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乡

文江乡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中文名称 文江乡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文江乡图册文江乡图册(3)文江乡位于 福建省 三明市 大田县东北部,东邻 尤溪县 新阳镇,南与前坪、太华交界,西邻 建设镇,北与 奇韬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万亩, 林地面积12.8万亩。下辖20个 行政村,总人口20377人。乡政府所在地文江村, 海拔260米,距县城52公里。

起源与传说

起源

古代名人

文江乡位于县东北部,文江,原名汶口坂,后因境内有文江溪而改名文江,文江溪不是一般的溪。它发源于永安市青水乡南部,过了槐南的鲤鱼坑村流入大田县,经下坪、桃舟、大安、朱坂、文江、大中、德州、沧州、大安坂至璞溪口,在宋朝,文江溪已能通航了。它的宽度从15到100米不等,舒缓吟哦,一派大江气度,可以通航载重4吨的木船。即使在枯水期,最浅处的水深也有0.3米。《大田县志》说:“航道从琼口起,经文江到尤溪坂面双溪口,全程30公里。”琼口村在文江乡,是文江溪的始发码头。上个世纪40年代,村有船工120人,鸭母船30艘。约在宋淳熙十一年至十二年间(1184—1185年),朱熹抵达琼口,然后,溯朱坂溪而上,探访过魁城。魁城是个深山古村,连氏龙井祠前横有一溪,弯弯曲曲的,古时适于泛舟,以供骚客把酒临风。前些年我见过那溪,水已载不动船了。岁月流逝,多少往日的辉煌只存于文章之中了。《大田县志》说:“古时文江有城。文江溪自西向东流过其南门,文江城码头就在南门外的河滩上,用河卵石铺成一条简易的码头路,以利装卸物资。几十条船舶沿着半月形河滩停靠。夜间装卸时,船灯、炊火、河滩路旁照明的油柴火,照亮整个河滩,显出文江城码头的繁荣景象。1960年6月特大洪水后,航道淤积,枯水期的最浅处仅0.15米,文江溪的航运从此中断。如今,过渡不再撑船了,一桥飞架两岸,汽车呼的一声就消失在桥的那一头。同时消失的还有那苍茫的大河气派——从新桥溪到文江溪,溪水似乎变得急躁,贪婪,不拒秃山下的弃土,或也许拒不得?匆匆寻海而去,一路尽是浅滩,留不下几个溪潭;或也许,大河喜欢装嫩?你看,溪水越来越苗条。

各村的由来

明朝时期 田一俊广平的郭鹤峰、文江的廖盘峰的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闽中田阳三峰才子”;   文江朱坂的廖宪号廖盘峰,官至赣州府通判、惠州府同治,著有《文集》若干卷和《四书学庸释义》等诗文;

