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精装: 130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0070225, 7100070228
条形码: 9787100070225
尺寸: 27.4 x 20.4 x 5.6 cm
重量: 2.1 Kg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读者应该是具有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的人,包括有志于钻研汉语语法的大学生、攻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外学者。《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编写目的是扩大读者的眼界,加深他们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以利于理解和分析。通常认为,描写语法是断代的,而非历代的;系统的,而非局部的;记述的,而非解释的。我们是遵循这样的框架来进行编写的。
现代汉语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各地方言,狭义的指全国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我们指的是后者。
系统的描写要求说明语言中大小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现代汉语描写语法》采取的是分专题论述的方式。每个专题自成系统,综合起来是整个语言的语法系统。这样安排多少带有“语法手册”的性质,便于读者根据需求查阅。
绪论
第一节 汉语和现代汉语
第二节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虚词的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语句的结构与单双音节的选择有关
四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第三节 形式和意义
一词汇形式和词汇意义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三语序
四词缀和虚词
五重读和停顿
第四节 语法学种种
一几种不同的语法学
二描写语法
第五节 语法分析和语法教学
一语法系统
二语法教学系统
三术语问题
第一章 语素
第一节 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一语素与词素
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第二节 汉语语素的特点与汉语的结构
一汉语语素的特点与汉语的类型特点
二汉语语素的特点与汉语的形态
第三节 语素的识别
一语素的定义与语素的识别
二剩余音节、剩余语素与别义语素
三形式与意义
第四节 汉语语素的语法分类
一实素与虚素
二自由语素与黏着语素
三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四实素的功能分类
五虚素分类:构形虚素与构词虚素
六汉语语素的语法分类系统
第五节 语素义与语素功能
一语素多义与语素多功能类别
二语素义与语素的自由、黏着
三语素义与语素的组合功能
四与结构有关的语素义及语素功能分析
五与语素义有关的语素功能分析
第六节 语素的组合
一语素组合的手段
二语素组合的结构关系
三语素组合的层次分析
第二章 构词法与造词法
第一节 构词法
一词汇词、韵律词与语法词
二单纯词与合成词
第二节 造词法
一拟音造词
二翻译造词
三紧缩造词
四重叠造词
五类推造词
六音变造词
七转类造词
八字母造词
九变序造词
十派生造词
十一组合造词
第三章 实词
第一节 实词概说
一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与汉语词类系统
三实词与虚词的再分类
第二节 名词
一名词的性质与类别
二名词的类别特征
三名词的句法功能
四名词的空间性
五名词的重叠和连用
六名词的配价性质
七名词的篇章功能
八名词的附属类别
第三节 动词
一动词的基本功能
二动词的基本分类
三动词的相关小类
四动词的及物属性
五动词的语义特征
六动词的配价分析
第四节 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的类别
二状态形容词的类别
三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四状态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第五节 数词
一数词及其类别
二数目的表示法
三数词的语法功能
第六节 量词
一量词及其类别
二量词及量词短语的重叠
三量词的语法功能
第七节 副词
一时间副词
二程度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语气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情态副词
第八节 区别词
一区别词的语法特点
二区别词的类别
三区别词的范围与区别词功能的游移
第九节 代词
一代词及其类别
二人称代词
三指示代词
四疑问代词
第四章 虚词与特殊词
第一节 虚词概说
一语文学时期对虚词的认识
二划分虚词和实词的标准
三现代汉语虚词的范围与类别
第二节 连词
一连词的性质、特征与类别
二连词在复句中的功用
三连词在单句中的功用
第三节 介词
一介词的性质与特点
二介词的范围与分类
三介词与其他词类的区别及分化
四单双音节的差别对介词功能的限制
五介词的隐现及同义介词的辨析
第四节 助词
……
第五章 短语
第六章 句子分析
第七章 名型
第八章 句类
第九章 句式
第十章 复句
第十一章 空间范畴
第十二章 时间范畴
第十三章 指称范畴
第十四章 数量范畴
第十五章 语气范畴
第十六章 重叠
第十七章 语序
第十八章 句子的语义分析
第十九章 组合与衔接
附录
后记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经历了2500多个日夜的辛苦之后,当最后的“附表”及“索引”校对完毕,第一阶段的工作可以结束了。面对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纸质稿子,面对着电脑中从修改稿1到修改稿7,再到定稿的各个文件夹,我们看到了岁月的流逝,看到了写作的艰辛,我们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不管怎么说,我们终于担负起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终于完成了学界长辈叮嘱和交付的任务,尽管完成得不怎么好,但我们问心无愧。
