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和陶诗,晋代以后,以苏轼、郝经为代表的诗人,他们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并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所谓和陶诗,为晋代以后诗人所作的和陶诗的总称。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 苏轼用和陶诗之韵这种独创的形式效作其诗。他曾写道“吾前后和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据悉宋版《和陶诗》仅有一部黄州刊本流传于世。
和陶诗苏辙继和陶诗四十七首,李纲、吴芾、王质、陈造、陈起、朱熹、赵蕃、张式、释觉范、张磁、刘黻、舒岳祥、于石等人也创作了数量不等的和陶诗。
金朝和陶较多的是赵秉文。他的《滏水集》卷四有《和渊明拟古九首》,《和渊明归园田居送潘清容六首》,卷五有《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在元代,追和陶诗的诗人众多,且部分诗人和陶诗的数量也较为可观。有郝经、刘因、戴良、方回、安熙、牟献、戴表元、吴莱、王恽、谢应芳、仇远、程文海、汪克宽等。元代在诗歌题目中明确标明和陶的约有十三位,其中和陶诗最多的莫过于郝经,其《陵川集》卷六、卷七专门辑录郝经的和陶诗,计一百一十八首。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而在更加广泛的文化层面上吸引我们进行研究。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表明陶渊明的作品具有普遍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说明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对某种文化的归属,标志着对某种身分的认同,表明了对某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和陶诗南朝宋鲍照有《学陶潜体》诗一首,是模拟仿效陶渊明诗歌的发轫之作。此后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有一首《拟陶征君田舍》(种苗在东皋),因为被萧统收入《文选》,引起广泛注意。唐代这类诗歌多了起来,如崔颢有《结定襄郡狱效陶体》,韦应物有《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效陶彭泽》,白居易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司马扎有《效陶彭泽》等。宋代则有梅尧臣的《拟陶潜止酒》、《拟陶体三首》,刘敞的《效陶潜体》等。这些学陶、拟陶、效陶之类的作品,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在模拟仿效的作品之外,还有大量和陶之作。苏辙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引用苏轼信中的话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苏轼在这段话中将模拟与追和区别开来,从中可以看出他追和陶诗是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是一种新的尝试。的确,追和与拟古不完全相同。拟古是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追和则多了一些以古人为知己的亲切之感。拟古好像临帖,追和则在临习之外多了一些自由挥洒、表现个性的空间。
苏轼"和陶诗"考论苏轼和陶诗共一百零九首,除见于其诗集外,另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3],一部分和诗之后,附有苏辙继和陶诗四十七首。苏轼所和陶诗始于哲宗元符七年(1092)五十七岁,时知扬州,有《和饮酒二十首》,傅藻所编《东坡纪年录》系于此年七月。其余和陶诗都是先后在惠州和儋州所作,其《和归园田居六首》作于绍圣二年(1095)六十岁,这应当是苏轼到惠州后最早的和陶诗。他再贬儋州后先有《和止酒》,接着他又和了许多陶诗,如《和还旧居》、《和连雨独饮》等等,直到元符三年(1100)六十五岁离开儋州,才停止了和陶诗的写作,六十六岁就去世了。这样算来,苏轼的和陶之作是从五十七岁到六十五岁这几年之间的作品,主要是六十岁之后在惠州和儋州的作品。除和陶诗外,苏轼还有《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序》、《问陶渊明》等,亦可见苏轼对陶渊明的喜爱。
