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环毛蚓

直隶环毛蚓

环节动物门
中文学名 直隶环毛蚓
目录导航

直隶环毛蚓

   分类地位: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Michaelsen 1928)是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巨蚓科、环毛蚓属(Pheretima)的一种。

  形态特征:体长230一345毫米,体宽7一12毫米。体节75一129个。口前叶为前叶的,背孔自XII-Xlll节间始。管带位于XIV一XVI节,呈戒指状,无刚毛。体上刚毛一般中等大小,前腹面稍粗,但不显著,27一35(XIII)在受精囊孔间,16一32在雄孔间。雄孔在皮褶之底中间突起之上,该突起前后各有一较小的乳头。皮褶呈马蹄形,形成一浅囊。刚毛圈前香一大乳突。爱精囊3对。在VI一VII一VIII一IX节间,有一浅腔。隔膜VIII一IX,IX一X缺。盲肠简单。受精囊盲管内侧1/3有数个弯曲。下部2/3 为管。体背部呈深紫色或紫灰。

  主要分布:我国天津、北京、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和台湾等省、市。   其他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门(Annelida)。体长圆柱形或长而扁平,左右对称,由前后相连的许多环节合成。有的有不分节的附肢,即疣足;有的无附肢,而只有刚毛,以佐运动。体腔多数明显。分布于海水、淡水和土壤中,少数寄生。可分原环虫纲(例如角虫)、毛足纲(例如沙蚕、蚯蚓)和蛭纲(例如蚂蟥)三纲。   毛足纲(Chaetopoda)体呈圆筒状,或背腹稍扁平。体表环节显明,有几丁质变成的刚毛。可分多毛目和寡毛目,前者如沙蚕、沙蝎,海生;后者如蚯蚓、仙女虫,陆生或淡水生。

  多毛类(Polychaeta)毛足纲的一目。体长,由多数环节组成,每一环节上有疣足一对,上生很多刚毛。各节有鳃,用以呼吸。大多为雌雄异体。海生。发生时有变态现象。如沙蚕、沙蠋等。

  沙蚕(Nercis)毛足纲,沙蚕科。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用以行动。长10厘米左右。栖息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我国黄海和渤海沿岸很多。可为鱼类、虾、蟹等动物的食饵。同属有多种,分布于长江口的日本沙蚕(N.japonica)(上左),俗称“水百脚”’秋季常由海上溯河口或至稻田中生殖。广东人所食的“禾虫”,来自稻田,是同科的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见下页)。

  上左二为巴西沙蠋,左三为常见于我国南海的大沙蚕,可长达一米以上。上右是一种有着很长刚毛的沙蚕。  寡毛类(Oligochaeta)毛足纲的一目。体长圆筒形,由多数环节构成。体表被无色的角质膜;各环节无疣足,刚毛环生、簇生或对生。雌雄同体。陆生或水栖。如蚯蚓、合胃蚓、白线蚓、仙女虫、水丝蚓等。

  仙女虫(Nais variabilis)仙女虫科。体透明,长3-10毫米。有眼点一对,背刚毛自第六节开始。通常营裂体生殖,或营有性生殖。生活于淡水中。为淡水鱼类的食料。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颤蚓科。体细长,长5-6厘米。红褐色,后端黄绿色,末端每侧有血管四条,形成血管网,营呼吸作用。通常每节有刚毛四束。栖息沟渠等浅水处,前端埋没污泥中,尾部在水中摇曳。分布于我国各地。可作鱼类的食饵。在水田中可危害秧苗。白线蚓(Fridericia bulbosa)线蚓科。体细小,长4-15毫米,一般呈灰白色或透明状。生活于草根或树根附近。可在室内培养,用作鱼饵。 台胃蚓(Desmogaster sinensis)也称“中华合胃蚓”,链胃蚓科。体长而大,长达54厘米。体壁光滑,略透明,近于白色,前端微呈淡黄。除前三节外,每个环节都划分为四个体环。环带不显著。产于我国苏州、无锡和南京一带,是一种稀有动物。蚯蚓,通称“地龙”,俗称“曲擅”。寡毛目。种类很多。常见的如巨蚓科的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体呈长圆柱形,长达40厘米,每一节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不等。背面黑褐,腹面灰白色。生殖带环状,在第14-16节间。受精囊孔3对。以带有机物的土壤为食。卵1-3个,产在“蚓茧”中,经一月左右孵出。分布甚广,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对于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可作家禽或鱼类的食饵。中医学上以全虫入药,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定惊、利尿。据研究报道,蚯蚓及其提出成分能松弛平滑肌和降低血压。

  上左为水丝蚓,上中为蚯蚓刚毛的放大图,上右为一种幼虫寄生在昆虫体内成虫则在水中生活的铁线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