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资本》(Value and Capital)最近八十年来论述价值理论问题的最重要著作。
作者: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04—1989):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首次出版:1939年
全书名:《价值与资本:经济理论的若干基本原则之探究》(Value and Capital: An Inquiry into Som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 Theory)
被誉为: 最近八十年来论述价值理论问题的最重要著作
希克斯的主观价值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也是本书的出发点,西方经济学家称它是本书的“杰作”部分。
《价值与资本》他看到了商品的效用无法直接衡量,同时又认为效用有大小高低之别,即效用不是数量概念而是次序概念。而效用的高低大小,乃是受消费者既定“偏好尺度”支配的,希克斯采用了埃奇沃思、帕累托的几何方法,用无差异曲线图说明自己的主观价值论。
他提出无差异曲线的概念。横轴X代表X商品,纵轴Y代表Y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消费者按照已定的收入和价格可以对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进行选择。不同的商品组合可以使消费者得到相同程度的满足,因而具有无差异性。把商品X和商品Y的不同组合在坐标平面上的点连接起来,便得到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都代表同等的满足水平。只要每一项商品都有正的边际效应,无差异曲线必定都是向右下方倾斜。
希克斯在以序数论代替基数论时,用“边际替代率”概念取代了“边际效用”概念,又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取代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说该无差异曲线表明边际替代率随着X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希克斯认为,这一规律可以告诉我们边际效应的变化趋势。
希克斯在引言中写道:“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其实,他所找到的分析方法不过是马歇尔和瓦尔拉“均衡分析方法”的继续,其特点是把“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结合起来。
全书除序言和引论以及数学附录外,共分四篇24章。第一篇是主观价值理论(含3章);第二篇是一般均衡(含5章);第三篇是动态经济学的基础(含6章);第四篇是动态体系的运行(含10章)。
《价值与资本》共分4篇24章。
第一篇是主观价值理论(3章);
第二篇是一般均衡(5章);
第三篇是动态经济学的基础(6章);
第四篇是动态体系的运行(10章)。
1.-LM模型,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乘数-加速原理,用于解释经济周期。
1950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在《经济周期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一书中提出。希克斯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物品和劳务实际产量的波动表现为一种沿增长或趋于上升路线上下运动状态。其波动的高涨阶段和低潮阶段是由乘数和加速原理结合的作用决定的。即:希克斯经济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加速数的作用,产量(收入)的增长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又由于乘数的作用,投资的增长又引起产量和收入量按某一倍数增长。从而使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其扩张幅度受周期上限限制。周期上限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生产资源可被利用的限度。当扩张达到周期上限时,就会转向经济收缩。收缩时,由于加速数的作用,投资的下降又会引起产量和收入量按照某一倍数下降。其下降幅度受周期下限的限制。下限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当下降到周期下限时,经济又开始回升。希克斯根据对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认为在这一长时期内显现出一种有规则的7-10年的周期性波动,以经济增长为背景。
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他完善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来解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IS-LM模型,其中,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并利用它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同时决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模型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他继卡尔多之后提出了新的补偿标准,在批评庇古福利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新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还研究了通货膨胀,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他与萨缪尔森提出乘数-加速原理,用以解释经济中产生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他在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及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史理论方面都有所贡献。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1904年,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
1926年,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1932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历任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
1938-1946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1946年,回到牛津大学。
1942—1971年,先后成为英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西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并担任牛津纳斐德学院名誉委员、剑桥冈维尔和凯乌斯学院名誉委员、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维也纳大学名誉委员等职务。
1964年,封爵士。
《价值与资本》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从而创立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其灵魂的宏观经济学。二战后,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跃升为主流经济学。在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无论就其基本问题、分析方法,还是政策含义,都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两者的内容相互隔绝。为解决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这些矛盾,经济学家们力图使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力求重构宏观经济理论,使之重建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则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在1939年出版的专著《价值与资本》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研究的先河。希克斯没有盲从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凯恩斯的经济学还是一种萧条经济学,而是以马歇尔、瓦尔拉和维克塞尔的理论为基础,力图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从此奠定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研究基础。是中国的脊梁柱。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