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口镇以地处瓦房沟口而得名,由原 瓦房口乡和 马家台乡合并而成。
瓦房口镇
1958年设穆家庄公社、瓦房口公社、马家台公社,1984年改穆家庄乡、瓦房口乡、马家台乡。1996年,穆家庄乡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东磨沟、西磨沟、老庄、磨沟、清水庵、大河、凉水沟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党家塬,距县城90千米;瓦房口乡面积57.5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阳川沟、柿园、干沟、金玲、街垣、瓦房、庙沟、枫沟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垣上,距县城80千米;马家台乡面积64.5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金台、金狮、金星、金龙、田丰、云山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狮子口沟,距县城70千米。1997年,撤销穆家庄乡,并入瓦房口乡。2011年,撤销马家台乡(辖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金狮村)、瓦房口乡(辖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街垣村)合并设立瓦房口镇。
柞水县瓦房口镇 瓦房口镇是地处 秦岭南麓、九华山沿脉、 金井河流域的一个镇。该镇位于金井河中下游, 柞水南部,东与 红岩寺镇交界,南与 杏坪镇接壤,西与 凤凰镇皂河沟交界,北与 曹坪镇相邻。
这里平均海拔885.5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左右,降雨量700毫米,属亚温带气候。无霜期为220天左右,属中温气候,境内群山连绵交错,地面起伏极为显著,既有河谷平垣地,又有坡垣地和山坡地。
全镇辖大河村、磨沟村、阳坡村、老庄村、街垣村、瓦房村、街垣村、金岭村、灯塔村、金台村、金狮村、金星村、田丰村、西北沟村、颜家庄等14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
耕地17075亩,荒山面积3.3万亩,林业用地21.6万亩,3907户14145人,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075亩,林业用地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以上。
近几年来,该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全乡干群智慧,兴全乡之财,倾全民之力,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优先发展药材、矿产、林果、烤烟、劳务五大重点产业,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26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1550万元,粮食产量达到2182吨,人均纯收入达到1074元。
依靠科技,示范带动。该乡针对 药材、矿产、 烤烟、林果、劳务五大产业的实际,全乡共组建专业协会16个,扶持科技示范户385户,累计达到816户,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建园,引进品种,良种推广等措施,实现了农民增产、达效、增收,解决了农民生活问题。调整结构,更新品种。按照粮食不放松,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思路,在确保粮食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面积,2004年全乡种植各类经济作物3100亩,种植地膜洋芋962亩,推广良种7818斤,完成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1000亩,栽种烤烟762亩,种植各类中药材4000亩的同时,发展瘦肉猪3820头,布尔山羊1000只,土鸡2.3万只,畜牧、烤烟、林果、矿产等5个产业示范基地。
农业以种植 玉米、小麦、 大豆、洋芋为主;经济林以核桃、板栗、木耳、香椿、香菇、柿子、樱桃等为主;天然药材有猪苓、五味子、杜仲、柴胡、山茱萸等;食用菌以木耳、香菇为主;野生动物以野山鸡、锦鸡、野猪、獾猪、野山羊、果子狸居多。矿产以铜矿、铁矿、银铅矿、白云石、金矿、化石矿为主。产业主要以畜牧、林果、烤烟、劳务为主。
2010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2459.62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5378.55万元,林业产值1317.24万元,畜牧产值2038.57万元,劳务输出6125人,创经济收入60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0元。
境内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全镇通村公路基本都达到水泥化,通组公路沙石化,水电设施齐全,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46%,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65%。14个村都有规范化卫生室,镇有中心卫生院。全镇10所初小和2所中学都实现了校舍“三化”,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近年来,瓦房口镇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县关于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主抓了农业产业、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建设,呈现出了诸多亮点。
坚持以“建基地、强管理、求效益”的生产格局。主抓核桃、板栗、香椿为主的三大经济林。现完成经济林科管3.63万亩(其中核桃15396亩,板栗20904亩),新建香椿基地200亩,全镇香椿产量达到500多吨,收入300万元以上。