苏轼和陶诗中提到陶渊明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和饮酒》)“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和怨诗示庞邓》)这些诗句都对陶渊明摆脱世事保持清真表现了向往之情。更有甚者,苏轼在《和归去来兮辞》中竟然说自己是陶渊明之后身:“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清诗。赋归来之新引,我其后身盖无疑。”苏轼的和陶诗善于将深邃的人生思考贯穿在日常生活细节的铺叙之中,用议论的笔调统摄全篇,既不失陶诗的本色,也保持了苏轼自己的风格。由于其和陶诗多数写于惠州和儋州,其中不乏当地生活和风物的描写,因而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特色。
苏轼和陶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可以说带给诗坛一阵兴奋,从此和陶遂成为延续不断的一种风气。苏轼确有开创之功。几乎在苏轼和陶的同时,其弟苏辙就有继和。稍后,苏门学士们也各有继和之作,如晁补之、张耒和《饮酒》,秦观、晁补之、张耒和《归去来兮辞》等等,宋代邵浩所编《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中就已收入了这些作品。他们的这些和陶之作,一方面受陶渊明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步苏轼之后尘,兼有苏轼与陶渊明两人的风格。有的诗还就苏轼与陶渊明加以比较,例如晁补之《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三:“陶公群于人,而无人之情。诗岂世外语,世语不可名。东坡怜此翁,同调但隔生。形光来户屦,真处人不惊。得酒自醒醉,放意无亏成。”
其中所谓无常人之俗情、真和放意,都可以视为对苏轼与陶渊明两人人格的一种概括。黄庭坚为苏轼写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诗曰:“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8]这也许可以视为对苏轼和陶诗的最早评论。
此后,对苏轼和陶诗的评论颇多,如宋人杨万里在《西溪先生和陶诗序》中评苏轼和陶诗曰:“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东坡以烹龙庖凤之手,而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落英者也。”
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原诗与和诗之间的关系。薛季宣《浪语集》卷六《读东坡和靖节诗》中有曰:“我读渊明诗,颇识诗外意。坡公继逸响,个中有佳思。取友百世上,古来独二士。”此言可谓得东坡之用心。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四中说:“坡公天才,出语惊世。如追和陶诗,真与之齐驱。”也给予苏轼和陶诗以极高的评价。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一《跋宋吉甫和陶诗》将二苏与陶渊明对比:“士之生世,鲜不以荣辱得丧挠败其天真者。渊明一生,惟在彭泽八十余日涉世故,余皆高枕北窗之日,无荣恶乎辱,无得恶乎丧。此其所以为绝唱而寡和也。二苏公则不然,方其得意也,为执政侍从,及其失意也,至下狱过岭,晚更忧患,于是始有和陶之作。二公虽惓惓于渊明,未知渊明果印可否。”这段话对二苏颇有微词,士大夫在失意之时向陶渊明认同是普遍的现象,这并不能成为责备二苏的理由。卫宗武《秋声集》卷五《林丹嵒编序》:“尝论坡翁有和陶篇,概亦相类,而卒不如优孟之学叔敖,何也?靖节违世特立,游神羲黄,盖将与造物为徒,故以其澹然无营之趣,为悠然自得之语,幽邃玄远,自诣其极,而非用力所到。犹庖丁之技,进于道矣。诗云乎哉?坡之高风迈俗,虽不减陶,而抱其宏伟,尚欲有所施用,未能忘情轩冕,兹其拟之而不尽同欤?”
