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12届法语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开始一般性辩论
法语是世界通用的两种语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语的地位下降,影响日益缩小。法国对此深感忧虑。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了建立“法语共同体”的设想。1970年,21个法语国家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召开的会议上签署了成立文化技术合作局宪章,标志法语国家组织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的成立。首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于1986年召开,法国总统密特朗倡议召开了第一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此后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次。多年来法语国家组织已经从一个松散的组织发展成一个多功能的、全面的国际组织,其目标涵盖的范围也从初期的维护法语的世界地位逐步向政治、经济等领域拓展。
法语国家组织目前拥有53个正式成员,2个协作成员和13个观察员。
法语国家首脑会议(Sommet de la Francophonie),以维护和加强法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广泛联合法语国家,扩大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增强法国的国际地位。与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亦都有各自在文化、经济和外交上的考虑。
首脑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两年举行一次;下设的部长级会议在两届首脑会议之间举行,为首脑会议作准备。 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特别代表组成的常设理事会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并下设3个机构:国际监督委员会、首脑会议筹备委员会和文化技术合作局(所有法语国家参加的唯一机构)作为法语国家运动的“总秘书处”。 1995年12月举行的第六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决定设立秘书长一职,以协调法语国家的行动,秘书长任期4年。
加拿大邮政为第12届法语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开幕发行纪念邮票一枚,邮票的上半部分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七十多个成员国的名称,下半部分展现了魁北克市的城市风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先后参加会议。其中欧洲9个:法国、比利时及其讲法语的地区、卢森堡、瑞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纳哥和摩尔多瓦;非洲29个: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科摩罗、刚果、科特迪瓦、乍得、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求斯、摩洛哥、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塞舌尔、多哥、突尼斯、刚果(金)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美洲6个:加拿大及魁北克和新不伦瑞克两省、多米尼加、海地和圣卢西亚;亚洲4个:黎巴嫩、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大洋洲1个:瓦努阿图。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波兰3国以观察员身份与会。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12届法语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开始一般性辩论
会议最初确定以维护法语的世界地位为中心议题,重点探讨在法语国家、地区之间加强语言、文化、科技的交流和合作,后来逐步向经济、政治等领域扩展。 会议重点讨论了“民主”、“人权”等问题,给原本单纯的、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法语国家组织涂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加拿大总理克蕾蒂安主张,法语国家组织应将捍卫人权作为首要任务,并效仿英联邦国家的做法,对侵犯人权的成员国进行暂停或取消其成员国资格的制裁。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此问题上态度相对温和,认为人权问题应成为法语国家首脑会议讨论的一个议题,建议成立由法语国家组织秘书长加利领导的“民主人权观察机构”,对成员国人权状况进行“医生监护病人式”的监察。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反对法、加等国利用民主、人权向发展中国家施压,批评这一作法有违该组织宗旨,主张当务之急是帮助成员国发展经济。在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强烈反对下,会议对法、加两国的建议未予采纳,仅在宣言中重申法语国家组织将加强成员国的法治和民主建设作为目标这一原则性立场,指出各国应尊重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权利在内的所有人权,并决定派观察团对成员国的选举活动进行监督。 经济和贸易问题也是此会讨论的重点。与会国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国家间加强人员、商品和服务等领域的流通有助于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但世贸组织制定的游戏规也给尚未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风险。各国希望在制定自由贸易规则时能有更多的参与权,使所有国家能在公正的贸易机制下享受平等待遇和机会。会议呼吁法语国家组织成员国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增加经贸往来,并就禁止将文化产品作为普通商品列入经济范畴一事达成共识。 会议还讨论了地区安全和青年等问题,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冲突和大湖地区局势表示严重关注,认为成员国国内的冲突和战乱不仅严重制约了该国经济发展,也对法语国家组织的内部团结造成危害。会议认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应充分调动成员国青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