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军事屏障,爱国英雄岳飞就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著名词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我边境陈兵百万,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素有“军山”之称的贺兰山脉,又一次成为我国北疆对敌军事斗争准备的前沿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2师奉命改编为陆军第20师(代号5310部队,83年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第1师)同来自全国新入伍的年轻战士同时进驻到贺兰山那天起,就同戈壁荒山为伍,与风沙为伴,构筑“地下长城”,开始了戍守边关的艰苦岁月。部队初到贺兰山,住无房:以洞穴为家;饮水难:要到几十公里外拉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泉水;吃饭难:用三块石头支起行军锅进行野炊;食无菜:由于吃不上新鲜蔬菜,不少干部战士经常便秘,甚至患上“夜盲症”;行路难:交通全靠“驴吉普---毛驴车”。
在建设守卫贺兰山的征程中,经受住了苦与乐、得与失、生与死的考验。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质结构,简陋的营盘和施工环境,使部队在建山守山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百名官兵积劳成疾,82 名壮士倒下,32 位安息在贺兰山烈士陵园。他们的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勇士们以 “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的誓言,出色的完成了国防施工、训练等战备任务,奉献了青春年华,以生命和鲜血铸就了 “艰苦创业、自觉奉献”为内涵的贺兰山精神。建国60周年前夕,已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重大影响的43种革命精神之一,是兰州战区的5种传统(西路军精神、延安精神、贺兰山精神、青藏高原精神、咯喇昆仑精神)精神之一。[1]
贺兰山史称“关中之屏障,河陇之咽喉”,是华北和西北战区的结合部,是首都北京的侧翼,是兰州、西安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69年,面对世界战略格局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原陆军第二十师、独立师、六十二师先后奉命应急扩编,由陕、甘、宁、青等地调防贺兰山地区。“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铁流滚滚,战马嘶鸣,“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千军万马云集古战场,沿着依稀可见的高墙遗痕,烽火台残迹,开始了构筑“地下长城”的宏伟工程,开始了戍守边关的艰苦岁月,再现了“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的战斗风采。在这座巍巍屏障下摆开战场,浴血奋战创伟业,顽强守卫建奇功,担负守备防御作战任务,以应对敌人的战略突袭和长驱直入,掩护我军战略展开和国家转入战时体制。
贺兰山地域辽阔,绵延五百余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部队初到贺兰山,住无房、饮无水、食无菜、照明无电,同荒山为伴,与风沙为伍,以洞穴为家,三块石头支起锅,山坡挖坑当做窝,干粮蘸着盐水吃,铁锤钢钎战顽石,进行繁重的国防施工、营房建设和战备训练。许多连队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饮用施工,有的团队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仍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泉水,因吃不上新鲜蔬菜,不少干部战士经常便秘,甚至患上“夜盲症”。因交通不便,机关干部下基层、官兵外出看病办事,大都靠步行。原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在二十师检查工作时,听说一名战士的母亲来部队看望儿子,因没有赶上班车,战士背着母亲步行数十里赶回连队,这位身经百战、充满传奇色彩的将军不禁潸然泪下,发出了“战士可爱、可敬、可怜”的感慨,毅然下令为每个连队装备一辆毛驴车,每天拨给2.5公斤饲料,用来买菜、接送战友和亲人,被广大官兵亲切地誉为“驴吉普”,留下了空前绝后的佳话。就是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条件下,部队始终保持了高昂斗志,记得当时广大官兵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贺兰山就是我的家》,歌词是:“千里戈壁飞彩霞,风雨高原开红花,毛主席派我守边卡,贺兰山就是我的家。我爱贺兰山每寸土,我爱阵地每捧沙,立志军营创大业,贺兰山下把根扎。没有房,自己盖,没有水井自己挖;没有菜,自己种,没有道路自己开;誓叫荒原变绿洲,迎来阵地美如画。”抒发了以苦为荣、以山为家的豪情壮志,表现出了高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广大官兵在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下,进行艰苦的国防施工、营房建设和战备训练,三十余载春夏秋冬,三十余载风雨雪霜。广大官兵在守山建山的过程中,情系贺兰山,汗洒贺兰山,把实现人生价值同祖国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把美丽的青春年华融入艰苦创业之中,进行艰苦的国防施工、营房建设和战备训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砖瓦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经验摸索干,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山沟、沙滩上建起了一幢幢正规漂亮的营房,播洒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戈壁绿洲,修建了一座座坚固的国防工事。
贺兰山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质结构,原始的施工工具,简陋的营盘和施工环境,使部队在建山守山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以万计的官兵无私奉献,献出了青春年华;几百名官兵积劳成疾,受伤致残;近百名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至今仍有32人安息在大武口青山烈士陵园,忠诚地陪伴着贺兰山。一个名字,一座丰碑;一串名字,一组群雕。他们以无怨无悔的奋斗,塑造了贺兰山忠诚卫士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不朽的贺兰山精神,书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和历史。
如同任何一种革命精神的生成都需要以必要的付出为代价一样,贺兰山精神不仅是思想理论的结晶,更是奋斗实践的结果,它凝结着贺兰山卫士的实践与拼搏、生命与心血,在生与死的炼狱中铸就,在血与火的熔炉中诞生,在苦与乐的对峙中培养,在得与失的较量中升华,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探索、与时俱进、日趋丰富完善的历史过程。贺兰山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是传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逼出来的;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是干出来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带出来的。贺兰山精神虽然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环境中培育产生的,却成为了推动我区部队建设巨大的精神力量。
