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营销

回忆营销

中文名 回忆营销
目录导航

回忆的力量

  在今天这个跨越了温饱需要,继而追求更高精神层面需求的消费时代里,我们除了在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外,还在寻找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尤其是都市人,在每天熙熙皆为名来,攘攘皆为利往的环境中,开始珍惜与留意那些名利无法换来的情感丝缕,沧海桑田,物逝人非后留下的点滴痕迹,集体的回忆就是其中之一。

  我对集体回忆的定义是:在一个群体中,大家对曾经一起共享、构建以及传承的事物的共同回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在特定环境与行为的指引下,这段记忆被唤醒,当事人则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认同与超乎想象的热情,应用在市场中,则是一股强大的销售推动力。这种集体回忆的召唤需要一些载体或道具,比如,纪念馆、纪念碑,就是一种召唤集体回忆的形式与载体,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回忆,在它们面前,能唤起我们集体的共鸣。严格来讲,集体回忆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回忆,比如追忆某位过世的亲人,而更为广泛的集体回忆应该叫做社会性回忆。这种社会性的集体回忆包括曾经一起参与的流行风潮、一起参与过的劳动、一起学习等。

  集体回忆是岁月中流淌的情感,是大家曾经心的凝聚,唤起这种回忆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比如,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多年失去联系的老同学或老战友,自然会多几分亲近,甚至是热泪盈眶的感动,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集体回忆,这种回忆让他们多了份特殊的情感,那份情感甚至超越了与现在身边朋友的感情。

  集体回忆的力量是强大的,合理的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反之,如果我们忽视或抹杀这些回忆,会遭受到强烈的反对与抵抗。2006年11月香港政府为了城市建设需要而清拆被认为具有集体回忆的爱丁堡广场码头,此举引发了众多香港市民的抗议与大规模反对游行活动。在拆除同样具有集体回忆的皇后码头和天星码头时也遭到了巨大的抗议风潮,以致于2007年1月,香港政府提出了将集体回忆作为是否清拆香港历史建筑的参考因素之一。

  集体回忆的营销领域应用

  如今商家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收效却逐步递减,各种形式的让利促销已经不再能打动消费者,此时,贩卖精神层面最深处,最柔软,最宝贵的回忆将是一个全新的,有效情感沟通的营销方式。其可以引导,甚至是引爆目标对象的消费激情,此时,价格已经不在是影响消费决策最关键的问题。

  不卖价格,不卖商品本身,卖的是商品上承载的回忆,这种以物理属性商品为载体,销售其包含的感性内涵——集体的回忆,或以集体回忆为焦点,引起关注,继而促销产品的营销方式,笔者定义其为“回忆营销”,虽然之前回忆营销在理论上还未形成系统化,但是,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已经有了基本雏形,除上面提到的Li Lei&Han MeimeiT系列产品外,类似的商业行为也已经很多。

回忆营销案例

LiLei和HanMeimeiT恤

  相信很多80后经历了若干年以后,还是会记得在年小的时候,我们的英文课本里面的Li Lei和Han Meimei,而且,在最近这几年,互联网、搜索引擎一直在重复着Li Lei和Han Meimei的相关信息,这事实上就是佐丹奴所看到的“商机”。

  在今天,我们已经追求的比温饱需要更高精神层面要求的时代里,我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感,同时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感觉与思想。像我们这批80后会刻意对一些小时候的回忆开始追忆,如吃过的小零食,看过的小人书,去过的小吃店.....这些点点滴滴,已经成为了80后平静生活中的精神必需品。尤其是Li Lei和Han MeimeiT恤的衍生品,是针对于所有的80后,演绎出的回忆。

  往往回忆是放在人心底深处,被压的很深,放不开的忘不了。尤其是针对80后这一群体,是一袭不可磨灭之风,轻轻的沉默于心底,难以磨灭。佐丹奴设计Li Lei和Han MeimeiT恤却刻意在这恰当的回忆风中,将其转变成了一种商机。可以说,佐丹奴所销售的并非是价格,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上所承载的80后共同回忆。

  佐丹奴将回忆变成商机,却很好的得到大卖,这就是抓住了回忆营销的精髓。对于回忆营销来说,最有价值的往往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身后的一片浮华。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商品,用户宁可花更多的钱去买,却不去买一个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个时代,已经是对于生活品味的提高,并非是单纯的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怀旧产品

  在香港,销售集体回忆性商品的店铺非常多,比如一家叫G.O.D的连锁店,专卖怀旧产品——中国红色时代的痰盂、果盘等生活用品;80年代风行全国的大白兔奶糖等食品;中山装、前进帽等服饰;最近还推出了一款避孕套,上面印着过去商家最爱打的广告语:“居家旅行必备”。这些产品价格都很贵,但是买的人却不少,因为,他们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商品,更是购买以这些商品为载体,上面承载着的回忆。

