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杂纳(bai-ro-tsa-na ,旧译“毗卢遮那”,梵文含义为:“遍照光”)是三大译师(lo-tsaa-ba rgan gsum)之一。白若杂纳是其中的一个。原先来自尼木县(snye-mo rdzong)的巴果尔家族(ba-gor),是预试七人之一。
他受戒后被派到印度求经,他很快就精通了梵文,使他的印度教师深感敬佩;他的尊号“白若杂纳”由此得来。后来,他因为受赤松德赞王后的迫害而被放逐到嘉绒地区(今马尔康县)。来到嘉绒之后,当地人对他过分的警惕,以为他是吐蕃王的间谍而把他投入青蛙坑,对他进行身心的摧残和折磨,但由于他已经修行得很深了,青蛙分泌的毒无效,他安然无恙的修行念经。他不凡的能力,坚决的意志,虔诚的心灵使嘉绒王为他倾倒,于是命令从青蛙坑里放他出来。从此以后,佛教开始传入嘉绒,白若杂纳积极的宏扬佛法,招收教徒,建立寺院。最后,吐蕃王后改邪归正,赤松德赞便邀请了白若杂纳回桑耶寺进行佛经翻译。
白若杂纳的修行洞(sgrub-phug)一直到现是藏传佛教徒的朝觐圣地,据说洞里留有他修行时的脚印和掌印。
白若杂纳父亲叫巴阁·热拉,母名仲萨仲吉。
7岁前,白若杂纳在家里学文习写,天资聪慧,学业优异,当时,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教,倡教于桑耶寺,教授藏族子弟翻译之学。同时,挑选7名儿童学习梵语,因其舌齿不适梵语发音,未被入选。可是8岁的时候,他却被命为最初出家的“七试人”之一,应召觐见赤松德赞赞普。以后,他作了3年内外侍臣。12岁起,从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学习声明学,逐渐成长为—位学者。
不久,赞普赤松德赞为求因果之法,遣白若杂纳和另外一人赴天竺等地学习佛教经法。在诸多大师特别是在克什米尔著名医学家达俄尊前,聆听丁许多医家论著。
返回吐蕃王国后,白若杂纳译有《六十如理论简说》和《无边光明佛光赞》等多部佛经,尤其是他出色地翻译了著名医学论著《甘露精义八支密诀》,并且撰写了《四续释难明灯》、《词义注释》。翻译了《药诊诸种要诀》、《赞木央本草》。还与汉僧摩诃衍那共同翻译了汉文本《月王药诊》。这些译著,为藏医学体系奠基人宇妥·云丹贡布撰写巨著《四部医典》提供下大量的材料。
白若杂纳是西藏早期三大著名译师之一。他众多的译着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藏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