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牛

大额牛

脊索动物门
印度野牛
偶蹄目
别称 独龙牛
牛族
英文名 Mithan,Gayal
中文学名 大额牛
牛科
哺乳纲
目录导航

生物特性

外形特征

外貌与印度野牛极相近似,但额部相对较宽平,两角间额顶高较宽,这就是"大额牛"名称的由来。

大额牛足印大额牛足印大额牛体毛呈黑或深褐色,四肢下段为白色。体躯高大,肌肉沿肩部隆起至背中央,丰满厚实,角向两侧平伸后略向上弯,四肢短劲,蹄小而结实。体型较印度野牛小,成体体重650~1000kg左右,体长2.5~3.3m,尾长0.7~1.05m,肩高1.65~2.2m[3]。雌雄均具粗扁并向两侧平伸的中长锐角。额部灰白色不著,多呈沙棕色。肩部略微隆起,背脊稍凸,故站立时肩部略高于胃部,体毛短稀,呈油亮褐色,唇、鼻的灰白色浅淡;无明显的暗褐脊纹;颈下有被粗长毛覆盖的肉垂;尾相对短粗,尖部被毛较篷松;四肢短健,肘、膝以下呈污黄白色。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群居,具嗜盐心性[4]

有牙齿32枚,其中有门齿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蹄分两半[5]

基因特征

曾养志等(1979)报道了大额牛的描述和染色体研究结果。单祥年等(1980)首次对雌雄各1头大额牛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额牛(bos frontalis)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均不同于黄牛(bos taurus)和野牛(bos gaurus),三者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6条,在常染色体中黄牛没有近中着丝点染色体,野牛有两对,而大额牛有一对;三者的性染色体均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的臂数相等,均为62条。因此认为大额牛不是野牛的家养型,也不可能是野牛和黄牛的杂交后代,而是牛属的一个种,与Wallker获得一致结果。雷初朝等认为黄牛的性染色体I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而1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多态性,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北方黄牛多为中部和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南方黄牛多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中原黄牛三者均有。

分布范围

大额牛分布图大额牛分布图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亚。

中国:仅分布于西藏自治区门隅-珞瑜地区和云南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以及帕镇木古甲(怒族村)、古泉、珠明林、施底、腊吐底、上帕、知子洛、达友。

国外:印度的阿萨姆邦,东孟加拉邦,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实皆省和软邦以及不丹王国[3]

保护级别

该物种野生种群已被纳入保护: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Ⅱ[6]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7]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China Key List —Ⅱ级[8]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9]

价值

经济价值

大额牛大额牛(5)大额牛不仅生存能力强,适应性广,而且具有生长速度快,肌纤维细、嫩度好的特点,一方面可以用大额牛生产牛肉,以其独特的口味、野性等特点作为一个新卖点,大额牛可以成为怒江等山区的一大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额牛与肉牛杂交,提高牛肉品质[10]

泸水县农业局测定结果表明:成年公牛体重579.43kg,屠宰率65.9%, 净肉率57.8%,眼肌面积73cm² ;1.5岁公牛的体重242.94kg,屠宰率50.5%,净肉率41.5%,眼肌面积63.2cm²,大额牛在放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

大额牛的肌纤维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家养的牛,纤维直径小,肌肉细胞长,间隔比例低,肌肉脂肪含量低,屠宰1000公斤的一头公牛,牛油不到2斤,,肉质非常细嫩,是上等的牛肉食品,它不仅鲜嫩,而且蛋白质含量高,膻味小。独龙牛的牛肉非常生态,绿色,可以生吃,是纯有机食品,又因为数量非常稀少,全国不到3000头,比熊猫还稀少,所以,更是稀有和珍贵,牛肉价格也自然不菲,在当地卖到200多元一斤,一头600公斤的公牛,能卖到20万人民币。

科学价值

大额牛以竹子为主食,又表现出较好的生长速度,意味着大额牛瘤胃内定具有特殊的微生物,如:利用木质素的微生物,或者其瘤胃微生物的某些菌株、或者不同瘤胃微生物的特殊组成,导致利用纤维性饲料的能力较强。研究表明,瘤胃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是工业生产纤维素酶的10倍以上,利用瘤胃微生物生产酶制剂或处垃圾等潜力巨大。但普通黄牛和羊对秸秆类低质粗饲料的消化率也仅为40%-50%。

希望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瘤胃细菌来提高肉牛对牧草的消化率(提高5%),从而提高牛肉产量(10%),但由于转基因细菌不能在瘤胃中正常生长而未获得成功。瘤胃微生物是反刍动物消化代谢的基础,要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瘤胃微生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对微生物发酵进行调控是关键。因此加强大额牛瘤胃微生物和消化代谢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应用价值。

栖息环境

大额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原始阔叶林中,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常远离有人居住的地方,具嗜盐习性。有极强的攀登能力,公牛性猛,母牛临产前隐蔽于丛林或草丛,离群独居。相似于印度野牛, 但很少进人浓密大林区,主栖林缘灌丛和草坡地带[5]

生活习性

大额牛主要晨昏活动,也有在夜间的。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雌兽接触。性情凶猛。成年的自然天敌只有孟加拉虎。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群居。发现有人接近,会迅速逃走。在森林中,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以啃食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竹叶、竹笋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具有嗜盐习性[3][5]

生长繁殖

大额牛性成熟较晚,4岁以后才有生育能力。印度东北部大额牛第一次发情年龄为429.8~766.6天左右。发情周期为19~24.8天。根据原产地饲养户的观察,妊娠期为290天。国外Ciasuddin 等报道第一次妊娠年龄为553.1~892.9天,妊娠期为292.2~300天[4][5]

亚种分化


中文名 拉丁文名 分布
1. 老挝亚种 Bos gaurus laosiensis 分布于缅甸Myanmar、老挝Lao和中国China)
2. 指名亚种 Bos gaurus gaurus 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
3. 云南亚种 Bos gaurus readei
4. 大额种 Bos gaurus frontalis

种群现状


中文名 拉丁文名 分布
1. 老挝亚种 Bos gaurus laosiensis 分布于缅甸Myanmar、老挝Lao和中国China)
2. 指名亚种 Bos gaurus gaurus 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
3. 云南亚种 Bos gaurus readei
4. 大额种 Bos gaurus frontalis

词条图册

在中国,大额牛为绝无仅有的珍稀牛种,分布于云南南部贡山县独龙江地区和西藏南部(大额牛亚种)1980年仅存15头,1986年达91头。1990年达300头,1995年达445头。1980年以来在云南省畜牧局的大力扶持下,加强了对大额牛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下达专项保种经费予以发展,并向福贡县珠明林、泸水县凤皇山地带纵深发展。通过二十几年的引种饲养,使大额牛这一稀有珍贵牛种逐步有了发展。

(图册来源[3][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