特色活动

围绕文江,两岸村落的名字也河流化了。从花桥、琼口、朱坂、坂头林、镇江、田必裂、桥下,无一不和水有关。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江人对水的赞颂、对河的无奈和斗争。   坂,是对河流冲击扇的方言称呼,意思面积大宜种植。朱坂,冠以吉利的颜色,先人对河岸边家园的喜爱溢于言表。这里田地广平,丰年足食。明末贡生廖式金等人创办过玉井书院,文风蔚然,历代廖姓子孙人才辈出,确实是一个好地方。镇江,仅仅是一个码头处的地名,如今一个小自然村的名字,却何等的气魄,表达了前人利用河流的思想。田必裂,也许是最有个性的村名了。祖先敢取这样的口语词作为家园的名字,其实是对河流自然涨落规律认识后下的决心。大水淹没了田畴,阳光又焦晒大水退后的田地,泥土干裂,颗粒无收,反映的是生存与自然的搏斗。有河自然就有桥,花桥,是在文江支流朱坂溪的上游,要说地理位置,可谓穷乡僻壤,却有一个富有烂漫色彩的名字。在大田建县之初,曾经在这里设置巡检司,辐射管理后路一带的政军务,也算是一个政治中心了。桥下,简洁明了的村名。顾名思义居于桥之下,良田千亩,盛夏时节,黄澄澄的谷穗,油画般书写在文江河岸,赏心悦目倒在其次,河流和土地赐予的殷实日子才是灵魂深处的动人感受。桥下村隔小河是尤溪管辖的塔头村,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下乡之便,我曾留连过小村庄的溪涧、田埂和朴素的民居,别有一番体味。   解放后,文江河上建起了文江大桥,富有田园村落风味的渡口消失了。平缓的河水或者汹涌的洪水,都不再威胁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镇江这个村落稳坐在桥头,放心地让岁月平坦地流逝,换成一种守望江水的姿态。多年前,有好楹联人出了“文江桥下清流水”的上联,难倒了对下联的人,成为一时的佳话。上联蕴涵乡名、村名、桥名、县名和方位等陷阱,富有地方特色,要工整对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曾绞尽脑汁折腾过,总觉得不对。录于此,贻笑大方:“桃源翁厝永安宁”(宁与邻谐音)。   文江岸边还有两个村名也甚有含义。一是 “大同”,一是“大中”,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古代儒家思想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以及和“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有关,若是有这样的取名道理,那真是让人更加钦佩。到文江,不能不说到支流上的村庄“龙门”。这似乎也没有脱离水,高峰山脉的谷地汇集的水,蜿蜒几十里,从龙门村拐个弯,朝花桥方向而去,注入文江。鲤鱼跳龙门,龙门似乎是一道坎。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龙门在行政管理上很重要,历史上多有管辖局部区域的建置。这个小小的村庄,历史上也有过与一些事件交臂结缘的事。大田地下党游击队为补给弹药,攻打龙门保安队,事出意料之外,被省保安团和大田、永安保安队合力夹击,成为游击队存亡的转折点,撤退到桃源后,多数队员牺牲。大田地下党游击队受到重创。龙门,似乎成了宿命的地方。   河流哺育子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习惯,文江河以阔大的胸怀、一衣带水的德性培养了文江人的勤劳与团结互助的民风。江尾的大中村,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个叫李发课的小孩,9岁时被土匪抓去卖给德化县一农家,后被转卖给泉州杨宝娘为子,改名吴记文。民国31年(1942年),35岁的李发课从泉州返乡探望父母,不料父已去世,母改嫁尤溪。目睹家破人亡的惨景,他萌发了图强宏愿。返泉不久便出洋谋生。几年后,他生意发达,在香港娶亲成家。婚后,在妻子全力协助下,返南洋办铁厂、织布厂、橡胶厂,成为富裕之人。李先生致富不忘家乡,解放初曾给村民每户汇款十元、给县医院赠送英国产“澳斯汀”车一辆、给大田一中钢琴一架。六十年代后,又给文江公社捐赠化肥一百吨,支持农业生产。六三年捐款三万元,在大中村建设“华侨发课小学”一所,包下教师工资、学生学费和日常用品费用,让近百名的孩子上了学。在文江他开了华侨捐资助学的先河。六十年代,朱坂村接纳了一位知识青年徐伟福,村民的厚爱让这位年轻人认定了第二故乡。四十年后,已是香港南益集团高管的徐先生回到第二故乡,出资五十万元,捐建两所希望小学。近年来文江兴业的盛鑫矿业公司,也先后为中小学校、贫困大学生入学和文江中心卫生院捐资超过五十万元。在桥下村,土生土长的私营企业主陈兴光爱心满怀,为汶川和当地道路、教育等公益事业捐款超过五十万元。也许用金钱的贡献来记录一些人和事,味道上有点功利,但也是最能表白的方法。自己的财富用于公众事业,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带来的效用,这是大江大河的境界。

由来和传说

一、板凳龙

有一条河里有一条龙,由于始终跃不过小河,便年年兴风作浪,致使村民每年都颗粒无收。后来,村里来了一位异地小伙子。小伙子不但聪明,而且会做一手木匠活,他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喜结良缘并生下一个女孩。小女孩经常在河边与龙玩耍,得知龙一直想要过河,就让她爸爸做了一条板凳,全家人把龙放在板凳上,帮助龙越过了小河。从此,风调雨顺,再也没有水灾。村民们为了纪念板凳上的龙,就用稻草编成龙状捆在板凳上,一有空闲,就舞起板凳龙,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此后,村民们舞板凳龙相沿成习,绵延至今。

