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口奶

第一口奶

中文名 第一口奶
含义 婴儿出生后吃到的第一口奶
目录导航

重要性

宝宝对第一口奶是有记忆的,第一口奶吃的是母乳,宝宝就喜欢母乳。反之就是奶粉,而且宝宝还会记忆不同品牌的奶粉,第一口吃奶粉会在宝宝血液中形成完整的IgE抗体,使宝宝易产生过敏体质。

抢占市场

一些刚出生的婴儿,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可能被护士私下喂养了某品牌洋奶粉,婴儿因此适应了该品牌洋奶粉,有的甚至连喂养母乳都不适应。等到该婴儿出院了,前述品牌洋奶粉企业竟能获知婴儿父母联系方式,并联系婴儿父母告知其婴儿喝过该品牌奶粉的事实,建议购买该品牌洋奶粉。”

为了抢“第一口奶”,洋奶粉企业付出了大量的营销费用。仅入场费,一家医院可能要好几百万,洋奶粉不计成本营销推广其产品拉高了其成本,这也成为洋奶粉价格高企的重要原因。

医务渠道推广费用之高令国产乳企望而却步。一位乳业专家告诉本报记者,以广州某大型医院为例,近期的一次招标中,仅有四家奶粉企业能够进入,最终进入门槛高达300万元/年,此外还给医院免费提供婴幼儿奶粉,给医务人员发放福利费(邀请医务人员出国旅行等)。最终总的推广费用惊人,销售额达不到四五十亿的奶粉企业绝对无法支付这么高的营销费用。[1]

奶粉代表

奶粉代表“精准制导”

很多产妇都表示,从医院回到家就开始接到不同品牌奶粉公司的电话,个人信息是如何流失的呢?很多方式都可以采集客户信息,比如我们经常举办的专家讲座和妈妈班,一般都会发放小礼品,寄送礼品卡,参加的人绝大多数都会留下姓名、电话和地址,这些活动现在已经推广到卫生站、妇幼保健院、社区医院、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办,信息收集的范围越来越广,如果和科室混熟了,他们的一些客户资料并不保密,有时候我借办公室的电脑用,就趁机把一些资料拷下来,或者请熟悉的医护人员吃个饭就可以搞定。做这个工作是需要情商的,软磨硬泡,看人脸色套瓷什么的,混出感情了,人人都有人性的一面。有了这些客户资料,医务渠道的销售终端终于一对一地抵达消费者,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对目标实施了“有效攻击”。

“我们要的是培养一个忠诚度非常高的客户,起码孩子在一岁断奶前一直要用我们的品牌,这样一年的消费额超过万元。”楚楚介绍说,而这种“忠诚度”靠的就是这样的“精准制导”。

比照我国1995年实施的《母乳代用品销售规则》规定,奶粉代表们操纵医务渠道的所有工作几乎都在被禁止之列。然而,十多年来这个行业却不断发展壮大,风生水起,成为业内公认的一条“黄金渠道”,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工作要点

A类医院一星期拜访两次,B类一星期一次,C类两星期一次

给新妈妈电话推销

每月专家推广会 2-4场 每人500到1000元

每月妈妈班 2-4场 每人50元礼品

医生首次推荐费 一桶提50元

延续费 一桶20元

产妇优惠券 市场价的85折

占领科室,医院小商店、距离医院最近的超市

开发街道卫生站、社区医院

各方观点

乳业专家透露,目前销量前几位的部分洋奶粉企业,在医务渠道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国产奶粉则因为无法高薪聘用“熟知医务渠道”的销售人员,无法支付高额的入场费用和无法获取医院信任,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大块“肥肉”。

一位多年研究乳业的人士表示:“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早在2004年左右就已经出台相关文件禁止开通医务渠道,文件出台后,洋奶粉企业反而在医务渠道做得更猛,手段更加隐蔽,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利益链,有关部门亟待对其进行监管。”

母乳不足的改善方法

奶水不足要多吸

有些妈妈可能下奶较晚,这就更需要早吮吸(不一定要有乳汁)只有早刺激才能早开奶。而健康的足月婴儿从母体带来的营养足够孩子维持一到两天的营养需求,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会饿坏。同时早吮吸也能疏通妈妈乳腺,减轻后期下奶胀痛痛苦。

  母乳喂养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母乳喂养,是因为母乳对婴儿的诸多好处,绝非配方奶粉可比。能让宝宝“第一口”喝母乳当然更好,但奶水不足是,建议应多让宝宝吸。产后泌乳是一种生理现象,产妇乳汁分泌量的多少,主要是受脑下垂体的调节。婴儿吮吸乳头,可以刺激垂体释放泌乳素,引起喷乳反射。

有研究表明,婴儿把乳房吸得越空,母亲下次分泌的乳汁就越多,因为脑垂体接收到的信号是“需要更大的产量”;如果情况相反,宝宝每次都吸得很少,那么大脑就会认为产量“供大于求”,从而减少分泌。

