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山

杏花山

目录导航

黑龙江省五常市五常镇杏花山

山体北部呈漫坡,南面高而且陡,西南部呈断壁状,为山之最高点。昔日山上杨、柳、榆、槐及杏树遍布,每到春夏季节漫山青翠,尤其杏树开花之时,吸引着许多游人从北麓盘旋而上,观赏山景。1945年后,山上不仅杏树不见了,其他树木也被砍伐殆尽,几乎成了一座秃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每年春季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植树造林,到1985年已经绿树成荫,其中大部分为松林,成为五常县的一处游览风景区。

河南省南召县杏花山

杏花山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南召县,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因杏花山猿人遗址而闻名天下。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位于南召县云阳镇李楼村杏花山下,位置在东经112°41′、北纬3328′,南北长98米,东西宽96米,面积9408平方米。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与居住遗址。与北京猿人同期,属更新世中期,距今五六十万年。

1978年9月原云阳文化分馆馆长郑雪华同志了解到云阳镇李楼村村民挖龙骨卖给药铺的情况后,深入当地调查走访,上报市县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后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文物工作队联合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心出土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为成年男性的右下第二前臼齿,经中科院吴汝康教授鉴定命名为“南召直主人”。出土的其它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肿骨鹿、中国鬣狗、剑齿象、虎、熊、马、犀、狨、牛、羊、猪、箭猪等22种。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继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云南元谋、湖北郧县和郧西等地发现猿人化石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它填补了中原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空白,是中原文明和历史悠久的实物证据。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南北交界地带的古气候,古环境,古地貌及人类的分布,古生物、古动物的组合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文物价值,是中原文明的象征,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在河南省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据重要地位。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东三公里发现的小空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竹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文化遗存有助于解决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缺环工作,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新旧石器时代南来北往、东传西播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对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极为关怀,先后为遗址题词,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南召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先后投入资金近150万元,征管了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山林、土地,封山育林,整修道路,绿化美化,树立标志,埋设界桩,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设保护性设施,山门、雕塑和碑廊,确定专人管护,使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依法管理轨道。2000年10月举办了隆重的对外开放仪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常委彭清源以及和省市县等领导同志出席,扩大了杏花山南召猿人的对外影响,提高了知名度。经过南召人民的共同努力,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一定能够成为集文化考古、休闲旅游、科学研究的著名文物景点,为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做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杏花山

苍山县杏花山处于鲁西台背斜尼山穹隆东南和沂沭深大断裂带。在“燕山造山”过程中,火成岩部分侵入元古代岩体,由两个不同时期的岩体交融产生了杏山的地质地貌。杏花山盛产杏山石、蜂窝状石、竹叶石、珍珠石等观赏石。

杏山石的颜色可分为黑色、灰色、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绿色等7种。种类可分为象形石、珍珠石、云板石(又叫浮雕石)、竹叶石、琼阁石等5种,形态可分为人物、畜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水、树木、亭台、楼阁等多种。玩赏杏山石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明朝时期民间就有收藏。

蜂窝状石,该石细孔繁多,穿孔透眼,非常奇妙。

竹叶石,属石灰岩。学名叫竹叶状灰岩,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它的形成是原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侵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约0.3-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的胶接物粘合济压在一起。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刷、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珍珠石,此石约形成于5亿年前的海底,属滨海沉积岩。因表面分布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颗粒状绿珠,酷似珍珠而得名。绿珠突起,生于石表,纹理却渗入石腹。其石质坚且温润,以墨绿为主色调,因而更显稳重素雅,古朴而深遂。该石造型奇特、变化万千,为人、为物、为景,无奇不有,千姿百态,自然多变。以山景石常见,浓缩祖国名山大川、沟壑丘峦于石上;或清秀镌丽,或巍峨高耸,或嶙峋怪异,或磅礴恢弘,一石多景,主次分明:其势劲而苍美,意境悠远,引人入胜,拨人心弦。让人日观日新,久览而无厌,可谓“咫尺之石蕴乾坤”。

长岛藏石名家张世廉老先生品石后赠诗一首:层层山峰影壁溜,烟岚水色石上收;但能悟得其中趣,胜似寻山万里游。珍珠石以独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得奇石收藏家和广大石友的倍爱。

岩石名称为鲕状铁质高岭石粘土岩。颜色浅灰、浅黄灰、浅紫、浅褐、黑等。"珍珠"实为鲕粒,外形卵状及变形状,颗粒大小0.5-5mm。鲕粒可分为单鲕、复鲕二种,由泥质、高岭石组成,并有铁质充填。在鲕粒间分布有不等量得碳酸盐菱形假象,已被泥质、高岭石替代。柔皱构造发育地段,鲕粒形变十分显著,并显定向性。

2012年10月中旬,杏花山发现大型蓝色珍珠原石,沉寂多年的杏花山再度热闹起来。[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