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

闹元宵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历史沿革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发展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街也年年欢庆不衰。

历史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历史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纪念平吕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东方朔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史料记载

闹元宵闹元宵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关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闹元宵

福建省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

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莆仙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

元宵期间,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搭桔塔,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家家户户厅堂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祈求来年日子更红火。是夜,游灯、摆棕桥、跳傩火、舞龙戏狮、演大戏,通宵无眠。元宵期间民俗活动形式各异,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是真正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元宵是福建莆田民间一年中重头节庆。每年正月初六起,各地就开始长达二十多天“狂欢节”:村村社社轮流闹元宵,直到正月二十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方休。各地元宵活动各具特色:搭桔塔、蔗塔、糕塔,摆全猪、全羊、全鸡、全鸭,以及剪纸、妆驾、摆斋菜、设宴桌、糊纸样等民间工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摆棕轿”是元宵活动中最热闹传统项目。  莆田各地几乎都有棕轿表演习俗。各地棕轿样式和材质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别很大,重的几百斤,轻的仅几斤。尽管形式差异大,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并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萨,由小伙子抬着随队伍绕境巡游,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进行棕轿表演。各地棕轿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摆、有走有跑、有绞有转,有摆着棕轿不停绕埕,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轿绞在一起绕火堆连续转圈,还有抬棕轿跳过烈火。在呐喊助威声中,抬轿的年轻人在宫埕前围着一堆堆旺火轮番跳跃,你追我赶互不服输。熊熊烈火,滚滚烟尘,表演者奋力竞技,观看者呐喊助威……

莆田棕轿表演规模最大的要数莆田市城厢区南门社区。正月十五下午二点,南门境内六个社棕轿队从寿光义社出发,开始绕境表演。南门棕轿摆法与众不同,由两个青壮年抬着棕轿,在跑动中不停转动棕轿。一路上,42架棕轿轮番跳过一堆堆旺火,每到一个社就要为敬神表演。绕完6个社,队伍回到寿光义社大埕,代表6个社的六堆干草被点燃了。6支棕轿队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表演,看谁摆得快转得猛。在四周锣鼓声和观众呐喊助威声中,小伙子们使出浑身气力不停地跑啊,转啊,火小了立刻添草,人累了马上替换,就是不能让棕轿先停下来。在这一波高过一波的摆棕轿竞赛中谁也不服输,直到100担干草烧完也应了“新年火旺旺”愿望。活动结束后,由6个社12个福首共同请大家吃福饭。  摆棕轿虽是传统民俗,但由于它激情横溢,极具竞争性,广受当今民众欢迎,不少到了一定岁数的男孩都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棕轿表演也日益成为莆田最具特色节庆活动

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食俗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相关资料

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作为中国的传统,人们将这一天都看得分外重要。在元宵节全国各地充满狂欢的气氛,到处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炮竹,大街小巷飘出汤圆香味……在这一天,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各种活动精彩纷呈,你要选择哪种方式度过佳节呢?不要犹豫了,赶紧跟着乐途小编去最给力的8个过元宵节的地方狂欢吧!

同里

猜灯谜放孔明灯是元宵节传统的节目,此次同里古镇也为即将在元宵节要去同里的驴友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晚会。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是国家5A景区。同里古镇拥有“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同里古镇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以“一园,二堂,三桥”闻名。

同里门票介绍

古镇游门票:门市价80元,同程价64元,点评返奖金2元,查看详情

五福水上游套票:门市价150元,同程价100,点评返奖金4元,查看详情

元宵节活动介绍:

1、元宵节灯谜会:在同里,元宵节灯谜会邀您共度一个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回味无穷的元宵佳节!

地点:同里退思广场。

2、闹元宵文艺晚会:晚会上,由全镇各单位选送的,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节目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反映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健康、美好生活,竭力打造喜庆欢腾、祥和浓郁的新年气氛,伴随你度过美妙快乐的难忘时光,晚会还将邀请专业人员,对各单位选送的节目进行现场评奖。

地点:同里退思广场。

北京香山

灯会时间:2月17日香山碧云寺春节文化活动期间,具有典型春节民俗和寺庙文化特点的活动将营造出欢乐祥和、热闹喜庆、文化浓郁的节日氛围。如果您对寺庙文化和春节民俗感兴趣,不妨到香山公园碧云寺内领略一番。

活动1:祈福迎春。您可以通过系福条、拜佛祈愿等方式为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祝愿。