  最近有一首歌词内容讲述“红白机”(9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游戏机)的歌曲非常流行,虽然曲调单一粗糙,演唱水平也并不高,但是大家却非常的追捧,现场演出时台下欢呼声,合唱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不仅是为音乐而陶醉,更是被音乐带回到了那个现在已经被精美网游取代的红白游戏机时代,想起了一起玩魂斗罗、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时的情景。

  在法国巴黎,以复古为主题的时装周发布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一风潮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在法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都开始流行那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流行过的服饰,只是现在再次流行起来多了许多这个时代赋予的独特诠释。

  对于50后、60后的人而言,小人书是儿时最熟悉不过的课外读物,小人书伴随了这这个时代的人走过了那段文化、娱乐贫瘠的岁月,给他们灰色的童年增加了一丝色彩。在今天的古物市场或书店中,年过半百,甚至两鬓斑白的中老年人会突然如孩子一样,眼中闪烁出喜悦的光芒,激动地翻看着儿时阅读过的再版小人书。这些小人书的价格非常昂贵,原版保留至今的小人书动则几千元,上万元,少则也要几百元,即使是再版的小人书也卖到了几十元。是什么让缺乏收藏价值的印刷品小人书可以身价倍增?虽然有收藏市场的经济驱动力,但是其本质是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回忆。

回忆营销的适用领域

  在集体回忆作为商品中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回忆营销更适用于感性商品领域,如服装、装饰、餐饮、茶酒等,而在理性商品中的作用就相对弱的多。因为,回忆营销是在强化感性商品的情感层面力量,而消费者购买理性产品时更多的是考虑性能、价格、质量、售后保障等理性问题,其购买的出发点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感性因素只占很小的份额。

  当然,也可以进行探索与创新,在感性产品中的理性层面做文章,比如某地产公司的一则房屋销售平面广告:主体画面是推介的一栋别墅,优雅的环境,别致的二层建筑,几株树木与翠绿的草地……点睛之笔是下面的一句广告词:“……此情此景让我忆起了童年,坐在树下听父亲讲故事……今天,我已长大,看着已经驼背的父亲与同我当年一样大的儿子,我多么希望这样的回忆能再现并把它传承下去……”,广告旨在引起30岁——40岁、感性的、中产阶层人士的情感共鸣,继而影响其购买决策。但是,理性商品毕竟是理性商品,情感牌打的再好也不会对顾客的购买意愿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笔者更推荐在感性商品领域应用回忆营销。

  如果把回忆营销作为一种吸引眼球与消费者共鸣的营销手段,而非依附于商品本身的话,因为形式与商品的直接关系较弱,其适用范围可以更广泛。比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把一辆第一批生产的梅赛德斯轿车进行拍卖,拍卖结果并不重要,只是借此举来吸引大量50、60岁左右,经济收入丰厚人士的关注,因为这些人从这辆梅赛德斯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的德国,当年的街道,当年的自己……一段时间内,奔驰公司与梅赛德斯轿车受到了目标群体广泛的关注。吸引来关注的目光后,奔驰汽车公司推出新版梅赛德斯轿车,结果销售火爆。

回忆营销操作方法

要学会寻找共性回忆点

  想要玩转回忆营销,琛琛认为首先你要弄清楚自己营销群体是什么年龄段的,然后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了解这些群体喜好是什么。如果你连自己的营销群体喜好的是什么,回忆是什么,是无法进行营销。像佐丹奴设计Li Lei和Han Meimei,就考虑到了80后会喜欢Li Lei和Han Meimei,因为这是80后小时候的回忆。

要学会和用户群体找到共鸣

  除了要找到群体的回忆点,同时还要和你的用户群体找到共鸣,没有共鸣的营销就如同一个没有互动的网站,是很难营销起来。Li Lei&Han MeimeiT恤,采用的就是把回忆内容作为商品的一部分结合到商品上进行销售。这样的营销是找到回忆点,同时和用户群体找到共鸣,了解用户喜好。

要找到合适的营销媒介

  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的营销媒介是不同的,如对于50、60后的消费者,广播、电视和会议营销等方式传播将会很有效,而对于70后、80后来说,网络则是最好的发布媒介。网络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迅速传播特质,善加应用网络的病毒式传播特点,可以迅速扩散集体回忆的内容。所以,在采用回忆营销,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用户群体通常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媒介传播方式,再去进行营销才有针对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