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河是达州市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它起源于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万源市境内,流经通川区、达县,于渠县三汇镇与巴河汇合注入渠江。州河在达县境内长约50公里,从南外镇、河市镇、新兴、金垭、申家、渡市、木头等乡流过。
金盘子航电枢纽工程竣工后,总库容达到1亿立方米,可通行500吨级以下的客货轮船。
境内主要由低山和丘陵构成,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风光游览区沿途植被较好,污染较少,河岸风光旖旎,清新幽静,沿途有嘎云亭、翠屏山、龙爪塔、中坝岛、成都山草坪公园、达州植物园、河市机场、桃花源、小三峡栈道等多处人文、自然旅游景观。
如果说州河像条玉带,那么通川桥、红旗桥、州河大桥、彩虹桥、达州廊桥,就是点缀在玉带上的五颗明珠,也见证了达城三十年的变迁。
五桥之中,通川桥资格最老,它诞生于1940年。在此之前州河上是没有大桥的。后来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达城南门的州河上出现过浮桥,州河两岸的人们当时靠木船摆渡。1938年2月,当时的政府修建了由重庆通往陕西汉中的汉渝公路,同时在州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的大型桥梁,这便是今天的通川桥,达城人习惯称它为“铁桥”。该桥长303米,桥高18.26米,桥面净宽4.5米,两侧各有0.5米的人行道和水泥浇铸的栏杆。
通川桥的建成,不仅连通了州河两岸,促进了城乡交流和经济的发展,更使汉渝公路成为运送抗日物资至重庆的一条重要路线,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战。
通川大桥在负重40年后,于1980年被定为危桥只过行人。进入九十年代后,达州经济迅猛发展,财力充盈。1996年政府决定拆除旧桥,并在旧址上修建新桥。1998年5月,通川桥新桥成通车。新桥采用了全钢筋水泥结构,比原桥长了百米、宽是原桥的三倍还多,连两旁的人行道也比原桥宽两倍;桥两边原先的水泥栏杆也用光洁锃亮的不锈钢栏杆代替,在桥两侧栏杆下外壁安装了霓虹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桥上的霓红灯、广告灯与灯柱上的花灯交相辉映,又一齐倒映在州河里,更显出新桥的绚丽多姿,给达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连接老城西门口与南坝的红旗大桥,可为称州河第二大桥,是一座6孔空腹式钢筋混凝土的大型桥梁,长289米,高24.40米,宽10米,自二十世纪60年末期建成通车后,立即取代了通川桥,一度成为出入达城的主要通道。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的红旗大桥也满足不了日益增大的交通需求,政府于2004年开始对红旗桥进行了加宽加固。现在,一座崭新的红旗大桥已横跨州河之上,展现在达州人民面前。
州河大桥位于孤峰兀立、危崖耸崎的龙爪山下龙爪潭边。建成虽晚,却是五桥中颇费了一番周折的一座。桥长184.9米,宽13米,从开工到建成少说也有五六个春秋。此桥建成后,大大缩短了南外至塔沱、火车站和飞机场的距离,带动了达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由重庆到陕西的高速公路也经过这里。位于州河达城段,连接达城南北两岸的彩虹大桥,全长650米,采用全钢筋全框架结构,气势雄伟、美丽壮观,是达州的标志性桥梁,也是汉渝高速公路上的一座颇具魅力的大桥。
再后来,最近过往达城南门口的人们惊喜地发现,穿城而过的州河上,除了原有的通川桥、红旗桥、州河大桥、彩虹桥外,又平添了一座长172米,宽24米,高14米的美丽的廊桥。站在南门口新建的廊桥上,眺望家乡,在这里生活了70年的杨婆婆感慨地说:“达州变化真大,特别是桥,桥的变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