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花作品北京绢花,也称“京花儿”,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昉(713—741)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为了遮丑,她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凋谢,宫女们就只能用棱、绸做成假花,作为替代品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到了清代,绢花更为盛行。清官内府御用工场所设的各种作坊就有“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绢、纸、通草、米家花等,以供宴会、饰戴之用。[4]
分类
北京绢花作品(4)北京绢花是用高级纯丝制成的,分绢枝花和绢盆花两大类。绢花色型各异,无一重样。“花中之王”牡丹,艳如烟霞;“花中皇后”月季,妩媚俏丽;傲霜斗芳的秋菊,清雅飘逸;盛开的杜鹃,则把人们带进了“一堆红雪罩春烟”的意境。[4]
用途
绢花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在中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嫁娶、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4]
原料
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4]
工序
绢花的制作过程分为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和组枝等工序。[4]
北京绢花题材多样,其中有戏剧花、花纤、盆景、花篮等;色彩由单色为主发展成以多色或套色为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并吸收了中国画中花卉的一些表现手法,牡丹、芍药富丽端庄,梅、兰、荷、菊挺秀优美,各种野花新颖多姿,绚丽多彩。[5]代表作品有《大富粉》。[6]
传承价值
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4]
传承人物
金铁铃,男,1956年7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北京绢花。[7]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获得“北京绢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8]
重要活动
2018年4月20日,2018北京文化周走进台湾高雄,开展一系列包括非遗展演、文艺演出及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北京绢花作品参与展示。[9]
2018年9月17日,“匠心筑梦 文脉流芳”——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手工艺师徒传承教育工坊暨作品展示系列活动开幕,北京绢花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