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安县西南部,东接永乐镇,东北邻结子乡,南连柴坪镇,西南接余师乡,西与黄家湾乡毗邻,北与云盖寺镇接壤;最高处岔沟垴海拔1536.6米,最低处霸王滩海拔422.6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6人。面积157.3平方千米。2003年12月底,全乡总人口10268人,辖蒿坪、双庙、东沟、五四、三联、中坪、双喜、五一等8个村、55个组。乡政府驻庙沟口,海拔480米,距县城60千米。
庙沟乡地处镇安县城西南63公里,属于旬河流域。东邻永乐镇,南接柴坪镇,西邻余师、黄家湾乡,北接云盖寺镇。全乡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974亩,基本农田10320亩,人均1.1亩,有林地18600亩。
境内以中低山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549米,最低海拔422.6米,相对高差1126.4米,整个地形呈东西略长的棱形状,由一河五沟相间而成。年均日照1850小时,平均气温13. 7℃,年降雨量870-1100毫米,年均无霜期226天,雨量充沛,无极端严寒。2005年目全乡辖8个村53个村民小组,2586户,10208人。其中农业户2536户,人口9937人。
全乡耕地总面积15974亩,有半数以上黄土地,适宜兴桑养蚕、种植烤烟,有四成沙质土,适合核桃、板栗、中药材生长。境内水资源丰富,旬河穿越乡境内,可建成梯级电站,有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且河多水源含养好;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已探明全乡有金、银、铁筹矿藏,石灰石,青石等建筑材料。目前全乡四个村9处金矿预采,旬河大型沙金矿正在探挖过程之中;
主导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着力培育和发展乡域特色经济,做优做强蚕桑、板栗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中药材、畜牧业和新产业烤烟。蚕桑、板栗、中药材、畜牧业已成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项目。组织群众大搞退耕还林,大力推行封山育林,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现象得到了遏制。全乡板栗发展达到11660亩120万株,年产板栗350吨;实行蚕桑改良,桑园面积达到4132亩,年均养蚕3000张,蚕茧量达到100吨;推行科学饲养,良种率、出栏率、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4000头,羊饲养量达到5400只。
2006年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及县委十五届七次、八次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民增收,强化基础为目标,实施稳粮油,优栗桑,强基础,抓畜牧,兴烤烟,增三产“五大”战略。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持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工程,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突出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抓好三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目标。抓好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烤烟项目,完成1000亩,增加群众收入100万元,增税10万元,继续抓好蚕桑、板栗两大传统产业项目,搞好桑树改良、科管,计划养蚕3100张,群众增加收入250万元。稳妥发展板栗,加大科管的力度,确保板栗稳产高产,产量达到400吨,收入200万元。组织劳务人数2500人,创收入500元。在基础设施方面,计划修通篙典公路,新修组级公路37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购销畅通。继续抓好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做好中心小学80万元扩建项目的准备、立项、实施。争取东沟、双庙两村人饮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坚持“政府搭台,能人牵头,多方配合,群众参与”的思路,搞好小城镇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庙沟”。逐级签订安全责任合同。高度重视民事纠纷的排查处理,彻底排除矿山、农用车载人两大不安全隐患。全面安置好辖区内特困人口、弱智人口、受灾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保证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加强力量,全民动员,全方位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人口计划生育法》,加大依法处理力度,抓好流动人口手术与补救等节育措施的落实,尽快摆脱被动局面,走出低谷,迈上新台阶。
1949年11月设庙沟乡,1953年改设庙沟区,1956年设为庙沟乡,1958年改称庙沟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庙沟乡。1996年底,全乡面积99.7平方千米,人口6753人,辖五一、五四、五龙、金田、三联、长沙、中坪、三胜、双喜、龙凤10个村、64个组。1997年5月,县行政区划调整保留庙沟乡。2001年11月,撤销双庙乡建制,将双庙辖区并入庙沟乡。
1949年11月设双庙乡,1958年设为双庙管理区,1961年为双庙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双庙乡。位于镇安县西部,最高处石泉沟垴海拔1536.6米,最低处双庙沟口海拔642.6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9人。1996年底,全乡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2204人,辖东光、双庙、东沟、石泉4个村、24个组。乡政府驻王家坪,海拔800米,距县城34千米。1997年5月,将蒿坪乡辖区并入双庙乡,面积57.6平方千米。2001年11月,撤销双庙乡建制,其辖区并入庙沟乡。
1949年11月建蒿坪乡,1958年设为蒿坪管理区,1961年为蒿坪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蒿坪乡。位于镇安县西部。面积24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乡人口1746人,辖桂花、蒿坪、四合3个村、22个组。乡政府驻药王庙,距县城38千米。1997年5月,撤销蒿坪乡,其辖区并入双庙乡。
庙沟乡位于威信县西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6公里。东北面与本县麟凤、长安乡相连,西南面与镇雄县木卓、罗坎、雨河接壤。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4°05′,北纬27°45′。全乡有国土面积55.9平方公里,辖庙沟、大塘、马河、宗家坳、扎实沟5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境内山脉交错,河谷纵横,海拔在680—1640米之间,庙沟河从东南方横穿集镇注入白水江。年均气温14℃,年降雨量1080毫米,日照1330小时,全乡有森林面积20855亩,森林覆盖率为34%。
2006年,全乡有农户4563户,总人口19843人,其中农业人口4434户,19574人,少数民族97户,409人。人口密度为355人/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040亩,人均耕地面积0.51亩,25°以上坡地占95%以上。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莱、花生、经济林果等;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42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211.3万元,人均有粮338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79元。林业生产上,全乡有经济林6550亩,其中蚕桑4350亩,毛竹1700亩,布朗李200亩,梨300亩。畜牧生产上,全年生猪存栏13800头,年末出栏8900头;大牲畜存栏1648头,出栏251头;家禽存栏44780只,实现产值712万元。劳务输出上,2006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930人,实现务工收入1080万元。企业发展上,全乡有个体工商户217户,煤矿2口,发电站2个,页岩砖厂1个,从业人员人员465人。基础设施建设上,有68个村民小组修通公路65.6公里,基本实现通车;通电工程正在改造中,完工后即可实现组组通电;群众饮水较为困难,目前仍有6000人饮水不安全,5000余人存在饮水困难。
1998年以来,庙沟乡在吴旗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封山退耕、植树种植、舍饲养羊、草畜先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思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场绿色革命,摆脱了传统农业“广种薄收、赿垦赿穷”的恶性循环桎梏,使全乡上下形成共识,走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庙沟乡以退耕还林(草)为基础,以草畜产业开发为主导,以二、三产业为补充的乡域经济发展迅猛,一个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的经济发格局逐步形成。几年来,该乡累计完成国家确认合格面积10.7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合格面积6.58万亩,人均7.9亩),全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7000亩,保留人工牧草8.6万亩,舍饲养羊1.528万只。栽植山杏、山桃林1.8万亩,营造沙棘林7.1万亩。
该乡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信通讯网络齐全便捷。境内有“横山寨”和“威边寨”两处古城堡遗址,由于境内石油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在厂油开发的带动下,饮食、服务业得到稳定发展。
庙沟乡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牧草大乡、石油强乡”,为乡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再添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