这段话也着眼于苏轼与陶渊明出处态度的不同,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在苏轼的和陶诗中很难找到“未能忘情轩冕”的意思,对苏轼的批评未免显得无的放矢。至于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九所说:“东坡和陶诗,或谓其终不近,或以为实过之,是皆非所当论也。渠亦因彼之意,以见吾意云尔。曷尝心竞而较其胜劣邪?故但观其眼目旨趣之何如则可矣。”[13]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四十《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所说:“东坡和陶,气象只是坡诗。如云:‘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渊明决不能办此。”则着眼于苏轼和陶诗中的个性,是很有见地的。元人张养浩赞赏苏轼和陶诗的独创性,其《归田类稿》卷三《和陶诗序》云:“余尝观自古和陶者凡数十家,惟东坡才盛气豪,若无所牵合。其它则规规模仿,政使似之,要皆不欢而强歌,无疾而呻吟之比,君子不贵也。”
和陶诗宋代继续追和陶诗的大有人在。如陈与义有《诸公和渊明止酒诗因同赋》,从题目可知,当时有众人共和一题的情况。宋代和陶的人还有李纲、吴芾、王质、陈造、陈起、朱熹、赵蕃、张栻、释觉范、张镃、刘黻、舒岳祥、于石等。王质《雪山集》卷十一有《和陶渊明归去来辞》,小序曰:“元符诸公,多追和柴桑之辞。自苏子瞻发端,子由继之,张文潜、秦少游、晁无咎、李端叔又继之。崇宁崔德符、建炎韩子苍又继之。居闲无以自娱,随意属辞,姑陶写而已,非自附诸公也。”陈造《江湖长翁集》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和陶渊明归田园居》六首、《和劝农》等。陈起《江湖小集》卷四十一有《晚年辟地为圃僭用老坡和靖节归田园居六韵》。朱熹《晦庵集》卷九有《和游斜川》诗。赵蕃《和贫士诗》见《乾道稿》卷上,《和陶渊明乞食诗》、《和陶渊明己酉岁九日诗》见《淳熙稿》卷四。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卷二十有《和归去来兮辞》。张栻《南轩集》卷三有《和游斜川》。张镃《南湖集》卷一有《重九日病酒不饮而园菊已芳薄莫吟绕亦有佳兴因和渊明九日闲居诗一首聊见向慕之意云》。刘黻《蒙川遗稿》卷一有《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舒岳祥《阆风集》卷一有《停云诗》,还有《和己酉九月九日》。于石《紫岩诗选》卷一有《和渊明诗》(《饮酒》其五)。此外,王质又编撰《栗里谱》,是今见最早的陶渊明年谱,见其《绍陶录》。
和陶诗金朝和陶的风气仍然继续,赵秉文便是和陶较多的一位。元代和陶的人不少,如刘因、郝经、方回、牟巘、戴表元、王恽、安熙、吴莱、张养浩、汪克宽等。方回《桐江续集》卷五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卷十五有《和陶咏二疏为郝梦卿画图卢处道题跋作》。牟巘《陵阳集》卷一有《和咏贫士》七首,是继东坡和陶的。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二十七有《自居剡溪少遇乐岁辛巳之秋山田可拟上熟吾贫庶几得少安乎乃和渊明贫士七首与邻人歌而乐之》。王恽《秋涧集》卷二有《九日和渊明诗韵》二首,卷五有《和渊明归田园》一首。安熙《默庵集》卷一有《和渊明饮酒》、《和咏贫士》七首。吴莱《渊颖集》卷四有《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汪克宽《环谷集》卷二有《和陶靖节归去来辞》。
明代和陶形成另一个高潮,梵琦禅师、张泐、童冀、李贤、陈献章、童轩、林俊、吴俨、孙承恩、黎民表、魏学洢、范文焕、归昌世、李廷昰、陈良谟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和陶之作。元明之际梵琦禅师有《西斋和陶诗》一编,见朱右《白云稿》卷四《西斋和陶诗序》。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三十五录其《和渊明九日闲居诗》、《和渊明新蝉诗》二首。张泐也有和陶诗,见宋濂《文宪集》卷十二《题张泐和陶诗》。童冀有《和陶拟古》、《和陶杂诗》等,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十九。姚广孝云:“中州才力老成,问学淹贯。二十年来奔走南北,虽涉历世故,乐天知命,有合于靖节之志趣。其和诗如茧抽泉决,略不见其艰窘,矧有牵强者邪?”