信心和调养是关键

虽然医学上认为,所有的妈妈都能自己哺乳,但要做到纯母乳喂养却并不容易。虽然医院不提倡自带奶粉,但很多家属看到孩子吸不出奶,一着急,还是会自己买来奶粉冲给宝宝喝。

一些产妇生产过后,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关爱,导致奶水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除了饮食、情绪、睡眠会影响乳汁分泌以外,相信自己具有充足的乳汁喂哺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妈妈对自己的母乳没有信心,很容易导致纯母乳喂养不能坚持,转向添加配方奶的混合喂养。

带来警示

所谓“第一口奶”黑幕的最大警示在于——哪里有权力的滥用、哪里有“垄断”,哪里就容易产生腐败。医院扩张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权力,后续对市场的干扰往往就难以想象,同时让很多市场主体深受其害,尤其是孩子和父母。

婴儿的“第一口奶”需要家长和医院面对奶粉市场做出慎重选择,也需要市场和法治进行有效保护。

对千百万婴幼儿至关重要的“第一口奶”,一些奶粉企业通过贿赂医生和护士,让他们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使孩子对这种奶粉产生依赖,最终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

“第一口奶”不应该遭受任何污染和亵渎,那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份口粮,维系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期待,关系到接下来的母乳推进活动。可以说,“第一口奶”对安全、健康、营养等各种因素的要求都很高,需要家长和医院面对奶粉市场做出慎重选择,也需要市场和法治进行有效保护。

很遗憾,现在“第一口奶”被奶粉企业和医院绑架了,被利益污染了。在保护孩子“第一口奶”的问题上,现在家长普遍失去话语权,只能任由医院来“包办”。如果说,医院统一安排“第一口奶”是基于科学需要,是来自市场选择,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医院在选择给婴儿喂哪种奶粉,标准仅仅是这些奶粉企业给了多少“入场费”或“赞助费”,给了医务人员多少“讲课费”“车马费”,甚至直接就看奶粉企业能给他们发放多少红包和回扣。

从某种意义讲,医务人员在收取好处背景下给孩子强行推送“第一口奶”,就是一种权力寻租。这种权力寻租行为,也是对人性伦理的一种伤害。很多医务人员给孩子的“第一口奶”,完全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根本没有考虑与母乳喂养进行对接,甚至让很多孩子形成抗拒母乳而选择奶粉的习惯。而家长往往考虑到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对医院和医务人员选择盲从,即便有所不满,也不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让医务人员更加肆无忌惮地完成权力寻租行为。

国家相关部门早就出台过文件来规制这种行为,奶粉这种企业在开通医务渠道方面,也早有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有明确规定,禁止医疗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财物、回扣。问题是,法律效力并不体现于制度文本,而在执行层面。执法不力恰恰就是孩子“第一口奶”遭受绑架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第一口奶”被污染和绑架,不仅测试出一些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性,更测试出相关法律制度在执行层面的断裂。要想保证“第一口奶”的干净纯洁,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进行严惩,就必须通过严格执法来彻底斩断奶粉企业与医院之间的那条利益链。

卫计委:婴儿第一口奶不能被利益污染 将严查此事

第一口奶不应该遭受任何污染和亵渎,那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份口粮,维系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期待,关系到更进一步的母乳推进活动。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修改完善爱婴医院评估方案和标准,每三年开展一次爱婴医院的复评估工作。

目前我国有7千多所爱婴医院,几乎包括所有的妇幼保健院以及开设产科的公立医院。这些医疗机构都应遵守《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的相关规定,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帮助母亲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指导母亲如何喂奶,实行母婴同室等。

母乳喂养也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凡是为孕产妇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都应该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则依据《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爱婴医院的十条标准》、《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等。[2]

相关新闻

多美滋垄断

2013年9月21日“第一口奶”再度被曝行贿7省区医务人员细节,深陷“贿赂门”的知名奶粉企业多美滋公司昨晚发表声明,称多美滋非常重视央视的报道,已于数日前启动了事件调查。现在调查尚在进行中,结果或将于10月1日前公布。

据央视报道,知情人士称,仅4月一个月,多美滋公司就向7省区的医务人员打款50万元,用于奖励向产妇成功推荐自己奶粉的医生和护士。而此前不久,有报道称,多美滋为了垄断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口奶”,通过直接提成,支付“赞助费”、“车马费”等多种方式向妇产科医生及护士行贿。[3]

天津调查处理“第一口奶”

央视曝光“第一口奶”问题后,天津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全面深入调查,对13名问题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经查核实,2011年以来,全市85家医疗卫生机构的116人受多美滋公司委托,以向新生儿和婴幼儿家长授课、发放宣传材料、推介免费使用多美滋奶粉、提供相关信息等方式,违规接受多美滋公司数额不等的费用。依照相关法规和具体情节,处理如下:一是对116人违规接受的费用全部予以收缴。二是对13名问题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其中,1人受撤职处分、扣发绩效工资;1人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吊销执业证书;1人受党内警告处分;4人被免职,并处吊销执业证书、扣发绩效工资、暂停执业活动;6人被取消年度评优评职资格、扣发绩效工资、调离工作岗位。三是对负有监管责任的市区两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的6名相关负责人予以责任追究,其中,1人受行政记过处分;5人受行政警告处分。

央视曝光的李悦、鲁学芝、王梓三人为多美滋公司外聘人员,不是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员工。[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