纵观贺兰山精神的生成轨迹,对我们有以下启示:贺兰山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时所为、一级所为、一代所为,而是贺兰山历代官兵长期继承优良传统、发扬延安精神的必然结果和宝贵结晶,只有弄清贺兰山精神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才能深刻认识其重大价值;我军优良传统与鲜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的贺兰山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扬实践。新的历史条件既为弘扬贺兰山精神提供了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坚持辩证科学地指导,才能确保弘扬贺兰山精神扎实有效。[2]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国家安全形势受到严重威胁。素有“军山”之称的贺兰山脉,又一次成为我国对敌军事斗争准备的前沿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2师奉命改编为陆军第20师(83年改编兰州军区守备第1师)同来自全国新入伍的年轻战士同时进驻到贺兰山那天起,就同戈壁荒山为伍,与风沙为伴,构筑“地下长城”,开始了戍守边关的艰苦岁月。以“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的誓言,经受住了苦与乐、得与失、生与死的考验,有的致伤致残, 82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2位官兵安息在贺兰山烈士陵园,出色地完成了国防施工、备战训练等任务,以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以“艰苦创业、自觉奉献”为实质的“贺兰山精神”,是人民军队43种精神之一。[3]
驻宁部队的魂魄就是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被军委总部作为解放军具有重大影响的43种革命精神之一、列入全军思想教育教材的“贺兰山精神”。“贺兰山精神”集中概括为:“志在国防、艰苦创业,牢记职能、自觉奉献,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军民团结、共谋发展。”它鼓舞、激励和引导数代官兵艰苦奋斗、自觉奉献,成为驻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是维系广大官兵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4]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丰厚土壤。伟大的实践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贺兰山精神是宁夏军区部队在延安精神孕育下,经过数代官兵在30多年守卫贺兰山、建设贺兰山的实践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军优良传统与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精神实质是“艰苦奋斗,自觉奉献”,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基础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人生观、军人价值观,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底蕴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基础是老红军、老八路以及一代又一代贺兰山好卫士。[2]
一、贺兰山精神是在服从命令、听党指挥的长期教育与传承中形成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牢抓住坚定信念、铸牢军魂这一根本
贺兰山精神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驻宁部队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从风光秀丽的银吴平原、黄河岸边,奉命应急扩编进驻贺兰山,开始大规模国防施工和作战准备,广大官兵在“逆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的恶劣环境中,把对党的忠诚置于献身国防的崇高事业中,培育形成了与我军优良传统相结合,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贺兰山精神。16年后,这支部队又坚决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撤编挥泪离开贺兰山。但是,驻贺兰山部队表现出来的这种顾全大局、服从命令、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和军魂意识,至今在宁夏军区部队发扬光大。当前,面对多种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碰撞、多种信仰并存的时代,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弘扬贺兰山精神中赤诚无私、忠诚于党的这种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加深入地抓好军魂教育。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当年,贺兰山部队之所以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保持了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靠的就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如今,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落实根本制度丝毫不能松懈。
二、贺兰山精神是在与驻地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中形成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牢抓住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这一宗旨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当年部队进驻贺兰山以后,与驻地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看人民高于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爱人民胜过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今天我们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为驻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年,贺兰山部队在恶劣环境考验面前,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靠的就是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不管形势任务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服务人民的宗旨一点也没有变。热爱人民是人民军队最高的行为准则,也是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所在。当前,我军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军队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没有了当年贺兰山部队所处的恶劣环境的考验,这对官兵坚持热爱人民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越要时刻牢记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与人民血脉相连,靠人民的养育和支持发展壮大。