李贤《古穰集》卷二十三、二十四有和陶诗多首。陈献章《陈白沙集》卷五有《和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童轩《清风亭稿》卷三有《和归园田居》,其三曰:“偶影自成酌,知音相与稀。山深日将夕,坐看孤云归。疏柳荫前除,凉风吹我衣。衣单亦何恤,所恨愿多违。”诗的意境不凡。林俊《见素集·续集》卷一有《次何少宰燕泉和陶六诗》。吴俨《吴文肃摘稿》卷一有《国贤示和陶止酒诗因次其韵》。孙承恩《文简集》卷十四有《和止酒诗》。黎民表《瑶石山人稿》卷二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魏学洢《茅檐集》卷二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一曰:“庭菊无俗韵,好风徐拂之。澹然独自远,想见东篱时。吾骨本无媚,尔亦恒如兹。霜白花始黄,高卓良勿疑。对之冷人意,得酒欣相持。”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意。范文焕(仲彰)有《和陶诗》二卷,见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十九《范仲彰墓志铭》。归昌世《和陶杂诗》,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三十四。李廷昰《和陶饮酒诗》,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三十五。陈良谟有《和陶小稿》一册一卷,明嘉靖四十四年陈氏天目山房刻本。其“和陶诗小引”云:“余年迫桑榆,百念销歇,简编铅椠,都成长物。又性不饮酒,索居山中,无以自遣,偶展渊明诗读之,欣然会心,反复讽咏,恍若揖其人于柴桑栗里之间,而与之坐清风于北窗下也。于是信手捻出,倚韵而和之,旬日间遂得若干首焉。”戴良、周履靖、黄淳耀的和陶诗较多,下面还要专门介绍。
明代著名的书画家祝允明有《和陶饮酒诗》,《石渠宝笈》卷十:“明祝允明《和陶饮酒诗》一册,素笺本,凡二十首。第十六、十七二首草书,余俱楷书。首幅序云:‘仆本拙讷,缪干时名。两年之间,三谒京国。游趣既倦,风埃黯然。舟中有二苏和陶诗,夜灯独酌,读其《饮酒》二十篇,不胜怅慨,复倚和。’”《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见其《怀星堂集》卷三,诗中颇多人生的感慨和哲理,例如其一:“昔者病斯世,庸人常扰之。百物安大化,甚似垂裳时。衮衮元化中,吾生托于兹。学道三十年,今辰聊寡疑。愿言戒迷涂,灵台亦有持。”
明代和陶的人特别多,这与明代士大夫的追求和标榜有关,他们推崇清高的人格,注重生活的情趣,这在书法绘画、园林家具、茶道花道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和陶与这种人生的追求与艺术的趣味是相一致的。
和陶诗清朝和陶诗数量很可观,尤难作出完整的统计。著名诗人施闰章、查慎行都有和陶之作。施闰章《学余堂诗集》卷三有《客中独酌偶和陶公饮酒》二十首,大都是写仕途的艰险,表达向往隐居生活之情。其一曰:“人生若奔马,促促竟何之。崎岖逐所欲,宁似闲居时。得欢日已足,何为待来兹。彭殇等朝莫,下士心然疑。但当乐相乐,一觞聊共持。”其二曰:“荒途遐且阻,虎豹唬前山。驱车岂无感,客子故难言。时把坐上酒,仰首黄虞年。着书莫我知,吞声谁与传。”
感慨是相当深的。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六《杖家集》有《连雨不止独居小楼和陶杂诗十一首但借其韵不拟其体也》、《春分后大雪和陶连雨独饮韵》。《连雨不止独居小楼和陶杂诗但借其韵不拟其体也》其一曰:“檐空有余滴,窗暗无隙尘。几榻随所设,颓然置我身。幸无俗客喧,聊与书卷亲。湿薪爇破灶,烟气迷四邻。明明际阳和,奈此晦昧晨。宁无好桃杏,寂莫伤游人。”由于他们本人诗歌创作水平很高,所以他们的追和之作从整体上提升了和陶诗的水平。
舒梦兰有和陶诗一百首,姚椿有和陶诗六十九首,孔继□有和陶诗一百二十六首,都是数量较多而又各具特色的。舒梦兰,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卒于嘉庆十五年(1835)。字香叔,又字白香,清嘉庆间秀才,在京入怡亲王幕府八年。有《白香词谱》、《天香词》等。其和陶诗共百首,收入《天香全集》中,前有嘉庆庚申南州曾煜敬修氏序,己未长州王芑孙序。其和陶诗大都是酬答之作,如《戊午腊日映雪读陶诗有感因和饮酒廿首上弘双丰将军》、《和敬修拟渊明怀古田舍诗韵》。诗中说理较多,如《和陶诗连雨独饮怀杨丈少晦》:“吾少本未学,赋诗特偶然。放心驰不收,乃在羲农间。坐此益枯寂,亦非希神仙。死生仅百岁,今古同一天。区区蟪蛄声,鼓翼争相先。斯人遂独酌,绝迹谁往还?杨子吾神交,识面须何年?名山共风雨,晤对应忘言。”
姚椿,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于咸丰三年(1853)。字春木,江苏娄县人。举孝廉方正不就,主讲开封夷山、湖北荆南等书院。其《通艺阁和陶集》三卷,收和陶诗六十九首,有道光癸卯自序。姚椿终身未仕,以讲学为其事业,所写和陶诗多有人生的感叹,如《和乞食》:“平世工闭门,艰难将安之?幸遇贤主人,不责我谀词。我久治生拙,无端千里来。未积?底金,弗虚掌中杯。平生千万卷,知己惟陶诗。既乏固穷节,又非劝农才。以此重愧陶,作诗将谁贻?”