活动2:增福、进禄、添寿、迎禧。在钟鼓楼院内摆放了福、禄、寿、禧牌示,您可将相应的小型贴纸粘贴在牌示上,寄托美好祝愿。

活动3:春节楹联征集活动。如果您对楹联文化感兴趣,可在碧云寺禅堂院内挥毫泼墨一展风采,书写新年祝福。

活动4:新正开笔。您可用备好的文房四宝,在清雅的环境中开封新笔,饱蘸墨汁,或书或画,最后落款新正开笔或新正试笔。

活动5:红福纳豆。可将将红豆放入摆放在罗汉堂北侧围墙上的“福”字模型中,传递对美好幸福的热烈期盼。

活动6:福在眼前。您可用手中的铜钱投打摆放在不远处“福”字中间的方孔,寓意在新的一年中财运亨通,福在眼前。

上海

灯会时间:2月17日上海大观园景区年元宵节期间,上海大观园皇家庙会特邀请了翰尔?兰芽昆曲园的60余名演员,再现“元妃省亲”等经典红楼场面,为游客演绎真正的“红楼文化”。一场精彩的红楼大戏将上演。

看点一:大观楼上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2月17日元宵节当天,大观园将举办热闹的吃元宵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上海大观园在大观楼二楼为游客准备了各式美味的元宵,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品尝。

看点二:碧波池中放花灯

喜庆的节日,怎么能少得了应景的花灯?元宵佳节,来大观园的游客可在花灯上写着祝福或许愿的话语,放入省亲别墅牌坊前碧波池中,让祝福随着河水传遍四方。

看点三:怡红院内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谜语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深受大家喜爱。怡红院内准备了大量有趣的灯谜,等你来解答。

看点四:潇湘馆里听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被尊为“百戏之祖”,因其“流丽悠远”的特色,被誉为“百花园中的奇葩”。红楼梦中出现了二十处昆曲,在大观园潇湘馆中听昆曲恰如其分。

看点五:大观园前耍狮子

在大观园照壁前广场,热闹的舞狮表演即将上演。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看点六:省亲别墅打连厢

大观楼前广场在元宵节这天将会为游客献上深受人们喜爱的打连厢活动。打连厢是一项民间活动,每逢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当地的村姑就会穿上传统服饰,相约来到大街小巷参与各种庆祝,让你回味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西溪湿地

元宵期间西湖区的灯会把重头戏放在了西溪湿地,不仅有灯会、游园会,体验慢生活的蒋村集市也将在元宵节当天开街。2月16日至18日,每天17:00~20:00,大家都可以到西溪湿地公园来赏灯。

西溪元宵灯会的花灯布展将主要以“四点一线”为主,即西溪湿地的北出入口、蒋村集市、河渚街、高庄出入口四点和福堤沿线,共设计制作超过60组灯,整个灯会从元宵节16:38开始,到19:30结束。

西溪游园会也很丰富,北门广场是一场由蒋村民间艺术团带来的民俗表演,在北门广场对面的空地上,还将有大型烟火秀,在河渚街及福堤沿线,还有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创意集市有特色手工制品售卖;民间艺人还会现场制作荷花灯、扎花篮,游客们可以现场许下祝福,在九曲桥两侧湖面放花灯。

元宵节那天,西溪湿地蒋村集市开街,这里今后是杭州体验慢生活的一个好去处,有许多适合发呆的“慢吧”。元宵节,可以来这里体验幸福西溪祈福墙;看丽江风格的民谣表演,参与玩手鼓;欣赏可可西里酒吧的外籍乐队表演;在非诚勿扰四姐妹酒吧感受浓郁日本风情。

苏州

古胥门元宵灯会将在2013年2月14日至18日举行。本届灯会将举办“斗灯大赛”,同时举办“灯海拾忆——讲述我和古胥门元宵灯会的缘分”故事征集活动。

2009年6月,古胥门元宵灯会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灯会被评选为全国最具网络人气的十大灯会之一,现已演变成集苏州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全面展示吴地悠久历史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据介绍,苏州的元宵灯会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盛况空前,除观灯赏灯外,还有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灯、走马锣鼓、吃元宵、走三桥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老苏州人有句谚语称:“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这一天,女子将相约出游,走过三座桥才算完成,以祛疾病。除了古胥门元宵灯会,您想感受寻常民间元宵气氛的,可以去阊门山塘街。山塘古戏台特别准备了一场民俗喜庆节目,下塘的通贵桥到新民桥驳岸沿线,还挂了些宫灯渲染气氛。

秦淮河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期间2011年秦淮国际灯会,游人可在元宵节到明城墙上赏花灯。依托明城墙办成了国际性的灯会,主展区首次从夫子庙“大撤退”,移师到从中华门城堡到东水关遗址公园3。5公里长的明城墙上。这次灯会明城墙展区100多组大中型灯组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中华门城堡的主灯“青奥之光”,它由一个主灯柱与六个副灯柱组合而成,灯组本身高13米,直径8米,一个主灯配三个副灯组,格外绚丽多彩。另外,境外灯组也全部集中于明城墙展区,用各地代表性文化为素材,如日本的富士山、韩国扇子舞、新加坡鱼尾狮塑像等等,以当地的扎制技艺,融入秦淮传统手工扎灯技术。

