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

中文名 汉魏洛阳城遗址
目录导航

发掘概述

从196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期在这里进行全面的调查发掘,究明了城的平面形状﹑城墙的规模﹑城门和城内主要街道的分布﹑武库和太仓的位置,并根据城门和街道的分布情形,推定东汉南宫和北宫的范围,发现了北魏宫城的主要遗迹。发掘工作的重点,在于城南的明堂﹑辟雍和灵台,它们是中国古代都城特有的礼制建筑,灵台则是当时的天文台。最高学府太学的遗址也经勘察和部分发掘,出土许多石经的残块。

2023年12月21日,为期2天的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持续在古都洛阳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考古队队长刘涛在会上披露,在汉魏洛阳城宫城内发现北魏皇家大型仓窖遗迹,是目前所确知的等级最高的古代仓储类建筑。仓窖总数约240座,其外侧还以夯土墙合围,北部还有官署等建筑遗迹等,在宫城内形成一个东西宽约150米,南北约600米,较为独立的仓窖区,当为北魏时期的皇家府库遗迹[1]

历史古城

东汉雒阳城 

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里。全城共设12个城门。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面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0~40米不等。据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以后不断扩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勘察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的。 

  魏晋洛阳城 

曹魏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其规模不超过东汉。西晋时城的形制和布局亦无多大的改变。但是,魏明帝曹叡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镛城。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勘探和研究证明,由于魏晋时战乱频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洛阳城的西北城墙外壁和金镛城的外壁设置了许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马面”,这是中国古代城制上的一个创举。

  北魏洛阳城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门;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见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创了先例。

周边遗迹

南郊的礼制建筑和太学 

东汉的辟雍﹑明堂和灵台,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开阳门外大路的东侧,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70米,四面筑围墙。据记载,辟雍四面门外有水沟,其上架桥。曹魏和西晋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晋武帝三临辟雍碑及其碑座。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明堂在开阳门外大路的西侧,平城门外大路的东侧,东距辟雍约150米。遗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240米,其中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之所在。明堂的这种形制,正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西晋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应在东汉明堂的旧址之上。灵台在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东距明堂约80米。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围墙,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约50米见方,残高约8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铺砌的“散水”。上层比下层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间,用长方砖铺地。东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红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学说设计的。曹魏和西晋,都沿用东汉的灵台。西晋末年的战乱,使灵台受到严重破坏,北魏时遂废弃不用。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经勘探和试掘,主要遗迹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遗迹保存较好,平面亦成长方形,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据记载,东汉的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屡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灵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经于太学,称“熹平石经”。汉末董卓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魏文帝黄初五年,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而咸宁二年(276)又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存。

荣誉记录

2016年5月16日,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年代早晚排序),紫禁城始祖——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排名第8[2]

2021年10月18日,汉魏洛阳城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