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专政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尝试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尽管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有新的花火。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政治体制建设的理论,源于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列宁将阶级作为划分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从而形成全新的相互关系:无产阶级享有广泛的民主,“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从而对剥削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进行镇压。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认为,国家政权机构是政治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新的政治关系的建立与社会的阶级划分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结果必然要形成新型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历史阶段,仍然以国家为主要表现形式。党史,列宁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政治体制”这一概念,他主要将其定义为“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列宁在《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一文有着以下观点: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包括党、国家和工会等社会政治团体,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组织体系,工农群众参通过参加这些组织从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继承并发展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内容,并取得实质上的进展:斯大林认为,工会是工人阶级全体成员的组织,它从自己的队伍中选拔出优秀分子来担任一切部门的领导工作并且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和落后分子联系起来,把工人群众和工人阶级先锋队联结在一起。苏维埃是全体城乡劳动者的政治代表机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直接表现所有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措施都要通过它来加以实现,从而把千百万劳动群众和无产阶级先锋队联结起来。合作社是非党的劳动者的群众性组织,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便于联系农民群众,从而把农民群众引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青年团是靠近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它的任务是帮助党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而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中承担最为重要的责任,即领导责任,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各个部分才能各司其职。因此,共产党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其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苏联后续几任领导人的理论演变
赫鲁晓夫继斯大林以后,基本肯定了他的观点,但认为苏联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完全变成人民的国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普遍被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1870年,勃列日涅夫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关键就在于正硝地发挥社会政治体制的作用。197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的报告中,要求全面发展苏维埃社会的政治体制,用“政治体制”一词逐步替代“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政治体制的重要论述,尤其在苏联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专政”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的继承,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但实践的发展并不完全尽如人意。苏联解体是“无产阶级专政”一种模式探索的失利,这意味着苏联所理解和实践的“无产阶阶级专政”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脉相承,但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在较长的历史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