  另一个传说是,很早以前,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干旱,到处井枯、河干,生灵涂炭,人们祈求能天降甘霖。但是,由始至终不见有雨。后来东海的一条神龙对人们的悲惨非常同情,不顾违法天规,跃出水面,为当地降下甘露,解救了无数生灵。但神龙却因此遭罪,被剁成千万段丢向人间。人们甚感龙恩,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将龙体一节一节的放置在木板上连接起来,不分昼夜的相互奔走,告知所有的人,一起神龙复活。当时正好是元宵时节。从此舞板凳龙的习俗便千世万世的流传下来了。   板凳龙,其实就是在长板凳上扎上透明的精美塑料面纸,装饰上各种彩花,并在内部安置两个蜡烛槽,两端分别钻上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孔,再用长约70厘米左右,直径同上的硬木棒将其串联起来,点上蜡烛在街上围着村子巡游。其历史之悠久已逾千年,灯龙何以,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   迎龙的习惯,都由龙珠、龙头、龙身(由家家户户的每一节龙组在一起)、龙尾组成。除龙身外,其余部位一般由乡村牵头制作并统一保管。龙身则由各户人家自己编制。在木板上用竹篾大体扎成框架,再用彩纸、透明纸、塑料纸等糊于外层,然后用笔画上龙鳞或者其他图案,或者是写上一些吉语,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龙头、龙尾、龙珠做法和材料大致和龙身相同,只是在样式上更加精致,点缀有鳞纹、龙须、彩灯等,形态上也远比各家的龙身要高大、威武。

二、庙会

村民有过大年逛庙会的习俗,在这一活动中有支上百人放响铳的队伍,在领队的组织下,百支响铳齐发,场面很是壮观。 逛庙会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穿着统一绿色和红色礼服的队伍就是放响铳的放铳手,他们每走一段路,就会停下来组织放一次响铳。   上百支响铳在三到四分钟内,全部放一次,只见火光四溅,硝烟弥漫,轰响如雷、惊天动地。   同样壮观的还有逛庙会的队伍。绵延几公里,从头看不到尾,而且在行进的过程中人数越来越多,到了乡镇中心的时候,人潮如织,行进都有些困难。,文江乡的逛庙会活动是传统过年习俗。村民参加庙会,以祈求来年平安,五谷丰登。小的每年一次,大的隔五年一次,从正月初十开始,持续好几天。除了祭祀活动如今又增加了舞狮、唱戏、厨艺表演等娱乐性项目。

行政区划

一、冲天太保

1文江冲天太保来自哪里

在距离沙县县城26公里的南阳华村罗岩山,山里有一座庙,庙称罗岩太保庙,此庙始建年代,据庙内现存一古钟的铸文落款为“宋嘉庆六年”,至迟可推断古庙建于公元1213年之前。但罗岩太保庙祈蛇的历史却可追溯至上古闽先住民原始的蛇神崇拜。

2冲天太保如何成神的

A:玉帝一日升殿,斑竹村中灶君出班奏说:“斑竹村中有三百灶火,百姓俱不行善, 恶人为生,作恶非常,不信天地。”玉帝闻奏大怒:“准奏。即宣行瘟使者钟仕贵,领旨降凡行瘟,灭了斑竹村一村 人民。”仕贵领旨出朝,下中界,土地迎接。 钟瘟神日:“玉帝闻奏大怒,说这一村人民不信善事,可灭,差某下凡,你可将我此药明日巳时,放于各井中,于众人饮水,则尽瘟死他一村 人民。”土地禀曰:“这里人果不信善,该灭,其中只有一人,姓雷名琼,卖豆腐为生。其人为人心好,常种善根。施舍心重,此人不可害他。使者日:”善人当救,余者不可卖放。”将药吩咐土地。 土地接了药,变一老人,去到井边等侯。正遇雷琼来打水作豆腐,土地于琼背后曰:“此水你多担些去,明日巳时,此水放药,吃人会死,吃不得。”琼听见回头一看,不见其人,琼大惊,心中付曰:“若天降之神,明日入药于井,害却一村之人,吾安可知而隐之。偷存自己性命?不若宁作我死,倘若救得一村人,亦是一件阴功。 古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次日自天光一起,直至井边等候。看果如言否?果见一老人,手拿一包药而来,正欲放入井中。琼向前一抢在手,土地大惊,正欲抢回,那男子一气吞下,即时瘟死于地,四肢青黑。土地大惊,即时带此男子三魂七魄 ,上天官去见玉帝。玉帝闻奏感叹,封雷琼为威灵瘟元帅,头戴百姓帽,赐金花一朵,金牌一面,内有四字“无拘霄汉”,出入天门无忌, 下界助师。雷琼谢恩奏帝,赦一村人民。玉帝准奏。雷琼回转斑竹村,托村中人梦,个个改过行善。 这位瘟(温)元帅真是个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好汉!他死后到阴问担任要职,协助东岳大帝工作,应该是很称职的。