宁夏军区给水团是在贺兰山精神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长期在西北五省和内蒙等干旱缺水地区从事水文地质工作,建团34年来在为民找水打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2007年,我们军区党委安排给水团赴陡坡村执行找水打井任务,解决了该村323户群众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该村全体村民致信胡总书记汇报此事,胡主席作了“希望再接再厉,做出更大成绩”的重要批示。宁夏军区党委充分发挥给水部队优势,在1996年实施“百井扶贫”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了“百井支农富民”工程,决定在宁夏中南部干旱带打井160眼,帮助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目前已成井101眼,解决了16万人、25万头牲畜饮用和10万余亩设施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三、贺兰山精神是在积极备战、防御侵犯的环境下形成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牢抓住保卫国家、建设国家这一职责
报效国家是军人的天职。当年,贺兰山部队就是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实施战备、训练和国防施工任务,贺兰山精神就是在报效国家的这种大背景下形成的。当前,我们讲报效国家,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对我们军人来说,从参军之日起,就要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随时准备奔赴战场,为人民而战,为国家而献身,这是革命军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我们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利益全局和发展大局。坚决克服那种认为军队参加国家建设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意识,引导大家认清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强大的国防,有了强大的国防,也就有了强大的国家。要放眼世界,胸怀全局,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现实安全与未来安全,维护国家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双重历史重任。
四、贺兰山精神是在建设贺兰山、守卫贺兰山的战场上形成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牢抓住军人主业、献身使命这一中心
当年,驻贺兰山官兵“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的豪迈气概和致伤致残毫无怨言的献身意识启示我们,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军事训练这一军人主业,把训练场作为大课堂,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积极投身军事训练,以军事训练的落实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确保不辱时代赋予当代革命军人新的历史使命。
五、贺兰山精神是官兵在实现个人价值、坚守革命气节中形成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牢抓住知荣明辱、弘扬新风这一关键
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当年,老贺兰山战士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为荣誉而顽强战斗,涌现出了一批“虎兵”和“贺兰山好卫士”。他们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我们就是要坚持多年来从未间断的贺兰山好卫士评选活动,引导官兵牢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锤炼知荣明辱、崇尚英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5]
“贺兰山精神就是我们的脊梁,如果丢了贺兰山精神,我们的腰杆儿就挺不直了。”近日,宁夏军区某团网上团史馆的留言薄里一位叫做“贺兰卫士”的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说说,受到523人的点“赞”和评论。“争当‘贺兰山卫士’是我们每一个贺兰山人至高无上的荣誉,它也是支撑我们爱国奉献的精神支柱。”该团政委王文涛向笔者解开了这个疑惑。
据了解,网上团史馆、连史馆是该团传承贺兰山精神的网络主阵地,贺兰山军事文化已发展成了一种网络文化。在团政工网上,他们还开设了“官兵心语”“军旅播客”“红色在线交流中心”等专栏,为官兵在网上互动交流提供平台,团政工网每月评选出一名“贺兰卫士”张榜在网站首页。
贺兰山精神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代代贺兰人在建山守山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个团作为传承弘扬贺兰山精神唯一保留下来的建制团队,对“艰苦创业、自觉奉献”的贺兰山精神他们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该团每年都会组织官兵走进贺兰山烈士陵园,向“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的英雄前辈们深深地鞠躬。每年野外驻训期间,他们都要组织官兵翻越贺兰山,在贺兰山里组织野外生存课目训练,感受老一辈贺兰山人是如何在“住无房、饮无水、食无菜、照明无电”的艰苦环境战斗下和生活,学习他们“三块石头支起锅、三根木棍搭起窝”而不叫苦、不喊累的以苦为乐精神。
为使年轻一代官兵感受厚重历史、认清使命之重,该团还开办了贺兰山精神系列讲座,邀请年近九旬的李怀珠等老贺兰人讲述建山守山的艰辛往事,用故事当“药引”,现身说法教育新一代贺兰山传人。他们认真梳理团队历史上护送周恩来劳山脱险,以及新时期参加贺兰山指挥坑道施工、银川机场空难救援、黄河平罗高仁段抢险等图文影像资料,编印成《历史的定格》资料汇编,让官兵在聆听一个个故事中了解先辈足迹、感悟优良作风。他们充分发挥“贺兰山战士军乐队”的文艺演出优势,积极创演反映贺兰山精神的节目,到区内各地开展“贺兰山军事文化进百村”活动,为驻训友邻单位送去战地巡演,将贺兰山精神发扬广大,激发广大官兵献身强军实践的热情和动力。[6]
1.《金戈铁马战友情》、《守望贺兰》、《贺兰雄鹰》集体创作
2.《中国社会报》(贺兰山中永远的丰碑) 作者王德忠
3.《华兴时报》(忠魂拌贺兰)作者杨泉麓、(贺兰山备战永怀念)作者李登峰
4.《大力弘扬贺兰山精神集聚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石嘴山正能量》作者李生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