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史料记载,女娲是地位比黄帝还高的华夏人文先祖,是人类生命的创造之神。“天穿节”的女娲纪念透出古代人们对生命之神的敬畏,对庇佑人类的感恩。
为了纪念女娲补天,在古代,正月二十这一天,人们会在庭院中支锅生火,煎出面饼或糯米饼,叫做“熏天”;或者做一个又大又圆的面饼,上面插上一枚穿有红线的缝衣针,主妇手捧大饼,登梯送到屋顶上,以象征补天[1]。
天穿节是很多地方的民俗,如辽宁。这一节日风俗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现代只在客家等少数地区还有此风俗残留[1]。
正月二十,俗称“小天仓”。 偏关农村,各家各户要用炭灰在院内画一个圆圈,晚上在圈中上三炷香,谓之打窑,意为备好粮仓,等待丰收。据说,这一天若下雨雪,则预兆丰年,将添仓增粮。“补天”时,全家人都站在院子里,虔诚地望着屋顶问“补住了没有?”主妇则在屋顶上高声回答“补住了!”然后,主妇将面饼捧下来,全家人分食。
正月二十五俗称 “老天仓”。农家依旧用炉灰在院内画一个圆圈,上香三炷,预祝风调雨顺,仓溢囤满。用荞面捏一个面人叫“仓官爷”,骑一匹马,再捏十二个有棱有角的面灯盏以及一些坐在面盆中的小面人,叫“满炕炕”,意谓全家人欢庆丰收。所捏之物上笼蒸熟,灯盏以棱角多少记月份,蒸熟后要检查,若哪个里面有水,即预示哪个月有雨雪。晚上把骑马的仓官爷放入圆盆中,灯盏里倒上胡油,放上棉花灯捻点燃,再放入“满炕炕”,最后将圆盆放入水瓮里,并念念有词:“仓官爷,饮马来,糜子谷子驮将来。”另外,还要烙一个小面饼盖于窑子中央,叫“盖窑”,预示仓满囤溢。
“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宋人李觏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天穿日”妇女活动的情景,表达了对女娲的崇敬之情[1]。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中,只有“天穿节”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