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连响

肉连响

中文名 肉连响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 湖北省利川市
目录导航

文化起源

“肉连响”的起源尚无文字记载。据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老人潘招成(1918年生)、牟来群(1912年生)等回忆,二、三十年代,在利川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头上、手上、脸上涂满泥巴,双手活泼地拍打身体,沿街行乞,被人们称之为“泥神道”。

艺术特色

艺术发展

解放前,“肉连响”只是一种行乞手段,表演的目的是为赢得主人的欢欣和同情,希望得到施舍。解放后,根据已有78岁高龄的“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对一群年轻师傅的言传身教,“肉莲响”逐渐成为土家族乡民欢庆丰收和活跃市场的民族民间舞蹈品类之一。“肉莲响”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揉进了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动作与韵味,并相应配上了“莲花落”的音乐曲调,唱词则由舞蹈者根据需要“见子打子”(即见什么唱什么)既编既唱,使之更加充满情趣和观赏者的现场互动情绪,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普及和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的民族民间舞蹈。

表演形式

舞者赤裸上身,以手掌拍打自己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并配以口技或鼓声,呈现出自由奔放、怡然自得的姿态。这种民间舞蹈,有着粗犷、潇洒、古朴、诙谐的舞风,人们称之为“肉连响”。

“肉连响”多为男子表演,表演场地不限大小均可,由于动作和声响关系密切,表演时只穿背心、短裤或者干脆赤膊上阵,既不需要道具,也不需要更多服装,所以极易为大多群众接受。它的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十几种。“肉连响”的表演生动、诙谐、活泼、自由。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的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 “肉连响”虽无唱腔、无伴奏,但口读简谱短而有特点,艺人根据演唱的需要,加上舌头弹动的声响伴奏,更增添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传承保护

在利川山城,有一位尽人皆知的“吴裁判”,他的出名,除了多年担当业余篮球裁判外,是大家都知道他会跳肉连响。

“吴裁判“的名字叫吴修富,土家族,1928年农历10月12日生于利川城。他十三岁时进都亭小学,直接读三下、四上,只读了一年书。然后两次到报社当印刷工、打杂。解放初,到鄂西公安当兵3年,主要为专署站岗。他一生主要从事理发,17岁开始拿剃头刀,五十多年,操得一手好技术。理发之余,他当起了业余裁判,热心服务于篮球场上。

吴修富从小热爱文艺和体育,拜师学理发时,常因跑去看戏打球,没少挨师傅的训斥。那时,常有民间艺人在城里演戏,吴修富边看边学,什么龙船调、耍耍、莲湘——,他学得维妙维肖。有时学了还不忘向艺人要唱词材料,常跟人家一缠就是老半天,直到了却心愿为止。吴修富年少时与他一起理发的牟师傅,经常学做“泥神道”动作。“泥神道”,即旧社会穷人乞讨的一种方式,乞讨人上身赤裸,身上糊满稀泥,双手在身上拍打,使其稀泥四溅。乞讨人走到哪家,哪家被迫给钱,以使乞讨人早点离开。吴修富看到牟师傅学做“泥神道”的动作很有趣,也跟着模仿起来。只要理发的活儿一闲下来,他就比比划划,琢磨舞蹈技艺。他经常脱光衣服,双手在身上拍打,嘴里哼着节奏,跳得满头大汗。无数次的练习,无数次的揣摩,使他对这种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到后来,他试着把秧歌舞、耍耍、跳丧舞、莲湘等民间舞蹈的动作融为一体,通过拍击肩、臂、额、肘、胯、腿、脚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其舞蹈动作和声响效果,跟打莲湘相似。由于不用道具,只是双手与身体各部位接触发生有节奏的响声,人们把这种舞蹈称之为“肉连响”。一有空闲,吴修富就自编自练,自娱自乐,使舞蹈动作娴熟定型。一有机会,他就露两手,并无数次的在公开场合亮相,从而渐渐有了影响,形成了气候。

正是由于他多年来对传承肉连响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被授予恩施自治州“民间艺术大师”光荣称号。

2019年11月,肉连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舞蹈起源

肉连响的两个起源——泥神道和打莲湘。

泥神道是一种非常粗犷独特的舞蹈,舞者赤裸上身,手抹稀泥,过程中一边舞动一边将稀泥拍打在自己身上。此时正值寒冬,为了能真正融入土家族的豪迈奔放,阿丘和何云伟在严寒中脱掉上衣,将冰冷的稀泥拍在自己身上。

莲湘是一种装饰了花穗铁线等装饰物的细竹筒,舞蹈时手持莲湘敲击自身肩、臂、肘、胸、腰、腿、臀等部位,发出有节奏感的声响。

不论是泥神道还是打莲湘,都是用手或者工具拍打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并由此表现出一种浓烈彪悍的生命力,这也许就是探索肉连响起源的重要线索。好武成性的古代巴人,热衷于一种武舞,便是在鼓乐的伴奏下,裸身表演,刚劲威猛,这与肉连响非常相似。可见,“肉连响”舞与远古巴人武舞一脉相承,蕴含着土家族民族的彪悍意向与尚武情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