B: 根据《沙县宗教揽胜》一书方金田同志所写的《池沧太保庙》一文中所描述的雷琼成仙过程与前面所述大体一致,只是投毒者不是土地神,而是五鬼。在我县大多太保庙中供奉的太保神像都以“五鬼”投毒的传说搠造的。

传说,雷琼发现“五鬼”投毒时冲上前抢过毒药吞进口中,手持斧子劈向“五鬼”其中三个恶鬼被劈去头颅,雷琼将三个恶鬼头颅绑在腰间继续追赶另两个“五鬼”。就在此时毒药发作,雷琼两目瞪突,怒视前方,披头散发,左手持大斧,右手伸出两手指,脚下只穿一只鞋倒在地上,民间雕刻的太保神像就是这样。而罗岩庙的太保神像是以玉皇大帝过封时情形搠造的。

3 神像特点: 黑脸-阴问担任要职 赐金花一朵 ---威灵瘟元帅 头戴百姓帽---舍身取义为民造福

4 文江冲天太保其它道称:蛇神,又称“蛇岳太保”,或者称 十极太保 俗称“罗岩太保” 又称 玉封太保英烈侯王

二、阔公

对于阔公的来源,朱坂村里世代相传着一个传说,朱坂村所在的大田县地处闽中山区,自古以来铁矿 煤矿等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到宋朝时候朝廷派一个太监来到朱坂村的所在地负责开采铁矿,太监希望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过来时便顺便从家乡江西,请来的保护神阔公,从此阔公信仰便在村里流传,除了每年的年节祭祀外,还每隔十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请阔公出面,邀请众多的地方保护神,庆赏元宵,并为地方祈福驱邪。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的祭祀有关,无论是欧洲的神院戏剧还是东方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在神权支配人事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祈雨防火,消灾祈福,求子求财,都要依靠祭拜神明,以求得神明的保佑,因而向神献歌舞,也就成为一种风俗,早期的酬神活动,常常以歌舞鼓乐等形式举行,后来吸取戏曲的唱腔和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献神戏。朱坂村的阔公戏也和傩戏一样,是献神戏的一种,早期的人们为了祭祀阔公神,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歌舞形式,后来在传承中收到其他剧种的 影响,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阔公戏。   过年唱戏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如今在城市里看戏过年已经不常见了,自己恐怕很多人都没想过,这台他们自己上演的大戏就像他们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唱出了过大年的老百姓自己的演出了师父坐场、阔公请神、判官监察等八场戏。

PS:阔公戏已全面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历史沿革

[代码]350425206:~201文江村 ~202大中村 ~203民主村 ~204大文村 ~205小文村 ~206典坑村 ~207朱坂村 ~208琼口村 ~209白沙村 ~210大安村 ~211桥下村 ~212龙门村 ~213光明村 ~214后洋村 ~215温厝村 ~216花桥村 ~217小芹村 ~218山芹村 ~219昭文村 ~220联盟村

自然资源

1958年设文江乡,1959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14.4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文江、大文、小文、大安、桥下、朱坂、大中、琼口、山芹、花桥、温厝、龙门、光明、后洋、联盟、小芹、昭文、白沙坑、典坑、民主20个村委会。

