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
wàng zú
有名望的大户人家。帝王贵胄后裔。
《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堂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
《北史·朱弁传》:“弁又为本州大中正,姓族多所降抑,颇为时人所怨。
《旧五代史·晋书·李专美传》:“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其达者则邈在天表,复若千里,人罕造其门,浮薄自大,皆此类也。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镇远 王擢 表 雍 秦 二州望族,自东徙已来,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华胄,宜蒙优免。从之。”
宋·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子为主婿,女为王妃,布台省而列州郡者不可胜数,亦犹齐之诸田,楚之昭、屈、景氏,皆与国同其休戚者也。”
清 昭连 《啸亭续录·德尚书》:“ 德尚书 瑛 ,姓通颜觉罗氏, 满洲 望族也。”
晋国六卿狭义特指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广义指担任过晋国六卿职位的所有世族。
晋国六卿制度,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回国后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捍卫华夏文明。
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的辉煌正是由六卿几个家族历经十几代励精图治奋斗的结果,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精神,这一点,在华夏民族史上无疑是绝无仅有的。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名门望族
名媛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