演出以钟堰庙戏台为主场地,马太守庙戏台、城市广场戏台、马山镇东安村戏台、柯岩风景区鲁镇戏台、鲁迅故里戏台等为分场地,精彩的表演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和追捧。

2013年,水乡社戏大型展演活动作为“非遗十年 美丽绍兴”系列活动之一,于9月26日,以钟堰庙戏台为主场地,以马山镇东安村戏台、鲁迅故里戏台、柯岩风景区戏台等传承基地为分场地,组织社戏演出。

2013年,水乡社戏被评为绍兴市八个非遗品牌活动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