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斋(3)封斋、又称斋戒、把斋,伊斯兰教的五大宗教功课之一。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每一位成年健康的穆斯林在这个月里,必须履行斋戒的义务。在斋月期间,穆斯林从黎明开始到日落进行封斋,除了患病者、年迈体弱者、智残者、旅行者、幼童、孕妇、脯乳妇、产妇以及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的穆斯林必须严格封斋,即:不吃不喝、不行房事等。直到太阳西沉,才可进食。封斋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第二年8月规定的。伊斯兰教历规定每年9月是教徒斋戒的月份,说斋月是最尊贵的月份。这是因为在“斋月中真主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清真伪。”斋月是指伊斯兰历的9月,阿拉伯语叫"拉马丹"。伊斯兰教关于斋月最早的正式规定,始于公元623年。《古兰经》第二章第183、184、185、187节等对此都有记述。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也说:“拉马丹月是真主(安拉)的月份,它贵过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新月牙的出现为准,伊斯兰教长在清真寺的宣礼楼上遥望天空,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斋月即开始。由于看到月牙时间不一,不同伊斯兰国家进入斋月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同时,因为伊斯兰历每年约355天,与公历相差10天左右,所以斋月在公历中没有固定的时间。在这个月里,穆斯林人人应当争先为善,戒绝为恶。不封斋的人,不得当众吃饮。面对封斋者故意吃饮,被视为一种罪过。
斋月结束的第二天,便是穆斯林的开斋节。节日一般放假三天。人们要去清真寺作礼拜,亲朋好友之间也要相互登门道贺,许多青年男女也特意安排在此时举行盛大婚礼,更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1]。
伊斯兰的戒律在当初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穆罕默德的智慧,在于将实用性的行为规范予以教条化,敦促教徒严格执行。如为了防备瘟疫流行,规定不得食用血液、自死物、猪肉(古代中东驯化的猪种常年附带疫病和寄生虫)。每日的朝拜和餐前的礼仪,是让教徒有规律地进食、饭前洗手净身。穆斯林男人可以娶多位妻子同样是出于现实的实用性,因为在允许了一夫多妻的同时,伊斯兰教法对偷情出轨、滥交的惩罚非常严苛。这保证了穆斯林国家不会像古巴比伦、罗马一样,贵族、上层阶级免受性病的大面积侵袭,多妻政策更像是对这些上层阶级的妥协与安抚。
麦地那为农业产出较低的游牧区,穆罕默德将教派迁徙到麦地那之后,涌入了大量的人口,导致当地出现了食物短缺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斋月的教规诞生,并由信徒予以教条化,传承至今。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条件落后,食物短缺是世界各地的普遍现象。斋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食物,利于人们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利于整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现代社会虽然已告别了食物匮乏的时代,但封斋能倡导节俭、净化社会风气[3]。
开斋节,是穆斯林群众的一个重大节日。在这一天里,穆斯林群众要沐浴、穿上新衣服(或干净整洁的衣服)到清真寺参加会礼、颂经;亲朋好友之间互送食品、礼物,互道问候;同时,还要祭奠亡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