经济发展

境内属丘陵地区,海拔在230~909米之间,大尤、大广公路贯穿南北。境内有文江河,全长15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l 2千瓦,可开发水利资源1万千瓦,还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矿、铁矿、石墨矿、石英矿、瓷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现有企业376家,其中:集体企业5家。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文江人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食用菌、烟草、木薯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昭文板栗”助农广告成效显著,着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卫生、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备。全乡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将以农业稳乡和项目强乡为目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过几年努力,水电开发装机容量达1万千瓦,煤矿产量年产达15万吨以上,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力争达到经济较发达乡镇水平,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词条图册

文江乡位于县东北部,北纬25°59′、东经117°52′,东邻梅山乡,南与前坪、太华乡交界,西临建设乡,北连奇韬乡。面积114.4平方公里。1992年末,总户数3996户、人口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0人;全系汉族,方言为大田后路话。辖20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86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在文江村,海拔260米,距县城52公里。

文江,原名汶口坂,后因境内有文江溪而改名文江。原属尤溪县四十七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大田县时,划归大田管辖。民国29年(1940年)文江设“大田县第二区署”,1950年2月属第五区,1955年设文江区,1958年撤区建乡,同年10月成立红旗公社,1959年更称文江公社,1984年改制为文江乡。

境内地势属丘陵山区,大部分海拔260~670米,年均气温20℃,无霜期265~330天,年降雨量1072~2242毫米。1992年末,全乡有耕地面积1.46万亩,其中水田1.34万亩。森林面积10.92万亩,木材蓄积量12.39万立方米,毛竹4800亩。矿产主要有煤、铁、石英石、花岗岩、瓷土、石墨、铜、铅、锌等。

农业以种植水稻、大豆、花生为主,盛产花生、柑桔、西瓜和粉干,经济作物有烟草、食用菌、蚕桑。1992年,有茶园357亩,果园3290亩。有乡镇企业343个,从业1085人;总产值3534万元,其中乡办企业产值519万元;总收入2830万元,纯利润65万元。有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841千瓦,年发电825万千瓦小时。主要企业有煤矿、铁矿、石英石厂、电化厂等。

199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17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13万元;粮豆总产量9579吨,平均亩产262公斤,其中稻谷8746吨,平均亩产377公斤;农业机械年末拥有总动力2825千瓦;农村经济总收入2621万元,净收入17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3元;乡财收入29.51万元,其中预算内收入24.59万元,预算外收入4.92万元,自有资金51.49万元。

表2-15 1992年文江乡行政村和辖区自然村一览表   
行政村 名 称 村所在 地地名 村民小组 (个) 辖 区 自 然 村 名
文 江 坂 头 13 坂头 田必裂 大仓 中文洋 坂头林 东溪 镇江 溪尾
大 安 大 安 4 大安 东洋 西洋 下垄坑
桥 下 桥 下 3 桥下
大 中 大 类 11 大类 洋梅 大墘 仁坂 麦塆 丁坂 柴桥头
琼 口 坑 口 8 坑口 黄新坂 虎尾坂 后乡
民 主 下 村 9 下村 盂坪 上村 章丘垄 楂林岬
典 坑 典 坑 3 典坑 上阳 洋山
白沙坑 白沙坑 2 白沙坑
大 文 大门头 6 大门头 坋尾 补尾洋 曲水丘 高峰丘
昭 文 洋 中 13 洋中 大林 玉山 大坋 周坑门
小 文 小 文 4 小文 西坪 大湾
小 芹 小 汰 5 小汰 后坑 湖忠 本晋 半岭墘
联 盟 曲 溪 5 曲溪 庵兜洋 梧坑垄 莲池洋 梧村
山 芹 山芹洋 3 山芹洋 前坑
花 桥 王庄洋 3 王庄洋 九丘 花桥 丁牌洋 冬坂
温 厝 温厝洋 3 温厝洋 花桥头 岬兜
龙 门 龙 门 5 龙门 汉林洋 潘洋 下潘洋 上潘洋
光 明 炉 墘 6 炉墘 店后 下厝地 长丘 东坑 石岬头 凉坑
后 洋 后 洋 4 后洋 木坑
朱 坂 赤 坂 12 坂面 柳口 洋尾 上东溪 分坂 路下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