孔继□生年不详,卒于咸丰八年(1858)。字宥函,号廊甫,山东曲阜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任刑部主事等职。其和陶诗见《心向往斋集》之卷十四,有刘氏求恕斋刻本。清人和陶之作还有:莫友芝《和陶拟古》二首、《观南城获和陶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韵》、《正月五日观吴道子画壁水于柏林寺僭渊明游斜川韵》,见《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刻本影印《郘亭遗诗》。郑珍《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见《续修四库全书》据浙江图书馆藏民国三年花近楼刻遵义郑征君遗着本影印《巢经巢诗集》。程寿保《续苏和陶诗》,清同治间刻本,国家图书馆文津楼分馆藏。
读陶诗不同,人们在和陶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自己和陶渊明的距离,可以更深切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人格、趣味。苏轼所开创的这种文学创作活动,使陶渊明更加深入人心,也使陶渊明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陶诗中具有创新性的主题分为五类,其中四类是后人追和较多的:
陶靖节集注(附东坡和陶诗)首先是表现回归主题的作品,《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是后人追和最多的。中国的士大夫总是在出与处之间徘徊,也就是在兼济和独善这两条道路上变换身分。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两句话因为说出了士大夫这种普遍的情况而引起广泛的共鸣。士大夫在仕途上遇到坎坷时,便很自然地想到退隐,也就是回归到出仕之前的状态。当他们想要回归之际或已经回归之后,便自然和陶渊明发生了共鸣,因此追和回归主题的作品也就特别多。如刘因《和归园田居》便是感情真挚之作。不过,陶渊明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田园,还带有回归自我的意思,带有回归到未经世俗沾染的人之本性的哲理意味。这一点在后世的和作中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表现,但在苏轼的《和归去来兮辞》中却有比较深刻的表现。其《引》曰:“子瞻谪居昌化,追和渊明《归去来词》。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虽在海外,未尝不归云尔!”其辞有曰:“藩援虽缺,堂室故存。挹我天醴,注之洼罇。饮月露以洗心,飧朝霞而眩颜。混客主以为一,俾妇姑之相安。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廓圆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苏轼原是一位富有哲学思考的人,他对陶渊明的理解毕竟更深入一层。
其次是表现饮酒主题的作品,《饮酒》二十首也是追和较多的。陶渊明的《饮酒》内容本来相当广泛,和诗可以借此表现种种复杂的感受。此外,《己酉岁九月九日》因为写到重阳节和菊花,很容易引发后人追和的兴趣。
第三类是固穷安贫主题的作品,如《咏贫士》七首、《乞食》等。固穷安贫主题是陶诗的特色之一,和陶者当然会注意到这类作品。但要和得好需要生活的体验,追和这类诗的作者有的是真贫,如刘因、戴良,他们的作品真切感人。有的并不贫,甚至很阔气,连乾隆皇帝也在咏贫士,他们的作品就显得做作了。
第四类是表现生死主题的诗歌,如《形影神》、《拟挽歌辞》等。如何生存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借着和陶表现自己对生死的态度很方便。但是能达到陶渊明那样高度的诗却不多见。陶渊明的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在于其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上,也正是在这两方面陶渊明具有现代意义。他的回归、安贫、饮酒、都统一在这种深刻的思考之上,回归和安贫是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之后所采取的人生态度,饮酒是他安顿自己灵魂的一种手段。对比陶诗与和陶诗,恰恰在这一点上,后人深刻地理解他,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
在众多的和陶之作中,若论其内容和风格,有模仿陶渊明而与他比较接近的。刘因是元诗四大家之一,他的和陶诗风格很接近陶渊明,例如《和拟古》九首之一:“郁郁岁寒松,濯濯春风柳。与君定交心,金石不坚久。君衰我不改,重是平生友。相期久自醉,中情有醇酒。义在同一家,何地分胜负?彼此无百年,几许相爱厚。持刀断流水,纤瑕固无有。”
和陶诗在各家的和陶诗中,戴良努力学习陶诗的风格,几乎是亦步亦趋,例如《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一:“乌鹊失其群,栖栖无所依。岂不遇良夜,谁共星月辉。两翮已云倦,何力求奋飞。遥见青松树,决起一来归。孤危正自念,复虑岁晚饥。苟遂一枝托,安知沟壑悲。”而陈良谟则对和陶有独到看法,其《和陶小稿·和陶诗小引》云:“余直取其胸次流出,不为雕镂绮绘语,而又非近体排比拘束之严可以置思易就,因得宣志适情以永日焉耳矣。初无学之之心,固不知孰为陶孰为我也,亦不知吾之诗平淡与否。如必一一而求其似焉,则是优孟抵掌效孙叔敖,政可作一笑柄耳,非吾意矣。兴阑阁书,爰事此以谂观者云。”
