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号子

海洋号子

中文名 海洋号子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型 传统音乐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舟山群岛,是拥有大小一千多个岛屿组成的著名产鱼之地,据历史学家推测,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来到舟山溗泗县大洋山、小洋山定居,从事捕鱼为主的生产活动。其中舟山本岛最大,岱山次之,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海岸的中心,著名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岱山为海洋大县,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鱼。清中叶至民国直到建国初期,鲁、苏、折、闽、粤、台等东南沿海数以万计渔民聚集在这里围捕大黄鱼,座无虚席,在我国传统渔业曾辉煌一时。

旧时岱山及舟山诸岛,木帆船是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的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体态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于是形成了丰富的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就在这一带渔民生活中代代相传、代代蔓延。

基本特征

舟山渔民号子和其他号子一样,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行为,它依附于生产,依附于劳动,它产生于生产劳动而又能动地为生产劳动服务,是生产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音乐具有简明、直接的表现特点和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其音乐节奏和劳动节奏相吻合,朴实地表现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面貌。由于以上这些特征,形成了舟山渔民号子是一种无定性和一种有规而无格的现象。如拔蓬这一劳动程序,按照劳动的力度分“小号”和“也啰号”两种,“小号”一般是拔蓬开始时船蓬较低,风力不大的情况下使用的;待蓬拉至一定的高度,风力加大,每天甚至每时都不一样的,“小号”今天可能是唱16节,停在商音上;明天可能是唱26小节,停在角音上;后天又出现另一种音乐格式。“也啰号”也是一样,格式随着自然现象和劳动力度的变化而形成无定式、无定格、无定性。无定性非随意性,其“规”还是存在,即基本框式上基本不变,只不过在速度、力度、音区、音域以及落音等方面有所改变,是一种有规而无格的民间音乐形态。

渔民号子旋律高昂激昂,节奏强烈,整体风格粗矿,豪迈,雄浑有力,演唱形式为地方方言,一般有调少词,多用语气衬词。演唱时,由船老大领唱,其余人和唱跟进。渔民号子没有任何乐器伴奏,是纯粹原生态的男性粗犷豪迈音色的展示。

代表作品

舟山渔民号子按工序分有:《起锚号子》(分大号、小号),《拔蓬号子》(分小号、吔罗号),《摇橹号子》(分单人摇、双人摇),《打水篙号子》、《起网号子》、《抬网号子》、《拔船号子》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与浙江沿海其他地区的渔民号子相比,舟山渔民号子种类相对齐全,曲调粗犷优美,体现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海洋民俗研究价值。舟山渔民号子是当地渔民船工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民间长久流传不衰。[1]

传承状况

从生存环境来看,由于现代机械捕捞方式替代了传统的渔业手工捕捞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原生态渔业生产环境等因素,舟山渔民号子已处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局面。

从自然规律来看,民间渔歌手日臻老化且频频过世,渔民号子的传承者日见锐减,欲成绝响。

从民间传承角度看,越来越多的现代渔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喜欢迎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元素,对传统渔民号子认识不足,传承观念淡薄,兴趣淡化。

从保护角度来看,尽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但由于面临资金的缺乏,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衷。岱山是个海岛贫困县,县财政异常困难,渔民号子保护经费非常有限,致使渔民号子展演载体、平台、传承队伍等保护措施无法实施,使舟山渔民号子处于临危境地。[2]

传承人物

2008年嵊泗县76岁老渔民周文利被评为“舟山渔民号子”代表性传承人,使《拔篷号子》和《摇橹号子》等嵊泗渔民号子得以传承。自16岁下海捕鱼,周文利已和渔民号子相伴60个年头。周文利说,嵊泗渔民号子节奏鲜明、律动性强,适应了当时拉网、收锚、拉船、摇橹等渔业劳动的需要。同时,号子歌词一般都是语气词,声音浑厚有力、节奏强烈。

