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河

鱼河

中文名 鱼河
鱼河公社 1958年建成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鱼河鱼河(3)全镇共辖17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有省、市、区驻鱼单位26个。总人口15522人(其中农场总人口2092人)[其中:镇农业人口14265人(其中农场农业人口1160人);非农业人口1257人(其中驻鱼各单位工作人员238人,农场非农业人口932人)总户数4966户(其中农场1051户),总土地面积9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2478亩(其中水地7500亩)。有党支部25个,党员403人(其中农村支部17,党员298〈女31〉)。粮食总产量5397吨,农业总产值464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396万元,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8元,集镇居住人口7120人。

鱼河鱼河(3)鱼河镇是榆林市辖镇。1958年建鱼河公社,1984年改设镇。位于市区南部偏东,距市区37公里。面积120.9平方公里,人口1.3万。西包、榆定公路在此相接。辖郑家沟、南沙、鱼河、新立、新建、梁渠、李家沟、王庄、高家洼、新庄科、许家崖、王新庄、房家沟、寺伙沟、米家园则、王沙洼16个村委会。农产有水稻、小麦、玉米、糜子、谷子、豆类、马铃薯,特产苹果、葡萄。

历史文化

鱼河鱼河(3)鱼河是明清古镇,早称鱼河堡,其新建原因还要从明正统二年(1437年)的一次战争谈起。当时蒙古将领火筛等部入侵河套,南犯延绥,同年明廷即遣延绥镇都督王祯统军驻守榆林庄、鱼河儿等“十八屯兵寨,始城榆林,增立屯堡,置墩台以侦伺鞑靼”。《延绥镇志》记载:“鱼河堡,汉圁(无定河)阴地为黑土疙瘩。明正统二年(1437年),巡抚郭□置鱼河寨于九股水。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置今城,撤鱼儿河军守之。明代有“黑土圪垯”等名称,是宋明以来北方重要的堡寨,依托榆林卫,作为边防、屯兵之所。

从地理形胜来看,鱼河堡西侧为榆溪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处,东据白虎山,其城岁设在平川,但也是易守难攻,因此《延绥镇志》称其“系腹里上地”。鱼河堡北可援榆林,南可障绥米,扼榆林、绥德之交通咽喉,有明一代便成为了蒙古与明王朝的必争之地。对此,清初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曾有过论述:“鱼儿河,榆林转输之要道也。其西北有乱峰墩、野猪峡,乃直冲鱼河之径。寇入鱼河,则榆林、绥德断而为二矣,故防御最急。”据《延绥镇志》记载,鱼河堡城“周围凡三里三百步,楼铺一十五座。”当时鱼河堡驻有经制守兵驻守军丁500名,马、骡250匹。为了更好地提高鱼河堡的防御能力,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年),延绥巡抚下令将鱼河堡城墙加高至三丈(10米),万历四年(1576年)又砖砌牌墙垛口。

据《陕西文物地图集》介绍,鱼河周边有白龙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汉代)、西岔战国墓、郑家沟遗址(战国、秦汉)、郑家沟汉墓等文化遗址和文物点,其中郑家沟遗址中还曾出土了铜人、铜盘、铜盆、铜龟、铜鹤等器物。而在历史地理学界长期就上郡郡治的论证中,鱼河也一直被部分史学家认定为肤施县的所在地。

鱼河堡东依山区,西临无定河主要支流榆溪河,扼守古长安至上郡之秦直道,今处于210国道于榆定公路交汇处,榆绥高速在鱼河设有休息区与出口,西包铁路在鱼河设有鱼河火车站,并建有煤炭集装站。鱼河距离榆林国际机场不足50公里,因此鱼河堡是榆林境内重要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鱼河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撤乡建镇,经过当地人民的努力,将千百年来的盐碱地改良为有几千亩水稻良田,是陕北地区少有的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成为陕北的著名的鱼米之乡。所产大米因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甘甜可口、黏度适中、晶莹剔透,曾经被《人民日报》称为“珍珠米”,是鱼河堡主要特产。本世纪以来经过地质勘探,探明鱼河周边的广大地区,储有世界上最大、最厚的岩盐层,作为国家战略物资,将为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元帅曾经帅西北野战军驻扎鱼河,作为解放榆林的指挥部。旧鱼河堡有城墙,现存有北城门遗址。鱼河堡有著名的“府城隍庙”,香火旺盛,每年的“府城隍岀府”仪式规模浩大,已经被认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河(The Fish River),是奥兰治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纳米比亚南部最大的河流,全长约650公里。

鱼河在马林塔尔附近建有哈达普大坝,其形成的哈达普大坝水库面积25平方公里,是纳米比亚最大的湖泊。在大坝的下游,鱼河在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160公里,最深处达550米的鱼河峡谷,是纳米比亚南部的著名旅游景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