苏轼有的诗接近陶诗,洪迈将陶渊明《拟古》其一与苏轼的和诗相比较:“二者金石合奏,如出一手。何止子由所谓遂与比辙者哉!”苏轼这首诗的确得陶渊明之神韵:“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马雀噪,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另有一些诗虽带有陶诗的平淡自然,但更多地表现苏轼自己的旷达诙谐,例如《和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潠舍获》:“聚粪西垣下,凿井东垣隈。劳辱何时休?燕安不可怀。天公岂相喜,雨霁与意谐。黄菘养土羔,老楮生树鸡。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跨海得远信,冰盘鸣玉哀。茵陈点脍缕,照坐如花开。一与叟醉,苍颜两摧颓。齿根日浮动,自与粱肉乖。食菜岂不足,呼儿拆鸡栖。”这首诗写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当看到树上长出木耳等菌类,便把鸡窝拆除,表示甘于素食。诗中使用“聚粪”、“树鸡”、“土羔”等词语,造成生涩的效果。
宋人舒岳祥从独创性的角度评论苏轼,其《阆风集》卷十《刘正仲和陶集序》曰:“自唐以来,效渊明为诗者皆大家。数王摩诘得其清妍,韦苏州得其散远,柳子厚得其幽洁,白乐天得其平淡。正如屈原之骚,自宋玉、景差、贾谊、相如、子云、退之而下,各得其一体耳。东坡苏氏和陶而不学陶,乃真陶也。”这的确是中肯之论。
在数量众多的和陶诗中,有许多诗是既和原韵又和原意的,还有不少诗只和原韵不和原意,诗人只是借了陶诗的原韵任意地抒写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如果作者不标出是和陶诗,读者难以发现它们和陶诗的关系。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和陶这种文学创作活动本身,已成为一件雅事,至于跟陶渊明距离的远近倒在其次了。
如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三《宋芝山以所摹罗浮画册廿八幅属题捡箧中辛卯旧岁草和陶诗韵与此册同题者录之》二十八首,吟咏飞云顶、青羊石、凤凰谷等罗浮景致二十八处,诗义与陶诗无关。又如孔继的和陶诗题目与一般的和陶诗有区别,标明用陶诗原韵,如《用有会而作韵》、《述往十章用命子韵》,至于诗的内容与陶渊明的原诗往往有较大的距离。很有趣的是他有一首诗是道光辛丑所写,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竟然也以和陶为题,即《道光辛丑夷犯浙江舟山失守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三总兵同日战殁诗以哀之用咏三良韵》,诗曰:“战抚两失驭,外患谁实遗。吁嗟大难端,其来亦云微。舟山孤无援,若为地所私。得失委三镇,遥策拱旌帷。四山合死力,士气无所亏。碧血溅海水,三忠同一归。举世竞高论,临难觇从违。武人耀国乘,闻见今所希。一一食人禄,念之中心悲。寄语大将坛,毋轻短后衣。”道光辛丑时当公元1841年,所谓夷犯浙江是鸦片战争中的事情,可见他是一位关心现实的诗人。孔继□和陶诗中有些景物描写颇为精彩,如:“平野带村市,风景昼清绝。官舍似贫居,日高门尚闭。门前长淮水,莹彻比深雪。曲折汇江流,在远同一洁。”(《寄与人兄长沙用从弟敬远韵》)“荒鸡号断垣,昏鸦聚高柳。门前万古月,形影谁当久?”(《用拟古九首韵寄山阳潘四农师》其一)
饮酒和陶诗平心而论,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和陶而欲达到陶诗的水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众多的和陶诗中,称得上佳作的并不很多。它们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所包涵的文化意蕴。和陶这种文学活动所标示的主要是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
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和陶的人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但是不可否认,因为有了大量的和陶诗,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加鲜明了。陶渊明不断地被追和,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强化。因此,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切入口。
陶渊明的作品流传了一千六百多年,至今仍然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且超越国界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其中必有一种常读常新的经得起不断开掘的元素,有一种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永恒魅力的东西,有一种能够给全人类以启迪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