由于年轻时担任过渔船副老大、负责船上的拔篷工作,周文利对《拔篷号子》情有独钟。与笔者交谈时,他特意表演了这支号子。老人仿佛又身临当年渔船扬帆起航的作业场面:“嗨嘬吔啰嗨,嘬吔啰啊啰!”只听他放开嗓门振臂一呼,船上的渔民们就奋力拉动船帆:“吗家罗啰嗳啰,安安安舌色叻叻。”大家步调一致,统一劳作,渔船顺利扬帆起航……

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周文利喊号子时的口气依然悠长。要喊好渔民号子并非易事,周文利对此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他说,喊号子时,喉咙里要含一口唾液,只有让唾液在喉咙里滚动起来,喊出来的声音才够雄厚,曲调才会更好听。凭借独特的技巧,周文利参加“舟山渔民号子王”电视总决赛一鸣惊人,获得“风采”、“大众人气”两项大奖。11月,他受邀参加了中国渔歌邀请赛,比赛中以一曲《拔锚号子》成为现场最受关注的演员之一。

随着在比赛中频频获奖,周文利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前来向他讨教的人也多了起来,县文化馆还为他录制了渔民号子,作为嵊泗渔歌再创作的原始素材。村里一些人看到后都劝他:“渔民号子千万不能被录走,一旦让别人学去,奖就要让别人拿走了。”但周文利却把这种传授当成了传承嵊泗渔民号子的一种方式?押“我肚子里有多少货,就教给别人多少货。”周文利高兴地说,他已找到了传授渔民号子的接班人。[3]

保护措施

为保护传承舟山渔民号子,自2003年以来,中共岱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海洋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2003年底,县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了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小组,2006年9月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对舟山渔民号子在表演队伍、组织活动、保护整理、内外宣传、教学传承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努力:

一、抢救、保护:

1、开展内外宣传:一是2004年12月,浙江电视台专程来岱拍摄岱山渔歌专题片,该片多次在浙江电视台播出,并在香港凤凰卫视等世界各地华人媒体中播放、播出;二是利用县电视台栏目,播放岱山渔歌精品节目,加大观众的认知度;三是拍摄舟山渔民号子的相关专题,作为礼品输送县外,四是利用精品渔歌号子节目,参加市级以上文艺比赛或演出。

2、构建活动平台:2004年,岱山举办徐福东渡节,舟山渔民号子在开幕式上亮相,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2005年6月,岱山承办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推出渔民号子品牌;同时还主办了首届全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盛况空前。舟山渔民号子登场亮相,获一金一银一铜佳绩。2006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期间,岱山举办以渔歌号子为音乐载体,以感恩海洋为演唱主题的大型歌咏大会,1300余名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渔民农民群众参与演唱,场面壮观感人,海洋文化气息浓郁。

二、传承:

1、组织传承队伍:县文化馆建立一支渔民号子辅导队伍,常年下基层进行辅导。并分别在岱山县城高亭镇建立了“蓬莱业余文艺演唱队”和“晨练合唱团”两支队伍,开展常年性的演唱、教唱活动。

2、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县委表彰命名渔民号子传人,发放每月补贴费,并规定每名渔民号子传承者招收一名徒弟。

3、加强培训辅导:分别在岱山县高亭小学、岱山技校等学校开设中小学生音乐第二课堂—学唱舟山渔民号子;几年来通过师生在各个场合的演唱、表演,渔民号子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后继有人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岱山县文化馆利用企业文化载体,组织业务干部下企事业单位编排渔民号子节目。4、着力整理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共收集、整理渔歌小调100余首、渔歌号子30余曲,同时改编渔歌10余首、创作渔歌新作20余首,在此基础上编印了《岱山渔歌》一集。[2]

社会影响

“舟山风”渔民号子队在非遗传承人洪国壮带领下应邀参演由韩国光州广域市城市观光协会、英国朴茨茅斯华人协会和澳大利亚中华文化协会主办的在韩国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中老年艺术交流节,并在国内外十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本次演出的最高奖项——金奖。

“舟山风”渔民号子队已成立近10年,拥有队员40余人,上央视演出达10余次,今年十月及明年七、八月将受本次演出组委会的邀请分别赴台湾、欧洲演出,以进一步传扬舟山渔民号子非遗项目。[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