坚持“示范带动,科技促效”的发展模式。主抓了规模良种化养殖业。全年全镇新发展百头以上养猪大户43户,猪出栏12679只,猪存栏10474头,土鸡养殖大户10户,养羊大户3户,全镇羊出栏2836只,存栏量达到4053只,家禽出栏96700只,家禽存栏68900只。循环农业示范园的万头猪、万只兔、10万只土鸡养殖场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全面完成春季动物防疫任务,防治率均在100%以上。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市场为依托,主抓了猪苓、天麻、柴胡、五味子等中药材生产。累计种植猪苓37500窝,天麻1700亩,柴胡1500亩,完成野生五味子改造6500亩。
按照县政府下达的种植指标,完成了300亩的种植任务。
坚持“政府引导、人劳搭桥、能人带动”的输出方式。共输出劳务6125人次。
共推广农业增产技术23200亩,种植大豆、洋芋为主的绿色农产品24690亩,种植玉米面积达8125亩。
明月生态养殖公司新引进良种种猪250头,年出存栏1000头,实现产值120万元。
目前,全镇已连片建设花卉大棚22个,日光温室3个,种植玫瑰、百合等花卉,实现产值85万元。
我镇以循环高效农业为抓手,全力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建了街垣村百亩循环农业示范园,以“绿色、生态、高效、循环”为宗旨,本着“立足特色、效益优先、示范带动、集约经营、机制创新、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按照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清洁化生产的标准,走“畜(养猪、养鸡)—沼—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形成现代种植(设施蔬菜)、精品养殖(猪、鸡)和精深加工(蔬菜产品精选)三大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生态化、绿色化、污染零排放,达到科学与经济有机结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把示范园建成以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为依托,集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汇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指导和带动全镇及周边镇乃至全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的31个蔬菜大棚已全面投入使用,大棚蔬菜已上市。养猪场、养鸡场、沼气等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当中,年底可正式投入使用。园区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55万元,利润320万元以上。
三鑫生态养猪场位于老庄村一组磨沟口,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27户,808人,耕地面积1230亩,人均1.5亩,其中人均基本农田0.9亩。现已建成发酵床养猪圈舍2栋,兽医室92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200平方米,仓库80平方米,管理房7间。按建厂规模可养良种母猪(长白、大约克、杜洛克)150头,公猪10头,年出栏三元良种仔猪2000头,商品猪1000头。年创销售收入170万元,年获纯利润43万元。该生态养猪场具有“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的特点:“三省”是省水、省料、省劳力,“两提”:是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一增”是增加养殖效益,“零排放”是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
凉水沟能繁母猪养殖基地位于大河村二组,该基地由能人叶正朝、叶正熙兄弟二人带动当地群众建起的大型规模养殖基地。目前,已发展百头以上养殖大户14户,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达435头,出售良种仔猪4685头,出售商品猪1570头,现存良种仔猪1410头,商品猪710头,实现牧业收入170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该养殖基地位于街垣村兴国产业园内,由街垣村村民党永华投资兴办,目前已投资20万元,已竣工的养兔厂年可养种兔200只,每只种兔年可产仔兔50余只,每年可生产8-10窝,销售可达万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纯利润12万元,同时可解决10人的就地就业。
发展三产,转移劳力。该乡是柞水县条件最差、最偏远的乡镇,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买卖难,基本生产生活必需品难以保证,不断加大三产发展,并根据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该乡多方联系,从西安、山西等引进资金100万元,开发柿园、大河铜矿、凉水沟金矿、阳坡和瓦房沟铁矿,使有效的资源得到利用。乡政府特制定八条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搞第三产业,全乡现有个体工商户152户,农用三轮车112辆。并向西安、山西等地输出劳务工3100人/次,收入950万元,为今年人均增收200元奠定了基础。
强化基础,改善条件。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他们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前后修通了7个村101公里村级公路结束了全乡人挑背驮的历史,拉通了7个村45个组的自来水,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难,完成了瓦房口移动电话和程控站、结束了信息不畅,拉通大河、老庄二个村有线电视和乡政府驻地小片网建设,解决老百姓看电视难的问题,80%的农户能够收看到中央新闻,拉通了10KV高压电,使全体村民都用上照明电,使通乡公路实现了黑色化,为农民兄弟改变贫困面貌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