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古老而罕见的利用野草织成的衣服,这就是火草褂子,也叫火草衣。
东川一带的彝族小伙子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都希望自己能穿一件火草褂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火草褂是用每年六、七月间在山坡、箐沟中生长的一种叫火草的植物叶片根部,把一层柔软的白色纤维绒毛轻轻剥下,捻成线,织成布缝制而成。褂子色白微黄,洗后晒在太阳下有耀眼的光泽。穿着柔软,保温性能很好,且十分耐穿。但要制成一件火草褂褂,仅采集火草叶片捻成线就得跑遍“九山十八箐”,菜下火草千万片,再将细线织成布缝成衣又得花十五个工序,前后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所以,以其说是件衣服,不如说是一件表现彝族青年勤劳和善良品格的工艺品。
火草褂从采集原料到制作都非朝夕之功,仅用难能可贵来形容,怕也只是略表其一。织火草褂有七十二道工序之称,其复杂可见一斑。缝制火草领褂时,按人的体型,一般幅宽七寸的火草布要六七幅。总长5.5米左右的火草麻布可缝一件领褂;一个家庭至少要花费二到三年的时间收集够一件火草褂的原料(天然火草叶)
每年六、七月间在山坡、箐沟中生长的一种叫火草的植物叶片根部,把一层柔软的白色纤维绒毛轻轻剥下,捻成线,织成布缝制而成。褂子色白微黄,洗后晒在太阳下有耀眼的光泽。穿着柔软,保温性能很好,且十分耐穿。但要制成一件火草褂褂,仅采集火草叶片捻成线就得跑遍“九山十八箐”,菜下火草千万片,再将细线织成布缝成衣又得花十五个工序,前后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所以,以其说是件衣服,不如说是一件表现彝族青年勤劳和善良品格的工艺品。
火草褂从采集原料到制作都非朝夕之功,仅用难能可贵来形容,怕也只是略表其一。织火草褂有七十二道工序之称,其复杂可见一斑。缝制火草领褂时,按人的体型,一般幅宽七寸的火草布要六七幅。总长5.5米左右的火草麻布可缝一件领褂;一个家庭至少要花费二到三年的时间收集够一件火草褂的原料(天然火草叶)。
一是彝族毕摩在给过世人“教路”过程中,其经文曾念到树叶、兽皮做衣的发展过程。从以树叶、兽皮为衣到种麻织布为衣是彝族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二是彝族多居边远山区,离市较远,自织麻布、火草麻布缝制衣裤御寒;
三是火草性绒,彝族又多居冷凉高寒山区,长;
四是火草麻布越洗越白,穿着漂亮。这种火草衣适合于在山间穿行时穿着,雨淋不进去,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火草褂,说它是件衣服,不如说它是一件精美地表现了彝族小伙勤劳、聪明的品质的艺术品,因而小伙穿上它倍觉荣耀!
在火柴被称为“洋火”的年代,石林地区的汉族人民用它做钻石取火的助燃物故称火草。勤劳聪明的彝族人民利用火草纤维的韧性,捻成线织成布做成褂子穿。由于火草较小,要采集够做一件褂子的火草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劳作才能完成。彝族人民把火草做成的褂子视为珍品收藏,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做火草褂了,一件火草褂凝结着一家人几代的心血。
东川一带的彝族小伙子中,盛行着一种习俗,这就是在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穿上一件能够显示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的火草褂子。
每年的夏秋之间,这里高高的山坡上和深深的箐沟里就会长神奇的火草来,将其叶片根部的一层极为柔软的白色纤维毛轻轻地剥离下来,然后捻成细细的线,并用它织成布,最后缝制成一件色白而微黄,洗后晒在太阳下会闪耀光泽的褂子。这种褂子的特点是保温性能很好,穿起来柔软而舒服,而且十分牢固。
要想缝制这样一件漂亮的火草褂,必须为之付出巨大的劳动并花费无数的心血,单是去采集千万片火草的叶子就得跑遍“九山、十八箐”,更别说再将那白色柔软的纤维毛剥下来,然后再花无数个工把它纺成线,织成布了。从采集火草叶片到缝制成褂,大约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在彝族兄弟们的眼里,火草褂不再单单是一件衣服,而是他们自己勤劳品质和聪明智慧的象征。
火草是横断山脉山间的一种草本植物,原始的火镰(撞击石块取火的铁器,有点像镰刀,故名)取火时用的引火物,每株小草有四至五片叶子,叶子的背面有一层白色的纤维,可以撕下,形象棉纸。火草生长于野外的混交林中,云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火草叶呈尖矛状,草叶仅长10厘米左右。彝族、白族、傈僳族和傣族的妇女们,一到农历6月24日火把节前后,便上山去采回一筐筐火草叶,然后一片一片撕下叶背的白色绒状物,再一小段一小段的接起来,用特制的纺轮纺成纱,再使用踞织机织成宽20厘米的窄布条,缝制衣服,挎包,裙子和被子等生活用品,供日常使用。
火草制成的用品,大概可以分两类,一是混纺类,即纬纱采用火草,经纱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比较结实耐用,而且还可以洗涤,并且越洗越白,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另一类是经纬纱均以纯火草纺织而成的,可以用来缝衣服,被子,穿着柔软舒适,但耐久性稍差,而且不能过多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