在完成这部巨著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许多学界长辈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我们要怀念吕叔湘先生。这部书稿的诞生寄托了吕先生的希望和重托: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吕先生就希望编写一部大型的汉语描写语法,并将编写的想法告诉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张万起先生,希望商务印书馆能委托国内某高校或某几个高校,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吕先生最初的提议没有得到实施。1999年,即将退休的张万起先生再次就编写《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一事与国内几所高等院校接触,包括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2001年,接替张万起先生工作的周洪波先生在比较多所高校的情况之后,开始与上海师范大学商谈,希望《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编写任务由上海师大承担。上海师大与商务印书馆于2002年10月签订了图书约稿合同。当年12月,开始正式编写工作。至2009年,历时7年。吕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但他的学术思想仍然体现在这部书中,会长久地影响我们的学术研究,指引我们继续前进。
2002年10月,张斌先生委托我去商务印书馆和周洪波商定签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图书约稿合同。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洪波跟我说的那些话,他说之所以希望上海师大编写《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是出于以下的考虑:(1)张斌先生仍活跃在语法研究一线,有号召力,担任主编是最合适的人选;(2)上海师范大学曾经编写过《语法长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丛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3)上海师范大学语法专业是全国较强的几所院校之一,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张先生自从担任主编之后,出谋划策,身体力行,确实体现出“最合适”的特点。他不但通阅了全稿,而且担任了其中一些章节的撰写任务。有些问题大家都视为畏途,最后都由他亲自主笔重写,酷暑严寒,笔耕不辍。90岁的高龄,有如此坚强的毅力,有如此敏锐的思想,不得不让后来者钦佩和敬重。每次与张先生谈及书稿的事,听到的都是鼓励的话语,这是我们长年坚持下来的动力。
这不是一部学习汉语语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研讨汉语语法的参考书。本书的读者应该是具有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的人,包括有志于钻研汉语语法的大学生、攻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外学者。本书的编写目的是扩大读者的眼界,加深他们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以利于理解和分析。
通常认为,描写语法是断代的,而非历代的;系统的,而非局部的;记述的,而非解释的。我们是遵循这样的框架来进行编写的。
现代汉语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各地方言,狭义的指全国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我们指的是后者。
系统的描写要求说明语言中大小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本书采取的是分专题论述的方式。每个专题自成系统,综合起来是整个语言的语法系统。这样安排多少带有“语法手册”的性质,便于读者根据需求查阅。
对于同一语法现象,如某种句型或某种句式,常常出现不同的描写。这正如同画家对同一个人物进行写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各有所见,但是并不矛盾。我们采取的角度是正面的描写,不可能面面俱到。比较不同的著作,如果仅仅是术语的使用不相同,我们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恰当地反映客观的语法规律。对规律的正确描写也往往是各有所见,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并非是唯一的。
为什么对规律的说明会出现差异?原因在于收集的资料有不同的范围,进行分析有不同的依据,包括理论上的和方法上的。一般地说,人们研究同一个课题,总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不断地丰富,方法不断地更新,对已有的成果或补充,或修正,很少另起炉灶。前人的研究往往是学术前进的阶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影响的论述,佐以典型的例证,无非想把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成果加以整理,便于人们踏上这个学术的阶梯。既然是阶梯,当然不是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需要补充或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