台湾

台湾人重视元宵节甚至多过春节,因为“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含义,“点燃灯火”则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元宵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台湾每年都会由不同县市举办一年一度的主灯会,其他各地也会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灯会活动。元宵时分的台湾地区蜕变得美轮美奂,仿佛待嫁新娘换上了艳红喜气的嫁衣,准备将自己最美丽的容颜,献给此生最重要的时刻。

主灯会——苗栗主打“玉兔呈祥”

地点:竹南运动公园、头份运动公园

交通:可在台北市乘坐接驳车到台湾苗栗县竹南头份运动公园参观灯会

住宿:三义悦猫菊色森林cats、南庄曲中居等民宿

台湾地区的主灯会将在苗栗县举行,届时会有100座兔灯相互辉映,并邀请百岁老人及生肖属兔的游客点灯祈福。灯会融合了苗栗的元宵特色,包括炸邯郸、射炮城、夜光龙等。灯会以“玉兔呈祥”为主题,以台湾野兔——“皑兔”做主打造型。玉兔主灯总高度达20。5米,总重达30公吨。头戴无线耳机,身穿背心,并手持元宝的玉兔象征财富聚集之意,并祈求国富民安乐。特别的是,灯会开创了以高科技节能LED光源制作灯笼的先河。为配合台湾灯会,苗栗县政府又提供多种优惠及行程,增加交通接驳系统,方便游客“日间赏风景、夜间游灯会”。

高雄:唯一的水岸灯会庆元宵

地点:高雄光荣码头、真爱码头、爱河两岸

台湾高雄每年都会于元宵节举行灯会艺术节,非常热闹。2011年高雄灯会艺术节在爱河流域举行,将灯区范围扩展至七贤桥,是全亚洲唯一的水岸灯会。以“爱幸福”为主题,为期17天的水岸灯会天黑后在高雄市的光荣码头、真爱码头和爱河两岸上空发放长达3公里的高空烟花,让你尽情饱览水漾城市的景致。本届灯会分为四大区,每一个区都各有特色。除了可以看灯看烟花以外,还有中东肚皮舞、俄罗斯高空舞蹈、街头艺人show等户外表演带给你更为丰富的感受。此行还可前往茂林紫蝶幽谷,近距离观赏世界级保护动物紫蝶迁徙奇观,又可以到果园亲手采摘时令蜜枣,亲亲大自然。

古筝曲

该曲融汇了河南的豫剧、越调、曲剧等地方戏曲素材,并使用单指弹弦来模拟打锣声,以粗犷、奔放的旋律模仿唢呐吹奏,将元宵节的喧闹、喜庆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诗词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元夕》

央视小品

制作:开心麻花团队

导演:[3]沈腾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宋江 沈腾
十娘 马丽
李逵花 魏翔
无能 艾伦
五棵松 黄才伦
林冲粮 杜晓宇
富济贫 王宁
护,十娘 常远
鲁智商 宋阳
孙二姨 王琦

经典语录

角色 演员
宋江 沈腾
十娘 马丽
李逵花 魏翔
无能 艾伦
五棵松 黄才伦
林冲粮 杜晓宇
富济贫 王宁
护,十娘 常远
鲁智商 宋阳
孙二姨 王琦

词条图册

1、(唱)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和)嘿嘿参北斗哇,嘿嘿参北斗哇!

(唱)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和)嘿嘿参北斗哇,嘿嘿参北斗哇!

(唱)嘿呀咿儿呀,嘿嘿咿儿呀!(和)嘿嘿参北斗哇,嘿嘿参北斗哇!

(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参北斗哇!(和)嘿嘿闯九州哇,嘿嘿闯九州哇!

2、哥哥,没这么凑合的吧,那你还给我发筷子干啥呀,你直接给我个拍儿不就完了吗?

3、哎呀,林冲粮兄弟怎么才回来呀,冲凉去了?

4、十娘,你说我的排名怎么这么靠后呢?我哪儿不如他们了?论武功,我比他们高强!论贡献我比他们突出!论气质,我比他们爷们儿~(哎弟弟,就这一点把你的平均分拉低了!)那论博爱,我护(扈)十娘,护了十娘这么多年,我也应该往前排!

5、少跟我扯犊子!坐船不给钱,我可不得跟你来吗?给钱!

6、欠这位兄弟多少钱?(十文)ZZZZ~~ 哎呀,这吃元宵怎么还吃醉了呢ZZZZ~~ 哎呀,五棵松兄弟这么好的酒量,都挺不住那些个,ZZZZZ~~ 哎呀,这元宵是醪糟的吧,酒劲儿挺大呀,ZZZZ~~ 啊对,醪糟的,醪糟的! 诶,馒头可没有醪糟的! 哎呀,我这馒头有毒!(倒)

7、今日欠~~怎么称呼?(富济贫)富济贫……劫他!!(劫我干什么玩意儿呀)祖宗教导我们,一定要——(齐声)劫 富 济 贫!(我叫富济贫你们就劫啊?那我有个邻居叫梁子你们怎么不劫呢)祖宗还说了,一定不能——(齐声)结——梁——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