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百年沧桑,山东大学的管理学教育历经了商科教育、国民经济管理教育、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四个主要阶段。早在学校设立初期,山东大学就设置了商科;改革开放后,山东大学于1980年设立了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985年原山东大学成立了管理科学系,原山东工业大学成立了管理工程系;1994年原山东大学正式成立工商管理学院;1999年经专业整合后,改为管理学院;原山东工业大学也于1999年成立了管理学院。2000年,新山东大学成立之后,将东校区管理学院和南校区管理学院合并重组为新管理学院。
进入21世纪后,山东大学的管理学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管理学院驻地 知新楼
管理学院驻地 知新楼
管理学院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当前管理学院共设有13个本科专业,拥有企业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点以及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七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涵盖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另外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含工业工程、项目管理)两个专业学位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各类在校学生6000余人,已成为山东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以高水平学者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国内外学者紧密合作的学术梯队。全院现有专职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70人,70余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在提升现有师资的同时,管理学院建立了讲席/特聘教授、访问教授制度,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并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师资力量日趋雄厚。
学院的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作为“山东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管理学院在我国尤其是山东省的管理研究和为各级政府、企业界进行咨询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底,管理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百部,承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
学院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的管理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将军集团和济钢集团等著名企业家来学院做学术报告,并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管理论坛”和“山大—将军高级管理论坛”等。学院还多次选派教师赴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大学、企业进行访问、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展望未来,管理学院将以“教书育人、严谨务实、崇尚真理、服务社会”为使命,推动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员工个人发展营造空间;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勇于担承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为社会文化进步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相应组织结构图: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学院领导:
| 姓名 | 职务 | 分管工作 | 主要对口单位 | 联系院内单位 | 
| 武常岐 | 院长 |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 学校行政职能部门 | |
| 吉小青 | 院党委书记 |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 学校党委职能部门 | 旅游管理系 | 
| 卞江 | 副院长 | 协助分管财务工作,分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除MBA/EMBA)、国内合作与服务山东、非学历培训工作 | 研究生院、服务山东办公室、财务部 | 工商管理系 | 
| 石清云 | 党委委员/正处级辅导员 | 分管纪检、办公室、校友工作 | 学校办公室、纪委、校友工作办公室 | |
| 毕建增 | 党委委员/院工会主席 | 协助分管财务工作,主持学院工会工作 | 校工会、财务部 | |
| 王益民 | 副院长 | 分管学科建设与规划工作、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研究生院 | 市场营销系 | 
| 路军伟 | 副院长 | 分管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 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国际事务部 | 会计系 | 
| 孟庆春 | 副院长 | 分管本科教学、继续教育、资产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本科生院、本科招生办公室、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图书馆 | 信息管理系 | 
| 石 岩 | 院党委副书记 | 分管教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统战、保密、工会、计划生育、离退休、招生拓展工作 | 教师工作部、统战部、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离退休工作部、校工会 |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 
| 肖 柯 | 院党委副书记 | 分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就业、共青团工作 | 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工作培训基地 | 院机关 | 
| 刘 冰 | 院长助理 | 分管MBA/EMBA工作 | 研究生院 | 人力资源管理系 | 
| 姓名 | 职务 | 分管工作 | 主要对口单位 | 联系院内单位 | 
| 武常岐 | 院长 |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 学校行政职能部门 | |
| 吉小青 | 院党委书记 |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 学校党委职能部门 | 旅游管理系 | 
| 卞江 | 副院长 | 协助分管财务工作,分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除MBA/EMBA)、国内合作与服务山东、非学历培训工作 | 研究生院、服务山东办公室、财务部 | 工商管理系 | 
| 石清云 | 党委委员/正处级辅导员 | 分管纪检、办公室、校友工作 | 学校办公室、纪委、校友工作办公室 | |
| 毕建增 | 党委委员/院工会主席 | 协助分管财务工作,主持学院工会工作 | 校工会、财务部 | |
| 王益民 | 副院长 | 分管学科建设与规划工作、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研究生院 | 市场营销系 | 
| 路军伟 | 副院长 | 分管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 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国际事务部 | 会计系 | 
| 孟庆春 | 副院长 | 分管本科教学、继续教育、资产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本科生院、本科招生办公室、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图书馆 | 信息管理系 | 
| 石 岩 | 院党委副书记 | 分管教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统战、保密、工会、计划生育、离退休、招生拓展工作 | 教师工作部、统战部、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离退休工作部、校工会 |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 
| 肖 柯 | 院党委副书记 | 分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就业、共青团工作 | 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工作培训基地 | 院机关 | 
| 刘 冰 | 院长助理 | 分管MBA/EMBA工作 | 研究生院 | 人力资源管理系 | 
仰泰山之巅,依黄河之畔,汲齐鲁精华。创建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21世纪山东大学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质量和为国家、区域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日月轮回,春秋代序。在浓郁厚重的山东大学发展史中,商科是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百年沧桑,几经起伏,商学教育的发展历经商科教育、国民经济管理教育、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四个主要阶段。山东大学今天的管理学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开办管理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1980年设立了经济管理专业,1985年原山东大学成立了管理科学系,1994年正式成立工商管理学院,1999年经专业整合后改为管理学院。原山东工业大学于1985年成立了管理工程系,1999年成立了管理学院。2000年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和山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并重组为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兴国之道”。世界在村落化,经济在全球化,社会在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进程的加速,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实干精神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各行各业所急需。在此背景下,管理学院秉承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全面的发展。
管理学院现坐落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获得EMBA办学权,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工程管理硕士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设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图书馆学、物流管理1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专职教师14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32人,副教授7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0%。各类在校学生6000余人。
“遥看一色海天处,正是轻舟破浪时”。“十二五”时期,管理学院的发展业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学院将紧紧把握“十二五”这一战略机遇期和关键发展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学校在建校120周年时将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整合资源,高起点、高层次推进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和影响力、集学术研究、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学院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形成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学院文化氛围,建立适合于学生成长、学者与员工发展的管理体制,造就和谐宽容、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大幅提升学术综合实力。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进入国内商学院综合实力排名前15位,部分学科领域进入前5位,为建设“山大特色,国内先进,世界影响”的商学院而不断努力。
在此,真诚地欢迎国内外优秀学者的加盟,欢迎国内外的有志学子报考山大管理学院!
 
         
         
 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