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星望月

景星望月

中文名 景星望月
海拔 742米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景星望月景星望月        自下仰视,崖壁宽阔陡峭,如蜃楼排空,横截天际。到达崖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天外世界。平坡矮山,茂林修竹,亭台轩榭,楼阁殿宇,内有望月楼、摘星台、净居寺、鹿颈亭、嘹望亭、读书堂、响铃岩、圆寂塔、袈裟坡、龙虎井、玉柱峰、龙湫涧、庆云台、醉月楼、奔月台、印月池、鸳鸯戏水、雄鹰展翅、金龟探月、雄师揽球等景点密布其上。登上天门,极目万里,云海涌动,便觉身在天际。山顶腹地,修篁之中隐一寺院,名为净居寺。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后废。南宋高僧行机重建。明、清僧人义方、妙湛和石奇、湛庵相继在此居住。清顺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山寇占踞为寨。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清兵围剿山寇,净居寺毁。现在所见的净居寺是近年在废墟上重建的,虽然没有杭州灵隐寺、天台国清寺的雄伟,倒也有小巧的特色。 

背景介绍

    响岩的确不愧为景星岩上的一大奇景。该岩是一巨大的岩柱,岩柱与景星岩相依不相靠,两岩之间的缝隙不到五十公分。整条缝隙长约六十余米,深达岩底,约百米。就其两岩之间的缝隙看,活脱脱是被天神凌空一刀劈就而成。此岩隙之深之窄,世上罕见。如果被称为“天下第一石谷”,决不为过。若投小石子于缝隙中,石子撞击两边岩壁下跌,发出“叮叮咚咚”的奇妙响声。这种响声先是缓慢而清脆,继尔急促而低沉,接着便显得悠远而飘渺,仿佛是山外转来的笛声的余音。 

后记介绍

   景星岩风景区2002年5月1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位于仙居城西27公里处,总而积27.3平方公里,与神仙居景区相邻。

 

 

 

独具特色

景星望月景星望月  自古游景星岩,惟有攀登二十四盘———一条曲折蜿蜒的石级小径,在莽莽青山中呈“之”字形梯度上升。在这个秋天,纷飞的落叶凌乱地铺在长长的山径上,路边高高低低的蔓草颜色逐渐枯槁。山路崎岖,不时可见巨石挡道,裸露的危崖突兀地横出那么一截,黑黝黝的,棱角峥嵘,犹若刀削斧劈。山径另一边便是幽邃的峡谷,山下光线较黯淡,看不分明。

景星望月景星望月  鹿颈岩便在前面,沿着一条窄而险峻的山脊前行,绕过两边皆陡壁深壑的砾石小道,远远地看见鹿颈岩上有亭翼然,仿佛遗世孤立。继续前行,二十四盘的最高处———天门头赫然眼前,这儿修竹毕芊,大自然的确伟力无穷,在这孤高的山巅精心营造了一片浩瀚的竹海。竹海深处,掩藏一座唐代古刹———净居寺,山门有清翰林院编修潘来题的“万山在下”的四字匾额。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芾、明左都御史吴时来、副都御史李一温皆读书于此,至今仍留有吴时来读书堂遗迹。净居寺西南数百米处,山崖间凿有石桌,周围散以石凳,上有悬崖巍峨,遮蔽风雨,下临深渊,陡崖千尺,一旁立有碑文:读书堂遗迹。值得一提的是,二吴一李均为仙居县邑俊彦,在官海沉浮之前,竟然都择址净居寺十年磨一剑,无非是因为景星岩危乎高哉,一览众山下,适宜清修研读的缘故。

  读书堂西面的摘星台上立有一亭,亭不大,踞于铁铸般的山脊上,四檐饰以精致龙纹。人处亭中,放眼弥望,崖下丘壑纵横,广袤无垠。不远处山间岚霭波荡,流云倾垂,恍恍惚惚之际竟叫人有凭虚御风之感。

景星望月景星望月  景星岩诸景致中,尤以望月台最为著名,它堪称景区精华所在。望月台南西北三面秀竹郁郁,唯独东面空旷,山崖壁立,愈见崖嵬。站在台上远眺,远山绵绵,俱匍匐脚下,兼之云海缥缈,萦绕峰尖,曼妙处不禁叫人萌发无限的遐想。既然冠名望月台,当然它少不了跟月亮的渊源。古老相传,八月十五月明之夜,登临望月台远眺,一轮金黄圆月冉冉出东海,月华的水,银亮亮一片;青山如黛,在月光下缄默着。明月夜,望月台上情侣成双,喁喁细语,携手走过印月池。印月池微波荡漾,仿佛轻诉天上人间无限事。三五六夜,皓月经天,悄然回眸际搅动一池秀水,冷光点点的镜面不乏苏词“起舞弄清影”的旨趣。

  探究开来,仙居离东海百多公里,中间隔着临海、黄岩、永嘉三个县市,四周重峦叠嶂,要看到海上月出的壮观谈何容易?然而世事神奇,造化无常,造物主匠心独运,竟能在群山之巅另辟蹊径,万山丛中有一线空隙遥指东海,实在叫人叹为观止。凭着一线幽径,山外的大海犹如海市蜃楼般穿越时空的阻碍,无比精确地投射过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高山之巅,穷尽目力遥观东海月明,不能不说是一件充满诱惑力的事情。而且,综合气象、环境、日期等诸多因素,并不是谁都可以享此眼福的,毕竟海太远了。世间多少事,正因其不常有,才愈发引人入胜,景星望月由此被推为“仙居八景”之一绝非浪得虚名。

景星望月景星望月(2)  “了无尘世事,终日坐看山”,历来游景星岩的人,都推崇净居寺墙上刻着的这一句禅语。闲暇日里,造访景星岩,坐看风起风落云卷云舒,体悟宇宙人生,也不啻是一件快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